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呼兰河传》是萧红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长恨歌》则是王安忆的代表作品,这两部作品典型地体现了各自时代的女性意识。以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为主要探讨核心,对其体现出的思维独立和意识独立进行比较,由此得出这两部小说在生命意识和现代意识两方面各有侧重的结论,这对于当代女性的生存现实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长恨歌》塑造了王琦瑶这一具有个体意识的人物形象,并将其形象模糊与符号化,通过叙述其日常生活解构以往宏大历史叙事模式。在个体意识与社会历史关系的内在缠绕中,个体意识在历史中深化成长,看似边缘化的个体生命与意识,始终存在于社会历史体系中,在王琦瑶的个体意识发展演变中,可以窥见其潜在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3.
樊瑞娟 《文化学刊》2024,(3):141-144
《金锁记》是张爱玲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对女性意识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处境和追求。本文以《金锁记》为例,探讨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文化内涵。首先介绍了张爱玲及其作品的背景,分析了她作为女性作家对女性意识的关注和表达的重要性。接着概述了《金锁记》的故事情节,其中女主角曹七巧作为一个新女性形象,在家庭、婚姻和社会角色中面临种种挑战和制约。女主角的经历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限制,并体现出张爱玲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批判。然后重点分析了《金锁记》中女性意识的表达,曹七巧对自我独立和自主选择权的追求成为她意识觉醒的源泉。最后分析女性意识的文化内涵,总结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金锁记》展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并提出了对传统观念和社会期待的批判。文化背景对于女性意识的形成和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社会角色和权力等方面也是女性意识的重要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4.
《心经》是一篇以“恋父”情结为主体内容的短篇小说。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出发,剖析作品中3个女性的自我救赎之路,以及在精神维度上所展现的超越传统女性形象塑造的特征,可见:许小寒是恋父者,更是“本我”投射下具有现代女性主体意识的“疯女人”;许太太是“超我”压抑下处于夹缝中的旧式妇女,但她不同于“曹七巧”式的母亲形象,而是具有隐忍智慧的女性;段绫卿是与许小寒互为镜像关系的“天使型”人物,在“本我”与“自我”意识的交替中生存,体现出张爱玲早期创作中的现代女性主义意识。而《心经》本身亦可看作是张爱玲童年经历和女性作家身份焦虑在文本书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香港女作家西西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描写一名入殓师的内心独白,表达自己对待爱情和生活的态度,向读者展示20世纪80年代香港社会一群特殊职业工作者的真实内心、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面对不同人的态度,文中的“我”得到对生活与职业的全新认知。该文从各角度解读了小说中的女性主体意识,认为整部小说饱含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的自我认知、自我成长,且结尾的开放性引发无限的可能,文中“我”内心的成长和带给广大女性读者的思考才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正我知道的只是,当我们在地上行走的时候,能够援行我们、在黑夜来临时照耀我们的,只有精神的光芒。—王安忆2016年新春,王安忆的长篇小说新作《匿名》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新华书店与读者见面,很快引发人们热议。2015年1月15日,著名作家王安忆代表作《长恨歌》再次搬上话剧舞台。历时3个小时的《长恨歌》谢幕之时,王安忆成为全场焦点。人们对她的到来,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她表示,《长恨歌》能再次回到舞台,实在是件非常让人高兴的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通过对"王娇蕊"这一形象的描画,肯定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女性意识在"社会层面""自然层面"和"文化层面"这三个维度的觉醒,突显出张爱玲本人的女性意识。但与此同时,也较为冷静地审视了当时女性意识的局限性,即在男权社会下女人依附男人的劣根性尚存,女性的心理痼疾并没有根本祛除,女性自身观念和行为仍需再定义、再提升,这对于中国女性意识研究尤其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女性意识的研究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曾秀芳 《文化学刊》2009,(3):132-135
翻开中国古典文学,多是男性掌握着话语权,文学成了男性意识的载体,女性意识与女性经验被边缘化。品读李白《长干行》与杜甫《新婚别》,女主人公追求自主婚姻、把握美好爱情、坚守爱情、深明大义,彰显了唐代女性的真实生命与女性意识的觉醒。从女性视角彰显的女性意识,与唐代特定的时代土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促进了女性对身体话语权的追求,继而推动了两性平等建构的社会阶层的实质性改良。曾获布克文学奖的《逃离》,是爱丽丝·门罗的著名短篇集,其揭示和展现了女性在追求主体自由时的困境。女性主义视角对《逃离》中女性形象和女性命运的中译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卢霞依 《文化学刊》2024,(3):100-103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以女性为核心的“她综艺”应运而生。现象级“她综艺”系列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将视角对焦于中年女性,成为研究“她综艺”中女性形象构建的典型案例。笔者以该节目为主体案例进行展开分析,探究其塑造的女性形象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共同串连起了丰富多彩的女性成长叙事。而面对“文化工业”复现的问题,《乘风破浪的姐姐》仍然会受到传统的性别意识与资本市场的影响,消费主义对女性形象的限制因素依旧存在,女性的个性化发展难以快速实现。“她综艺”类型节目应摒弃过于娱乐化的浅层表达,走进普通女性的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塑造健康积极的新时代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1.
毕业于上海东方文化学院影剧科的黄奕,俏皮灵气、个性爽朗,如今在演艺圈已经小有名气。从《上错花轿嫁对郎》到《还珠格格3》再到《长恨歌》,黄奕已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风韵十足的女人,一个柔情万种的女人。黄奕的漂亮不是惊鸿一瞥,也不是惊世骇俗,只是如邻家女孩般的清纯。别看荧幕上的她大大咧咧,生活里的她却不太一样,平日里她其实喜欢读很女人的悲情小说,王安忆的《长恨歌》和池莉的《口红》是她最钟爱的两部作品。《上错花轿嫁对郎》:成名时《上错花轿嫁对郎》里的李玉湖虽然不是黄奕的第一部电视剧,却是她迅速成名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艾米莉·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上可谓特立独行,卓尔不群。除小说《呼啸山庄》外,她的诗歌作品也备受学者关注。勃朗特的诗歌通过对主人公精神状态的描述,刻画了受男权社会压抑的女性形象;同时她也赋予自然以人性,描绘工业社会对自然的破坏,表现女性与自然的天然同盟,具有生态女性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3.
艾丽丝·门罗的作品以描写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居多,而短篇小说《阿尔巴尼亚圣女》似乎是个例外:小说中讲述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且和宗教相关的爱情故事。《阿尔巴尼亚圣女》看似是由一书店老板转述,关于一位加拿大知识女性洛塔尔误入阿尔巴尼亚北部荒蛮部落,机缘巧合下成为圣女,后来成功逃回文明社会的故事。实则是一份关于女性怎样在男权社会中从无知走向觉醒,从依赖丈夫走向思想经济独立的行动指南。该文试跟随洛塔尔和书店老板两位女性的独立之路,解析小说中不同女性人物身上体现的女性意识。其中包括未受教育的部落女性对女权思想的集体无意识,洛塔尔等的依附意识,以及书店老板的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世纪20年代《申报》广告为视点,从社会审美和女性的社会参与角度分析了女性形象的转变、社会对女性的关注与关怀及女性自身的追求与进步,认为女性对时尚的追求与表现,日益体现出女性的个体意识,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则是个体意识张扬后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折射出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故事新编》是鲁迅唯一的一部历史小说集,在《故事新编》的序言中鲁迅曾提到,这本集子从初写到最终编辑成册,足足有十三年。这里且不谈论这本集子所包含的文学理论和文学价值,单从这本集子所刻画的女性形象出发,找寻鲁迅在此期间所流露的对女性权利和意识的看法,对比分析鲁迅笔下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特征,并通过这些描写总结鲁迅日渐成熟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6.
李碧华以其怪诞诡谲的小说风格和凄美独特的语言模式成为我国香港文坛中不可忽视的一章。《青蛇》作为其代表作,是以民间传说《白蛇传》为蓝本而进行的饶有新意的重写,李碧华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女性叙事视角,特殊性别叙事有助于构建她亦真亦假的爱情幻世。本文通过对《青蛇》文本的性别叙事分析,发现其在叙事过程中展现在人物形象和主题上的性别意识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1995年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论文选目谢玉娥编一、中国古代文学寄宿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论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周乐诗《文艺争鸣》2期关于中国古代的妇女文学胡明《文学评论》3期五光十色的古代才女之作陈敏《文史知识》3期论中国爱情文学中的“女追...  相似文献   

18.
愫芳是曹禺的经典作品《北京人》中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与作品中的其他女性角色特别是令人憎恶的大奶奶曾思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愫芳被曹禺塑造成为一个在封建大家庭中逆来顺受、无私奉献、沉静寡言、温婉善良的形象,是一位典型的"理想女性"。曹禺作为一名男性作家,其塑造的女性形象本身也带有男性叙述的特色。本文通过对愫芳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探讨男性作家在创作时融入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9.
刘沅(1768-1855)是生活于清中后期四川成都的一位大儒。他著述极丰,其思想被称作槐轩学说,博大精深,代表性著作为《十三经恒解》,《诗经恒解》《周易恒解》是其中两部。《周易恒解》中刘沅通过《易经》义理和六十四卦中相关卦爻——《坤》《家人》《姤》《归妹》的内外含义建构了其关于先天女性道德观。《诗经恒解》则是在其先天道德伦理范畴下具体阐释的女性道德观。刘沅关于女性道德伦理的阐释,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儒家知识分子对全社会女性道德的总体评价和认识。刘沅从周代王公贵族的后妃妇德、夫妇之德、晚辈女性之德,以及《诗经》中女性失德的反面事例阐释了他对女性道德的看法。这在当时思想文化环境下是一种认识上的突破,无疑具有进步性。  相似文献   

20.
树立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和平等意识,是简·爱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她不认同当时的社会给予女性"家庭天使"的定位,转而追求精神自由和经济独立。与此同时,简·爱的女性意识又表现出较强的局限性。简·爱把财富、阶级和美貌放在先于真爱的位置,并且其过于依附罗切斯特,不愿正视伯莎的存在,不自觉地服从圣约翰,这表明她女性意识的表达不够成熟。本文将分析简·爱的女性意识及其局限性,是对现有观点的丰富和补充,有助于拓展该论题的考察视角与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