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德之诗《在地铁站里》(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是意象主义诗歌的一首经典作品。诗中的地铁站、人脸及其意象——黝枝、花瓣分别象征着帝国主义政府的黑暗统治和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大众。诗作揭示了诗人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心愿。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幸福观具有多重向度,德性至上是其幸福观的根本原则,但不是唯一原则.从义利之辨来看,孟子的幸福原则包括德性原则、功利原则和理性原则三个方面.德性原则坚持儒家道义论的基本立场,确立了幸福观的德性基调和精神追求;功利原则触及儒家道德理想的经济基础,形成了孟子幸福观的现实品格并使之能够落实于社会生活;理性原则运用儒家思想的智慧思维,使幸福理论展现出鲜明的理性特质,力图消解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内在紧张.在三大原则共同作用下,孟子的幸福观既发展了孔子奠定的德性幸福,又为儒家幸福观开辟出功利幸福的新空间,并实现二者一定程度的融合,从而构建了崭新的完整形态的儒家幸福观.  相似文献   

3.
<正>1.孔子(前551~前479年),中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世时即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其学说对中国的封建文化、思想以及世界文化、思想影响深远。2.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表等,其哲学思想对世界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
《伦理学大辞典》认为德性"即道德品质。"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和中国传统儒家学派关于道德德性这一问题有着内容近似的阐述。本文论述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的道德德性观点,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伦理的观点,对道德德性作为"适度的品质"与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线展开比较研究。以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论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互通,在学说思想上形成互补,对道德与道德德性问题作出补充性解读。  相似文献   

5.
司君 《海外英语》2012,(1):215-216
威廉.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八月之光》主要展现了清教主义和种族主义对人性的毒害和摧残。作家在作品中巧妙运用象征手法来深化主题。一系列意象揭示了南方加尔文主义和清教主义下的种族主义对人从肉体到精神的双重毒害,予读者无限的联想。通过分析《八月之光》中一系列意象——黑屋子、行进与逃离、大火等,探讨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揭示其蕴涵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自古至今中华民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不仅强调"等级秩序",还强调"仁爱忠孝",反映在师生关系上是既强调"师道尊严",又重视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因此,儒家师生之间营造的是一种"有序"而"和谐"、"仁爱"而"忠孝"、"表率"与"效仿"的关系,并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来维持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7.
与西方情理二分的情感主义和理性主义道德哲学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儒家道德哲学的根本理论特色是以"情"为主、情理统一的思维方式构建道德哲学体系,从而成为区别于理性主义、情感主义的第三种道德哲学形态,即情理主义。儒家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以血缘关系为本位,通过情感互动和情感回报寻求人伦和谐和个体德性的提升,其人伦和谐的主旨为合情合理,个体德性的价值取向为塑造通情达理、有情有义的道德人格。儒家此种道德哲学形态成为与中国血缘文化相匹配的伦理精神,在传统社会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乃至于今天仍沉淀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并发挥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娟 《学语文》2004,(5):17-17
著名的意象主义诗人庞德对“意象”作过如下的界定:“意象”不是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智慧与情感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苏珊·朗格认为:“意象真正的功能是:它可以作为抽象之物,可作为象征,即思想的荷载物。”这就是说,意象是象征的一种表达方式,意象的最终目的是表达复杂丰富的情绪感觉和思想意念。而月光这个意象,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负载着丰富的内容,有着较为广阔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9.
君臣之分乃是探讨君臣之义的前导,亦是研究儒家政治秩序观念的基础性问题。孔孟的"君臣之分"是社会的一种现实秩序,乃人群中自然呈现出的状态,或言"原初状态",而混乱和伦常崩坏是由于人们打乱了这种社会合力形成的君臣之分,争夺君主的权力,故孔孟都倾向于君臣分际中维持平衡。而荀子认为社会初始状态是相互争斗,因明王出区分出了高低贵贱,人们这才能和谐相处,无形中赋予了王权以第一位的合法性和重要性。因而在纠正"君不君、臣不臣"中,三者亦呈现不同倾向。此外,虽于政治观持论有异,三者却均不以德性价值来要求社会秩序,而是倡导在自我德性淬炼中,与他人合作改善世间秩序。  相似文献   

10.
尽管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以"独尊儒术"相标榜,但周公、孔子等儒家圣人并不反对经商求利,新儒家义利之辨则更具普遍意义。明清时期士、商二阶层的进一步混合使得儒家思想核心的"义"成为新儒家和商业伦理的共鸣点;宗教的世俗化使之不仅赋予商业活动以修行的意义,而且也积极为经商求利提供伦理依据和保护;宋元以来,关公成为社会各界共同膜拜、万民争相效仿的道德偶像,工商业者则从关公身上汲取了"义"的准则构建起义中求财的商业伦理。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大学》与《中庸》的忠实理解,准确领会儒家心灵哲学中的道德哲学情怀,对于创造性地实现传统伦理的现代转换具有基础性作用。首要的问题是,儒家思想中是否具有心灵哲学的基本要素?而儒家又是如何运用这些要素展开其思想逻辑的?如若把儒家的基于心灵哲学之上的道德哲学情怀视为人们实际拥有的德性、现实地践行的规范体系,那么就会在应然与实然之间建构起内在的逻辑关系,人们就会依据主体德性的致思范式和行动模式处理各种实践关系。可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人的德性结构乃是境遇伦理或德性伦理。从类型学视角看,儒家的心灵哲学也属德性论,但它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和康德的德性论似有极大差别,必须从环境或场域寻找这种差别的根源。儒家心灵哲学中的道德情怀究竟有多少要素可以为今天的人们所拥有?如何拥有?在实现传统伦理的现代性转换中,全面拒绝和全盘接受都是不可取的态度和方式。"过度"与"不足"是我们必须摒弃的态度,"适度"才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庞德是20世纪西方杰出的一位意象主义诗人,也是备受争议的译者之一。庞德翻译理论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庞德诗歌翻译的实践,另一方面就是得益于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造诣;可以说,庞德的翻译作品和他的诗歌创作是相互辉映的。本文旨在透过庞德诗学中的"三概念"理论来分析其翻译思想,从而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音乐意象"是指以音乐作品(声音符号)之"象"来表达创作者内心之"意"。借助"音乐意象",结合赣中南地区"跳觋"仪式的执仪人用乐形式,分析仪式场域中执仪人的用乐思维。仪式是通过执仪人用"身体"在一定的情境中"表演"而成。在"表演"过程中,他们通过舞蹈、歌唱、念咒、演奏等可感知的"形与象",经过摹仿、借喻、借代、象征、托寓和会意等艺术手法,构建一个充满意义的"共享"时空,向外传达意义。因此,执仪人是用"身体"在述说仪式文化空间,用"音声"在构建仪式过程,而这个"创意"的过程为"用乐意象"。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5,(5):34-40
关怀伦理以知识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以关切为核心,以责任为准绳,体现为一种广泛的"爱"。这种"爱"关照个体、家庭、国家,表现为修身之德、齐家之德和治国之德,而"修身、齐家、治国"正是儒家德性伦理的内核。离开了关怀伦理,难以养成伦理的德性,"修身、齐家、治国"是儒家德性伦理的关怀路径,"平天下"是儒家德性伦理的政治理想和终极德性关怀,因此,关怀伦理是儒家德性伦理的有效生长点。  相似文献   

15.
仁爱德性,作为一种好的行为动因和心理特质,是源于自然之"生生动力"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人之优秀的"品质结晶",构成了儒家伦理的立论根基。基于仁爱德性的儒家伦理,根据体验论建制下的"天人同一"境界,旨在阐发和追求一种道德行为者本人与"他者"内在依存的、情感的人道主义生活理想。  相似文献   

16.
《地铁车站》与意象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德的《地铁车站》充分体现了意象派的创作原则,堪称意象诗之典范。意象派诗人在许多方面为荚芙诗歌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意象主义运动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意象派诗人内部主张不一,意象派的理论与实践相悖等原因,在短短的几年内便走向消灭。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在其德性论中,将"公正"视为一切德性之总汇,而追求公正的目的则是对"善"的实现,然而在他德性论内部却存在着精英主义的悖论。他在对于作为最高目的的善的论述过程中,不论是其必要前提"理性",还是实践过程中的"中道"原则,抑或是"幸福"这一具体的表现形式,皆预设了人们生而具有后天无法改变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并非所有人都具有获得幸福的可能性。因此内含于德性论内部的精英主义不仅有违个体的公正,同时也与城邦公正相背离。  相似文献   

18.
追求和谐的中国传统价值元素主要包括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和以华夷观为主的天下主义,它在古代南海地区朝贡体系秩序的构建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当代在与东南亚诸国的交往中,中国传统价值元素仍具有深刻的战略启示。  相似文献   

19.
王占魁 《教育研究》2021,42(11):72-8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之"道"乃是一个具有"本体"或"真理"意义的价值范畴,也是奠定古典儒家"志道"理想的核心概念.《中庸》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的主张,不仅昭示着儒家教育的"德性"(实践)目的 论和"学问"(致知)方法论取向,也实际成为后儒宗承的两种"修道"进路.修道的本质在于"受道之教"、"以道为师".然而,为强化儒家参与封建秩序重建的政治影响力,后儒对这一道统自"天道"至"人道"再至"王道"的降解式改造,在实现了儒家士子从独立自主的"志道君子"到依附权贵跻身统治阶层的"入仕儒吏"的人格转变之余,也酿成了"文—道分离"和"师—道分离"两大教育病症.由此,儒家教育的重心逐渐从注重内发的"修道之教"转向强调外铄的"传道之教".其间,后儒对"道/德"的虚化、泛化、边缘化、物化乃至个人化等认知偏差,也成为长期制约中国教育"求真"、"究理"的思想障碍.为此,在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背景下,我们亟须回归古典儒家的"志道"初衷,秉持"尊德性而道问学"的教育逻辑,发扬"一以贯之"的方法论旨趣,重振古典儒家具备人类"公共"、"共由"品格的"求道"精神在现代"文教"与"师教"实践中的价值指引作用,使之成为现代中国"讲理公民"普遍养成和"现代科学"自然生发的互补进路,从而为中国文化复兴和科学繁荣奠定可靠的教育哲学基石.  相似文献   

20.
意象理论是庞德诗论中的核心理论.其意象表现有如下三个特点:它是独立于具体事物的复合体;表达现代人复杂多义的知性因素;往往采用意象并置或重叠的手法,避免西方逻辑中常用的介词、连词,这些均在中国新诗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贯彻与发挥.在诗歌的韵律与节奏方面,"运用日常会话的语言",创作节奏新颖、形式活泼、具有诗情节奏与散文美的自由诗是庞德及其追随者在诗歌形式上的追求.而这正好启发了许多中国现当代诗人,从而促成了中国新诗中最重要的一种范式--自由诗的兴盛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