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渗透于华夏儿女的衣食住行中,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铁三角,且三家的音乐文化鲜明体现着其思想主张与内涵。但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思想对人类的发展进步也产生了影响,以"主体间性"为代表的哲学理论为人类认识、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因此,为了清楚且深刻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本文将以三家的传统音乐为例、运用西方的"主体间性"哲学理论以点带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与孟轲是世界思想史上同时代的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政治设计在当时都遭到了悲剧性的厄运。在历史的变迁中,他们的命运又都发生了喜剧性的变化,或成为权威,或成为亚圣。他们的政治思想有两个显著的差异:前者主张法律政治、民主政治;后者主张伦理政治、君主政治。抨击暴政与暴君则是二人的共同点,也是世界思想史上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3.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自由,这是对人类的发展具有最广泛意义的指导原则。立足于自由是人类存在的属性这个思想基础上,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超越了功利主义和自由至上主义,扩大了评价人类行为的信息基础,主张自由的实现是对人的可行能力的保障,从而解决了阿罗不可能定理产生的福利经济学的难题,使社会选择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教育观刍议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便有了教育;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以其越来越复杂的形式适应着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构成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教育始终不渝地把促使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作为自己的目的来实现,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重大问题,都各自做出了表述和回答。其中,有不少思想和主张至今闪耀着光辉,为教育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由于历史的认识的局限,这些教育思想和理论,对教育的根本问题,诸如教育的本质及  相似文献   

5.
英国的霍布斯、洛克以及法国的卢梭均是近代西方以社会契约理论为出发点阐述其国家和社会理论的大思想家。他们的社会契约理论对西方社会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理论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文章对他们各自的理论贡献进行了概括,对这些理论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郭沫若通过狂人和凤凰形象的塑造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展示了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的特点和作用,同时,他们提出了拯救社会的方式和方法:鲁迅主张通过劝转使人吃人的社会过渡到真正的人的社会;郭沫若则主张通过涅槃让旧世界毁灭,诞生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两种方式体现了鲁迅与郭沫若不同的主体态度和人生选择,也显现了他们在救世思想上的分歧和不同。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和黄炎培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教育思潮中出于教育救国的共同目的而途径路向、视角取向各异的教育实验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富有远见。两人的乡村教育思想存在诸多共同点,都主张采用创办乡村实验区引领乡村教育的教育实践方式,教育理论都带有显著的大教育观,都选择以乡村教育架起乡民和社会之间桥梁的教育路径,教育目的都是繁荣农村、富民救国。两人的乡村教育思想也存在差异,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是文化崩溃,应以文化复兴拯救农村;黄炎培认为学校教育和社会生产脱节是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应发展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乡村教育。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性格问题的深刻洞见,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社会性格是低层次社会意识的特质体系,也是社会意识向上层建筑转化的中间环节与阶段性产物;第二,民族性格、阶级性格和人类普遍人格形态构成了他们关于社会性格思想的三重向度,涵摄了最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性格问题;第三,他们从人的本质出发来研究社会性格问题,其相关思想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实践和人本旨趣。  相似文献   

9.
和合是包括兵家在内的中国古代不同学术派别的共同主张,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家著作包含丰富的和合思想,并在形态、建构与内涵上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具体说,内儒外兵、儒兵合一是兵家和合思想的基本形态;孔孟为体、孙吴为用是兵家和合思想的基本建构;德、谋、交、威、战是兵家和合思想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0.
略论颜元与墨子的同与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观、人性论和人生观上,颜元和墨子有很多地方相当接近,但因颜元以孔孟为宗,儒、墨之别也就成了他同墨子的区别。在教育思想方面,他们也有类似或相同的主张。这种类似或相同。正是早年学儒的墨子与孔子的类似或相同。两家的不同则在教育与国家体制的关系、育才模式、办学方式及社会影响和是否重视逻辑推理等方面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1.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自由,这是对人类的发展具有最广泛意义的指导原则.立足于自由是人类存在的属性这个思想基础上,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超越了功利主义和自由至上主义,扩大了评价人类行为的信息基础,主张自由的实现是对人的可行能力的保障,从而解决了阿罗不可能定理产生的福利经济学的难题,使社会选择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以物质生产、社会关系为出发点,阐述了社会共同体的发展演变,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所带来的贫富分化、工人阶级贫困、劳动异化等问题,提出了建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论主张。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出发,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关系主张,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思想不仅表达了对人类的深切关怀,也符合人类社会整体利益,促进了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富民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儒家以民本思想为基础,提出了系统的惠民、富民的思想主张.他们认为民富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要富国,必先富民.为实现富民的理想,先秦儒家提出了轻徭薄赋、制民之产、富而后教等措施.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庄子思想产生至今的几千年间,庄子研究的成果可谓蔚然壮观。过去的庄子研究中,多认为庄子思想是消极的、逃避的、非现实的,而我则主要针对这样的观点进行反思,对庄子的思想再考察。主要从三个阶段研究庄子思想之反思。第一阶段,他从已经存在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和时代的状况中,了解和感受到社会乃至人生的有限,开始参与社会;第二阶段,之后在对那个有限的社会及人类本身的认识基础上做更为充实的观念上的、理论上的准备;第三阶段,理想与实践。他以批判的态度参与社会,主张改变社会,深入地了解社会,向社会传播他的理念和主张。  相似文献   

15.
于超 《学科教育》2013,(4):114-121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政治主张>是胡适等人针对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状况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政治方案.这一方案的提出既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工具主义理解,也反映了他们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的把握.此外,他们把实现有序的社会政治寄托在"好人"身上,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期,社会经历了一场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巨大变革。社会动荡导致思想空前活跃,儒家、墨家成为当时争辩最激烈的两大流派,儒墨两家对立并存一度成为百家争鸣的重心。从最终理想来看,他们都以结束乱世、稳定时局为目标,但所选择的道路却不尽相同。分歧首先表现在他们对"人"的理解上,并由此生发出去,在对"仁"与"利"的具体实践上产生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标准,而这也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郭沫若通过狂人和凤凰形象的塑造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展示了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的特点和作用,同时,他们提出了拯救社会的方式和方法:鲁迅主张通过劝转使人吃人的社会过渡到真正的人的社会;郭沫若则主张通过涅榘让旧世界毁灭,诞生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两种方式体现了鲁迅与郭沫若不同的主体态度和人生选择,也显现了他们在救世思想上的分歧和不同。  相似文献   

19.
汉代经说遵守师法、家法,但又是"有弹性"的。认识到汉儒在三家《诗》的传承过程中遵守师法、家法,是清代学者进行三家《诗》辑佚研究的基础。实际上,清代学者辑佚三家《诗》,在依照师法、家法进行归属时,又产生了一些分歧。这一方面是由于三家《诗》本身亡佚已久的特点造成的,另一方面,辑佚者的辑佚思想和论述倾向不同,也影响了他们对于三家《诗》的认定。清代学者在进行三家归属时,也存在着诸多的纠结与无奈,他们既要必须贯穿师法、家法进行三家《诗》的辑佚,但有时又不是很彻底,甚至是前后矛盾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保存下来的儒、道、禅学传统真正体现了东方意识的审美追求和思维特色。儒家把人纳入社会,道家却把人从社会中分离出来,以此来获得自由感。道家的批判深度使之成为人被社会遗弃时足以自慰的武器;儒家的使命感和深沉的自制意识使它成为一切有抱负的人永远使自己清醒的法宝。然而,儒道两家都缺少人的心性所真正要求的那种轻灵和快活,于是产生了禅宗这一东方文化新的形态。儒、道、禅三家相同的心性修炼思想及其不同的心性践行趋向,可以清楚地揭示东方审美意识内在的、永恒追求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