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贾文治 《历史学习》2007,(11):22-22
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节,讲到清朝的行政区域设置时这样叙述:清朝……共有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学生多有疑问:“盟旗”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2.
问:修订本《中国历史》第二册明清部分的章节子目和内容有哪些主要的改动?答:明清部分原来只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鸦片战争以前)》一章,现在把它作为明清部分的总标题,下分《明朝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清朝前期的统治》、《明清时期的文化》四章.在章节子目和内容方面改动的有:增加了《瓦剌和鞑靼》的子目,瓦剌、鞑靼和明朝  相似文献   

3.
一、把握框架中国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人教版)主要讲述了清朝前期为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清中央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刚柔并济的措施:①顺治帝正式赐予西藏佛教首  相似文献   

4.
清朝作为我国近代版图的奠定时期是新疆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新疆是我国广阔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关系着国家的繁荣稳定,决定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针对新疆民族政策发展历程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因此,从清朝治理新疆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经济政策及宗教管理四方面系统地研究了清朝治理新疆的民族政策,以期为新时期新疆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承德避暑山庄不仅仅是清朝皇帝在此处理国家政务、治理国家的重要场所,而且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方面,在进一步巩固各民族政治联盟方面发挥了非常独特的作用。承德避暑山庄的肇建及其功能的充分发挥,是清朝政府成功实现了正确民族政策的标志,也是清朝民族政策是集中国封建王朝民族政策之大成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清朝既有全国统一的法律,又制定了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法规,这种立法编纂活动和法律实施对于巩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重要的两部民族法规是《理藩院则例》和《回疆则例》。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9.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清朝入关以后,对青海这一西部战略要地实行了迅速而有效的管辖,使之成为我国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成员。满洲贵族认识到处于西部枢纽地带的青海的地理区位价值,并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套统治策略和管理机制,牢牢地控制了西部的局势。此后,青海充分发挥了其战略区位优势,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第三节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第四节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第五节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第七节明、清时期的文化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相似文献   

11.
本单元知识是中国封建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阶段。明清史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复习时应把握以下几点:1.要把握明清总的时代特征。2.要特别注意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和资本主义萌芽问题。3.掌握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措施。4.注意明清文化的时代特点及出现的新现象。  相似文献   

12.
<正>王东平教授: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清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为了稳固边疆地区,清朝在吸收、借鉴历代边疆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因俗而治,根据边疆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灵活而行之有效的政策。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中指出:"清代的民族统治政策是比较成功的,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辽阔版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刘炜平 《新高考》2006,(11):36-39
【考点指津】1.概括并分析明清时期政治的总体特征及其历史影响。要学会综合各个层面的历史知识、多视角看问题,把这段历史放到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特别应把这段历史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轴坐标中。其主要特点有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清朝疆域辽阔并且奠定了今天我国疆域的基础;面对外来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分析“东汉的兴衰”一课属于主题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三单元,上承本单元“秦朝与西汉大一统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二课,下启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并立与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处于关键地位。因此,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立意确立为:将东汉的兴衰置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发展历程中重新审视,同时通过对光武中兴的表现及东汉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豪强士族与君主关系演变的梳理,引导学生思考东汉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5.
单元教学设计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单元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的教学方式。本文以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为例,构建“基于教材单元,提炼学习目标—整合教材单元,确定学习主题—超越教材单元,创设学习活动—去除教材单元,丰富学习评价”的单元教学模式,建立历史知识横向、纵向和整体联系。以此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商品经济在前代的基础上发生了新的变化.有了新的发展。但这一时期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商品经济呈现出发展和制约并存的特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7.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代,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最后阶段,因此这一时期有许多为前几个历史时期所不具有的时代新特点。最突出地表现为一方面在旧的封建社会母体内逐渐孕育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幼芽——资本主义萌芽至少在明代中期终于破土而出了,预示着封建社会的衰败与终将被取代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又十分顽强,仍然到处施行着扼杀新生事物的淫威,特别是专制主义皇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封建统治空前强化,这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资本主义的难产,起着极其恶劣的作用。另外,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族间的交往和联系得到空前未有的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从我  相似文献   

18.
我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19.
以《南史》、《北史》"宕昌传"为基础,以统一多民族国家对羌族的治理及羌族自身的发展等为视角,论述《南史》、《北史》关于分析唐代羌族历史文本书写的特点,对前代史书的超越与变化,以及在历史编纂学、民族史研究、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统一的思想不仅在汉族人民和统治阶级中根深蒂固,而且许多少数民族的政治家、思想家也都积极地予以鼓吹。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清两个统一全国的王朝和许多地区性政权,都继承和发展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保持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这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别无先例。清朝康熙皇帝在祭祖诗中用“卜世周垂历,开基汉启疆”等诗句,表明清朝是继承了周朝和汉朝的正统。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秦汉开创,经唐、元、清三朝的的巩固与发展,成为历史文化最久、统一时间最长的伟大国家。由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