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小磁钉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每天都用小磁钉把自己的美术作品贴到黑板上。但是在一次活动中我发现,孩子对小磁钉的认识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清楚。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上,教学的内容是6、7的认识。课一开始,教师就说:“小朋友,今天,老师还邀请了许多朋友和我们一起来玩,你们猜是谁呀?”教师这么一说,孩子们都睁大了眼睛,期待这些神秘朋友的出现。接着,老师把一些小圆片,三角形贴到黑板上。这时,就听见小朋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声:“哦,原来是这个!”我想大概是数学课上经常都用过这些小圆片、三角形吧,学生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教师的介绍和学生期待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3.
宽容与发现     
[教学片段描述]在学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课上,在看图简单认识了什么是几分之一后,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要求学生折出这张纸的12,并涂上颜色。学生们开始动手折纸片涂色,并把自己涂好颜色的纸片贴在黑板上。正当教师准备开始讲解时,有一位学生举手了,他指着同桌说:“老师,他没有交。”这个学生无奈地把纸片从桌肚里拿出来放到了桌面上。教师拿起这张纸片看了看,对着他说:“你能把它贴到黑板上去吗?”“老师,我折错了。”这位学生轻轻地、边说边走到黑板上把纸片也贴了上去。这时,教室里哄堂大笑,并传来了“这是14,不是…  相似文献   

4.
王霞 《宁夏教育》2006,(6):53-54
一、案例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纸片折出12。教师在让学生展示作品时,却发现了其中有一个学生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了4份。师拿起该生的作业纸,故作惊喜地问:“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吗?”这位同学高高举起手中的圆形纸片,说:“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14。”师:“14是什么意思呢?”生:“我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一份就是它的14。”(教师把作业纸贴到黑板的最高位置)师:“同学们,刚才老师要你们折12,这个小朋友却折出41,大家对这事怎么看?”生1:“老师,他折多了。”生2:“我想他没有专心听讲,没有按照老师的…  相似文献   

5.
一天,幼儿园刚开过晚饭,我便拿着好多块大小不等的磁铁和铁块、铁钉、螺帽、回形针等去大一班替班,我把这些东西交给了小明友,让他们随意地玩,目的是让幼儿自己去感受一下磁力。玩着玩着,于敬瑶小明友把回形针掉到地板缝里了,她急切地对我说:“老师,我把回形针掉进地板缝里,拿不出来了。”我问她:“你刚才是怎样玩的?”她说:“吸着玩。”我启  相似文献   

6.
据《辽宁青年》载:某美院,铃声响起,老教授走上讲台,一句话未说,将一张白纸粘贴到黑板上,让学生上去随意挑选一种颜料笔将自己的名字写在纸上。很快,白纸上写满斑斓的名字,纸上已无空白之处,教授发话了:“谁能在这张纸上画一幅画?画什么都行,一只猫、一棵树或一朵花……”学生们面面相觑,谁也不肯上去。问其原因,没有空间,无法作画。老教授二话没说,取下黑板上的纸,伏在桌上作画,学生们翘首静观,等教授转身将纸重新贴到黑板上时,一朵娇艳无比的鲜花已经跃然纸上。原来,教授把纸翻过来,用纸的另一面作画。“不要只看到纸的一面,只要用心,就可…  相似文献   

7.
【案例】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纸片折出12。其后发现有一个学生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了4份。老师惊喜地问“: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吗?”这位同学高高举起手中的纸片,说“: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41。”师“:41是什么意思呢?”生“:我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一份就是它的14。”(教师把作业纸贴到黑板的最高位置)师“:同学们,刚才老师要你们折21,这个小朋友却折出14,大家对这事怎么看?”生1“:老师,他折多了。”生2“:我想他没有专心听讲,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折。”生3“:虽然他没有按要求折,但我觉得他挺有创造…  相似文献   

8.
一块小黑板     
早上,孩子们入园的时间有早有晚,晚到的小朋友总要问:“老师,今天我们练习什么呀?”我只好一个一个地去回答他们,也顾不上指导孩子们活动了。一天下午,我和小朋友一起讨论:怎么样让每个小朋友不用问老师,就能知道早上锻炼什么内容?有的小朋友说:“早上老师告诉我,我再告诉其他小朋友。”有的小朋友说:“我们下午就想好明天干什么。”黄迪说:“把活动画在黑板上,我们一看就知道了。”我一听赶紧说:“这个主意好。教师找一块小黑板,如果明天要拍球,我就画一个娃娃拍球,再写上数字,就表示练习几次。练好后再选别的活动。”全班小朋友都拍手赞成。第二天早上,他们一来都跑到小黑板面前看看,然后认真地锻炼去了。小小黑板“解放”了我,使得我有时间专心观察指导孩子们的活动了。  相似文献   

9.
一天,户外活动时,我正组织孩子们玩滚皮球的游戏。雅怡小朋友抱着一个大皮球,忽闪着两只大眼睛,神秘地对我说:“老师,皮球还能拍呢。你知道皮球为什么能拍吗?”我笑了,反问她:“你说为什么呀?”她一本正经地说:“因为它里面有弹簧。”边说边用两手按了按球。我说:“不对,皮球里是气,不是弹簧。”她马上反驳说:“不对,就是弹簧。”看到她那坚定的表情,我问她:“你怎么知道有弹簧呀?”她认真地说:“我们家气筒上面有一个小弹簧,妈妈把小弹簧一打,就打进去了。皮球就能弹起来了。”原来,在气筒上有一小节弹  相似文献   

10.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内驱力,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先有兴趣,后有热情,学生参与的热情、动力皆源于兴趣。怎么才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活动,他们玩起来百玩不厌,乐此不疲。把游戏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如在指导学生写练笔作文时,我通过玩贴鼻子游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课前我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客人,请看!出示画在小黑板上的一个“小丑”,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这个娃娃…  相似文献   

11.
玩纸球     
今天,我又带幼儿去玩报纸游戏。一到操场,孩子们就利用已有的经验和技巧制作纸球,然后玩自己制作的纸球。我鼓励他们玩出多种花样。他们有的踢纸球练射门,有的用纸球进行抛接练习,还有的用纸球当子弹互相追逐射击。场地上到处是孩子们的笑声和喊叫声。 我看这个游戏玩得差不多了,就提议说:“现在咱们玩一个赶小猪的游戏,看谁最先到终点又遵守规则。”孩子们刚玩了两次,卢冠桥就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道思考题:“一本书有132页,小英3天看完,小勇4天看完。小英比小勇每天多看几页?”大多数学生这样解答:132÷3-132÷4=11(页)。教师问:“有没有更好的解法?”学生甲说:“我是这样解答的:132÷(3×4)=11(页)。”教师问:“你能说出这样解答的理由吗?”甲说:“我说不清楚,我觉得好像应该是这样。”教师问其它学生:“这种解法对不对?”  相似文献   

13.
“今天是星期六……”“噢!”我一句话刚说了半截,孩子们便都兴奋得叫喊起来,我几次试图维持一下秩序都无济于事。为什么一提星期六,孩子们就这么激动呢?我问他们:“看起来,你们都非常喜欢星期六,是吗?”“是!”孩子们齐声回答。“能告诉我为什么吗?”“星期六老师给我们发红花。”“我妈说星期六晚上要带我去姥姥家。”“星期六过完是星期天,我爸爸说星期天带我去公园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他们那天真可爱的笑脸、稚气动人的神态把我给逗乐了。说实在的,我也喜欢星期  相似文献   

14.
画家用的纸     
我班的绘画纸用完了,我便到邻班借了一些精美、厚实的绘画纸。我拿着和平时不一样的纸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用‘画家用的纸’来画画!”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拿着“画家用的纸”反复地看:“画家用的纸和我们的就是不一样!”“画家用的纸厚一些,白一些。”“等我们长大当上画家,也可以买许许多多这样的纸。”晨儿悄悄地问:“老师,以后我是不是可以一直用画家用的纸画画?”我问:“为什么?”“那样我就是画家了。”还没等我说话,孩子们就嚷开了:“我们也要用画家用的纸画画!”在这次绘画活动中,孩子们画得特别认真。一张不同质地的纸竟给孩子们…  相似文献   

15.
很多幼儿园教师反映,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但也越来越难管,表现之一就是孩子缺乏一定的社会规则意识。怎样才能制定出孩子们能够主动遵守的规则?我想何不尝试让孩子们自己来制定规则,就从最简单的做起,如“课间牛奶喝好后我们可以干什么?”孩子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最后大家一致推出两条规则:在位子上轻轻地讲话;玩一些安静的游戏。接着,我又问小朋友:“怎么样才能遵守这两条规则?”有一个小朋友说:“把它写下来贴在墙上,我们看见这张纸就知道该怎么做了。”“那我们不认识字怎么办?”另一个小朋友提议:“没关系,让老师教我们认一下不就行了?…  相似文献   

16.
在晨检以后,我顺口问了句:“小朋友们在星期天玩得好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好!”我突发奇想,让孩子们讲述一下自己的星期天。这样既能  相似文献   

17.
天堂的位置     
一位老师邀请我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作一场演讲。我问她:“要谈些什么呢?”那信佛非常虔诚的老师说:“跟孩子们讲讲极乐世界吧!我只是希望培养孩子美好的向往,这种向往不是你最主张的吗?”我看着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首先在教室的黑板中间画一条线,把黑板分成两边,右边写着“天堂”,左边写着“地狱”。然后我对孩子们说:“我要求你们每一个人在‘天堂’和‘地狱’里各写一些东西。”孩子心目中的天堂就这样呈现出来:花朵、笑、树木、天空、爱情、自由、水果、  相似文献   

18.
把不字去掉     
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许多小学里的老师都会实行一种做法,那就是在黑板上写上三个字“我不能”。写完这三个字,老师会回过头去问孩子们:“我们怎么办?”这时所有的孩子都会齐声回答“把不字去掉!”于是,老师将“不”字擦掉了。黑板上只剩下了一个“我能”。我能什么,是什么都能,没有“不”字。没有不能。我都能,这就是美国人的意识。于是,一个强大的信念便深深地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我能”。  相似文献   

19.
天堂的位置     
一个小学老师来邀请我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做一场演讲。我问她:“要谈些什么呢?”那学佛非常虔诚的老师说:“跟孩子们讲讲极乐世界吧!”这对我有一点困难。因为极乐世界乃是与生命痛苦相对的概念,对大人都有点说不清楚,何况是十几岁的孩子。再说,我觉得十几岁的孩子只小作家阅读先锋 要生活中无灾无病,就是住在极乐世界了。在老师的坚持下,我还是勉强去了。因为她说:“我只是希望培养孩子美好的向往,这种向往不是你最主张的吗?”我看着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首先在教室里的黑板中间画一条线,把黑板分成两边,右边写着:天堂,左边写着:地…  相似文献   

20.
大班在晨间游戏时,有七个孩子在玩轨道玩具,他们用玻璃小球当轨道中的滚动物。可玩了一会儿几个孩子就说:“老师,某某的玻璃球多,我的球少。”“我只有一个球。”“我只有两个球。”……我走到他们中间问:“你们谁的玻璃球最多?”张择晨将手摊开让我看,哇,一大把球,咕噜咕噜直往下掉。我又问:“谁的球最少?”张宇轩摊开手说:“我只有一个。”晨晨说:“我只有两个。”我问:“为什么有人多有人少呢?”“他们抢的。”“不,有的是我捡来的。”球多的人争辩道。“咱们能不能把球分分匀呢?”听了我的话,孩子们谁都没答腔。拿多的不肯拿出来,拿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