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黑洞是宇宙中吞噬万物的恶魔,是任何物质陷进去再也逃不出来的无底深渊。但是,1975年,霍金在研究中惊奇地发现,黑洞其实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只吃不吐,实际上,它们正在不断的辐射粒子,这就是黑洞辐射(因为霍金在黑洞辐射上突出的贡献,现在我们通常称这种辐射为霍金辐射)。要了解霍金辐射,还要从霍金对黑洞视界的研究开始,因为正是在对黑洞视界的特殊性质研究的基础之上,霍金发现了神奇的霍金辐射。不可能减小的黑洞视界在黑洞一系列的特异的性质之中,黑洞视界是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我们接近黑洞而不被黑洞吞噬的最近的距离范围。黑洞…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3月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岁。一直致力于探索宇宙奥秘的霍金,曾经做出过哪些令人膛目结舌的预言呢?预言1:"黑洞"不存在霍金2014年1月提出这一论断时,一度震惊了科学界,因为这与他自己过去提出的理论相悖。1974年,霍金提出了著名的"霍金辐射"学说,该学说是霍金对天体物理学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霍金在该学说中指出,黑洞在形成中质量  相似文献   

3.
多面霍金     
正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于2018年3月14日逝世,享年76岁。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向人类揭示了宇宙和黑洞的奥秘,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为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除了物理学家,霍金还有其他身份。轮椅钢铁侠霍金在21岁时被诊断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又名渐冻症),当时医生诊断他只能活两年。在病情加重的数十年里,他逐渐全身瘫痪,失去说话、写字  相似文献   

4.
孝文 《金秋科苑》2009,(19):50-51
据英国媒体报道,以色列物理学家创造了一个可捕获声音而不是光线的人造黑洞,并试图借助这个黑洞探测理论上存在的“霍金辐射”。霍金辐射是由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30多年前提出来的,能够让黑洞随时间流逝逐渐蒸发直至消失。  相似文献   

5.
一个瘦得出奇、全身瘫痪的天才,他的身体无力地蜷缩在轮椅里,思想却在宇宙的最深处飞扬,穿越时间与空间,追寻宇宙的尽头,探索黑洞的隐秘──这就是斯蒂芬·霍金,被称为“当今爱因斯坦”的思想家、物理学家。  霍金是最早用广义相对论推演宇宙演变的科学家之一,他关于“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并将终结于黑洞”的论断已被科学界广泛接受。时间、空间的历史与未来,就是他的研究对象。  在他之前,没有人能解释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发生过什么事情。霍金以他的研究解释了宇宙如何创生,以及形成行星和星系的物质如何被创造,从而创…  相似文献   

6.
黑洞理论最早是在1783年由英国地质学家约翰·米切尔提出。他指出,一个质量、密度足够大的恒星会有强大的引力场,以致连光线都不能逃逸。但这一见解在19世纪被遗忘了,直到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之后,黑洞的见解才被重新提起,并且得到了充实与丰富。尤其是霍金教授对黑洞理论  相似文献   

7.
科技情报站     
正世间再无霍金,时间永留简史3月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岁。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21岁时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渐冻症(卢伽雷氏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唯一能动的只有两只眼睛和三根手指。尽管如此,可他一直坚强地活了下来并在科学领域一直不断求索,证明了广义相无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他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  相似文献   

8.
问专家     
<正>如果你遇到一个质量为1克的黑洞,会发生什么?根据霍金的理论,在宇宙中存在着很多微型黑洞,它们的质量比1千辆汽车的质量还大,但是体积却比一个原子还小,所以可以轻松穿过地球,不会对地球或者人类产生影响。但如果是一个硬币大小的黑洞,那么事情可能就不一样了。我们首先来假设一个黑洞的质量为1克,根据史瓦西半径公式,可以算出这个黑洞的半径大约为10-30米,而一个氢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3月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在英国剑桥家中去世,享年76岁。对于大众来说,最能让我们铭记霍金的应该是他风靡全球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这是我们熟悉霍金的窗口,也是我们能窥探到霍金内心的一条幽径。"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聪明的物理学家",也许你看过这样关于霍  相似文献   

10.
广义相对论将因时空的物质和能量弯曲的时空定义为引力,曾预言过如引力场中的时间膨胀,引力波等问题。而黑洞则是由其推导出的大质量恒星的终结状态的直接应用。黑洞作为暗物质和暗能量的一种模型一直是理论物理学家所考虑的重点研究对象和研究课题,因为它不但具有力学特点,而且还伴随热力学性质。而黑洞热力学的研究是近期物理学家们的重点关注方向,物理学家们想要通过研究黑洞热力学,来重新认识黑洞的量子本质。本文利用文献查阅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简单的描述了黑洞的霍金辐射和黑洞热力学四定律的内容以及Quintessence暗能量模型,计算了Quintessence背景下Schwarzschild黑洞的量子隧穿过程和黑洞遗迹,进一步阐述了暗能量对黑洞遗迹熵的影响,最后得到了Quintessence黑洞熵的表达式,再分析结果,黑洞的霍金辐射为非纯热谱、出射过程满足幺正性原理、支持信息守恒。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普通人的印象里,科学家都是大脑比较发达的人物,他们思维比较缜密,分析比较深刻,看问题比较长远,在打赌活动中应该占有优势,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在赌局中屡屡败下阵来。霍金打赌三连败研究黑洞的著名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打了三次赌,全都输了。第一次是在1975年,霍金与美国物理学家索恩打赌,关于天蝎座X-1(X指X射线源,1  相似文献   

12.
<正>果壳中的宇宙,它的隐喻是多重的。在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我们的复仇王子有这样一句台词:"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而化用这句"戏言",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将《果壳中的宇宙》推向世人面前。这本书是霍金在继宇宙学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后的又一力作。其主题依旧是宇宙学,涉及广义相对论、量子论、黑洞、暴胀、时间旅行、弦论、超引力等诸多前沿概念。但相较于在世界  相似文献   

13.
自从“黑洞”在200多年前被预言存在开始,就让多少人为些振奋不已,许多科学家为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而辛勤工作着,相继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新观点、新理论。尤其是到上世纪,爱因斯坦笔下计算出的“时间曲率”所衍生的“黑洞奇点”,以及霍金提出的“黑洞蒸发”理论,将人们对黑洞的痴迷又带入到一个新的境地。  相似文献   

14.
唐逸 《今日科苑》2007,(17):34-35
黑洞真的存在吗?它们到底在哪儿?从黑洞这个概念提出至今,科学界关于黑洞存在与否的争论就始终没有停止过。近日,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物理学家劳伦斯·克劳斯发表在新一期的《物理评论D》上的文章直指黑洞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无异于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著名的"霍金辐射"理论就是建立在黑洞存在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克劳斯的"无黑洞论"成立,那么,所有人都明白,这将是对近几十年来世界天文物理学研究的颠覆!  相似文献   

15.
早在1971年.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183;霍金就提出,宇宙之初时空的快速膨胀会挤压产生出来的物质,形成体积极小的微型黑洞。理论上看,这些微型黑洞应该到处都有,而且它们的体积如此之小,我们用显微镜也无法观察到它们。那么.它们真的在我们周围存在吗?我们如何才能观察到它们呢?  相似文献   

16.
著名天文科普作家、科普活动家李元先生一生挚爱天文科普事业,他推动北京天文馆的创建、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科普图书和期刊、倡导太空美术事业,并创作了丰富的天文科普作品,为中国天文科普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入了解李元先生的成长过程和重要工作历程,可以发现他有一些特色鲜明的治学方法,正是这些方法使得他能够获得突出的事业成就。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方法的本质在于李元先生心怀为国为民、求真务实、乐于奉献、淡泊名利等科学家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一个勇于探索未知并勇于实践的人 当霍金还是一个研究生时候,就敢于向专家和权威的观点挑战,发表自己独立的学术见解。这在当时是需要相当的勇气和魄力的。他关于时间,空间历史与未来,以及对黑洞辐射的认识与分析,起初并未被大多数科学家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8.
“请用数学表述。”这句话概括了物理学界对W.霍金在今年7月大加宣扬的一项声明的回应。在那项声明中,他说已经解决了黑洞信息悖论——他自己于30年前揭示的一个意义深远的关于量子物理和引力之间的难题。尽管在17日都柏林的广义相对论会议上,他展示了新理论的框架,但是迄今还没有拿出基于基本推理过程的带有详细数学步骤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19.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中文插图本)中,夹着一张精美的书签,上面写着:“阅读霍金,懂与不懂都是收获。”  相似文献   

20.
正北京时间2016年4月12日上午,英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新浪开通了个人微博。在微博上,他向中国网友问好,并表示将在社交媒体上与中国用户交流心得。两天后,霍金的粉丝达到近300万。无论是网络还是线下,霍金本来就红,在中国开微博,霍金就成为中国的网红。霍金在中国成为网红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在第二条微博中发布的一个撩拨人的消息,人类可以飞向半人马星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