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学习很重视,认为学是人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手段;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吕氏春秋》认为学,可以发蒙、振聋、启眊时说:“且夫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且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尊师》)桑弘羊也说:“非学无以治身。”(《盐铁论·殊路》)故对学习方法,诸子百家均有精辟论述。如儒家提出:“学(教)学半”的命题,把教、学看作是一对矛  相似文献   

2.
五十多年前,柳亚子先生对一九○三至一九○五年日本横滨新小说出版社的一批署名“曼殊室主人”和“曼殊”的著作作过辨证,他的结论是:“《新小说》上的曼殊室主人和曼殊,是麦孟华而不是苏曼殊,请大家不要再上当呀.”对于柳亚子的这一论断,解放以来,虽然没有人直接提出过异议,但在不少文章和著作中却认为,苏曼殊是《小说丛话》的作者之一.他们说:“1903—1904年连载于《新小说》杂志头两卷的《小说丛话》是梁启超、狄葆贤、苏曼殊、侠人等共同创作的一种新体裁”.因而断言:苏曼殊“在《新小说》杂志上留下了宝贵的谈文学的文字”.这就无形中肯定了《新小说》所署的“曼殊”就是清末民初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作家苏曼殊.  相似文献   

3.
壹《说文》会意字的研究,无论是就整体而言,还是就具体而言,至今似乎都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说文》“见”部:“见,视也。从目儿(人)。”段玉裁注“析言之,有视而不见者,听而不闻者;浑言之,则视与见。闻与听一也。耳部曰:听,聆也。闻,知声也。此析言之。用目之人也。会意。”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相似文献   

4.
螳螂的悲剧     
螳螂真是个奇怪而可敬的小生灵。这想法由来已久,其因盖在遨游于书籍之精神家园,消除了时间差与地域差,从庄周世界进入蒲松龄王国。《庄子·人世间》有寓言“螳臂当车”者: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与之向背, 《聊斋志异》有故事“螳螂捕蛇”者: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林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恻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与实验的主要目的1.重点掌握五种基本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公式求组合图形(或阴影部分)面积,教会学生如何把多边形分割成几个基本平面图形的方法.初步形成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2.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掌握多边形是由几个基本平面图形组成的特点.3.利用多媒体图形技术、交互技术,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二、教学与实验的基本方法我国古代教育家苟子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提出教学要以“闻”、“见”为基础的古老的教学原则,现代教学论指出在“闻”、“见”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和启发.在《组合图形面积计算》这一课的教  相似文献   

6.
一、闻寡人之耳者(高一册《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注:[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闻”《辞海》第四义项为“达,传报。《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闻寡人之耳者”中的“闻”,可按《辞海》第四义项作解,“闻”后如果补出省略的介词“于”,就和《鹤鸣》中的“声闻于天”结构相同了。那么“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译成现代汉语就可为:“能在公众场合议论(我的过错),传达到我耳中的,受下等赏赐。”课本原注将“闻”解为使动用法,绕得圈子似乎大了些。二、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高一册《赤壁之战》)  相似文献   

7.
攫金者     
齐人有砍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 所②,见人操③金,攫④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 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也?” 对吏曰:“殊⑤不见人,徒⑥见金耳!” (选摘自《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8.
对《病梅馆记》文中“固也”一语,新、旧高二册《语文》课本均注曰:“本来是这样。”笔者认为,此注殊不可解。兹质疑如下: 原文是这样:“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注释表明,作者是赞同“或曰”之见的。照此,对下文作者的相关言行则有诸多不可解之点:1.作者既已赞同“或曰”之  相似文献   

9.
[一日千里] 本义是形容马跑得又快又远。语见《荀子·修身》:“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骥:音计ji,千里马,驽音奴nu,劣马。)又见《东周列国志》一○六回:“田光对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骐骥:好马。) 现用来形容某种事业进步或发展很快。语见《旅行家》八○年第一期五页:“新中国的巨舟,在汹涌奔腾的历史长河上,一日千里地在风浪中前进。”又见《春风》八○年第九期五五页:“科学  相似文献   

10.
“君不见”是唐代歌行体中常见句式。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杜甫《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里“君不见”、“君不闻”不  相似文献   

11.
说“鼓”     
苏轼的《石钟山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对于“鼓”字,一般认为是与“钟”并列的一种乐器,即把此句中的“钟鼓”视同《庄暴见孟子》中“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的“钟鼓”。一、先看这句中的“噌吰”一词。《辞海》注:“象声。多以形容钟声。”并举司马相如《长门赋》为例:  相似文献   

12.
“所”字结构是古代汉语一个重要的结构形式,在通常情况下,“所”字结构主要有如下两种表现形态。一、“所+动”式。例:①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②寻向所志。(《桃花源记》)③我岂有所失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在“所十动”式的结构中,有时动词虽同,但所涉及的对象不同。如:④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殽之战》)⑤诚欲往来言所闻。(《答书中立论师道书》)⑨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⑦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④“闻”涉及的对象是“劳师以袭远”,故“所闻”义为“听说劳师以袭远这种事情”。⑤“闻”涉及的对象是“为文之道”;“所闻”义为“懂得的这方面的道理”。⑥“闻”涉及  相似文献   

13.
“唧唧”是象声词,历来文人用它来形容多种声音:用来形容虫鸣声的,如欧阳修《秋声赋》:“但闻四壁虫声唧唧”;用来形容鸟雀鸣声的,如王维诗《青雀歌》:“优胜黄雀争上下,唧唧空仓复若何”;用来形容叹息声,表示赞赏或怜悯之意的,如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四:“飞梁跨阁,高树出云,咸皆唧唧”,白居易诗《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用来形容小的哭泣声的,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觇文见心”说法。溯源“知音”原典意蕴,可知刘勰旨在论述品文鉴人的难度及途径。通过考察文情而知其人其心,从而求得情志的帖然相契,便可谓知音。尽管达到这种状况殊为不易,但刘勰仍然提供了“觇文见心”的若干原则及操作方法,即俗鉴与妙鉴。两者有难易和高下之分,妙鉴是“觇文见心”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15.
闻,本义是听;但与听又有区别。听,是一般地听。闻,是听见,听入耳中。成语“听而不闻”,意思是说,听却没有听进耳中。我们从这一成语中,就能较好地理解“闻”与“听”的区别。下面专谈“闻”字:一、作听见解,如:“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梁惠王上》“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枚乘《上书谏吴王》二、作听说解,如:  相似文献   

16.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之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间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察传》篇。1990年4月广西第9次印刷)。当我串讲到“告之曰”这一句时,从上下文意来理  相似文献   

17.
《诗经·硕鼠》有“乐国乐国,爰得我直。”句,对其中“直”字,素无定解。现行教材亦存二说:一为公正的待遇,一为处所。前者是从“直同值”(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伸出来的,后者则由“直通职,职解作所”(王引之《经义述闻》)而来。其实,直和值,直和职,在先秦是不通假的。直字在《诗经》中凡十一见,有九处作不弯曲和正直解释,而“匪直也人”之“直”(定之方中),作副词“只,只是”理解。《说文》:“直,正见也。”《左传》:“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其引伸之义也。可见,直字在《诗经》  相似文献   

18.
欣赏     
创意话题:陶潜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杜甫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赠花卿》)杜牧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阅读以上名句后,你想到了什么?请以“欣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1.文意自定。2.文体自选。3.文题自拟。教师点拨:《现代汉语词典》对“欣赏”一词的解释为:“①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②认为好,喜欢。”由此,我们可把“欣赏”的对象锁定为具象之物,如景致、人物、文学艺术;也可锁定为意象…  相似文献   

19.
诗词用“刘郎”故实,大抵有三: 一,指汉武帝刘彻。刘彻好神仙,然终无所遇,死葬茂陵。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二,指汉刘邦。辛弃疾《破阵子·为范南伯寿……》:“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掷地”一句是用“鸿门宴”故事,见《史记·项羽本纪》,即刘邦逃离宴会后,托张良代献  相似文献   

20.
《文学研究动态》一九八一年第九期介绍说:“对苏曼殊及其创作,三十多年来,很是冷落,几乎没有一篇研究文章发表.一九八○年,情况变了,任访秋……写出了《苏曼殊论》(《河南师大学报》一九八○年第二期),……介绍了苏曼殊的生平,分析了他的诗歌、小说、散文、翻译.”这一介绍是很客观的.任访秋同志的文章确实打开了研究苏曼殊的局面.这篇文章,见解很精辟,论据很翔实.尤其是评述创作那几部分,写得有理有据,观点鲜明.这对人们正确地认识清末民初的重要作家苏曼殊是很有帮助的.但披阅之余,觉得任文论述苏曼殊生平部分,有一些似欠妥当的地方.究其原因,恐怕除了编校的疏漏以外,或许同作者所据的资料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