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人合一"思想是董仲舒政治哲学的中心内容。基于此,本文剖析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溯源,从惟天为大、性善情恶及天人感应三个角度,分析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阐发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政治哲学的影响,并从正反两个角度对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天人感应观与天人合一思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分别体现在两种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思想内容、具体特征和构建的质料及逻辑方面。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理解两者之间的目的、意义和产生的影响,以便树立正确的"天人合一"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底层理论基础,孕育于远古先民的实践和生产,代表了中国哲学的萌芽。这种"将人与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天道’即‘人道’"的天人观念,也为《周易》中朴素唯物论因素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并为中国传统命理学天命论的"合理性"提供理论支持。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是破除中国哲学中的神秘因素,对中国哲学的产生形成进行更深层论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已经成为了华夏文明的标签,但其内涵却言人人殊。儒家哲学是天道与人道的会通,"圣人"是"天人合德"的典范。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是赞美孔子体现了儒家至德"中庸"之"时中"。"圣"即"通","时中"必然基于"主体—本体"之自通。儒家的"天道"表现为"天时","人道"之心性本体也具有内在的时间意识。"圣之时者"提供了"天人合一"在"时"中证成的可能性。"时"的内涵与情感、艺术、体知等都有关系,体现了儒学的独特价值,是一种整全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5.
论墨子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是一位志向远大、品格高尚的思想家。这在古代自然是难能可贵的,现代一般人也不易做到。所以,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墨子思想、宣扬墨子精神,以启发后人、端正世风。 一 “君主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民利第一,民意至上 墨子认识到,破坏社会安定、阻碍社会发展,从而损害人民利益的主要有两大危险:一是统治者的不顾民意、姿意妄为;二是少数人的放纵不轨、社会陷入无政府状态。为抑制和克服这两大危险,墨子一方面宣扬“天志”(实是民意),以抑制君主专制独裁;另一方面又主张“尚同”,以克服无政府状态。  相似文献   

6.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与孔子齐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人才标准的主要体现在"德"之核心,"义"之行为和"兼相爱,交相利"之理想三个方面.文章从墨子人才思想的理解上观察当今人力资源管理,吸收和转化其思想内涵,并就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的规划,激励,考核,理念灌输方面进行梳理和提出启示.  相似文献   

7.
天人之道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史家司马迁表述自己的著述宗旨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人之际即是天人关系,亦即自然与人的关系,实为中国古代哲学思考的主题。一般认为,“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两个基本观点。这样说固然也有一定...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的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立意很高的哲学思想,其代表着天、地、人三者的有机统一,是我国先哲于2 000多年前便开始追求的人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目标,是我国哲学思想中的精髓部分。笔者就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相关研究,希望以此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林业思想与文化分典》辑录了我国古籍中与林业有关的生态思想、管理哲学和生态文化等内容,分为"林业思想""森林植物文化""森林动物文化""动植物图腾与神话"以及"山林游栖文化"5个总部。林业思想总部主要关注古人对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等问题的认识,下设天人和谐、森林功效、林业科技、林务管理4个主题,我们广泛搜集史料,撷取精华,以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传统林业思想的概况及发展过程。"天地变化,草木蕃"。花草树木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良好生境,也是反映"天人和谐"的晴雨表。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古人形成了尊重自然、顺  相似文献   

10.
值得今人学习与借鉴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它内容丰富,值得令人认真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高山青  李波 《文化学刊》2024,(2):111-1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已经深深地融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之中。而墨子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后,其中的尚同思想以其极具启发性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逐步走入大众的视线。新时期通过研究墨子尚同思想的主要内容,重点探讨尚同思想中积极合理的因素,从而促进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中国思想的核心是上下(包括天人、古今)之间的通达,那么,这一通达是通过"与于斯文"的方式展开的在具体的个人那里意味着将其物理-生物的生命转化为"文-化"的生命,对于世界而言,就是将自然的世界转换"文-化"的世界.当然,文包括天文与人文,本真的人文的展开是止于文之自明的方式,是人文与天人之间的通达与和谐.  相似文献   

13.
谈到养生,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养生。养生应是在生态平衡中进行的,养生的最高境界,乃是古人的一句至理名言和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在“天人相应”之中的养护生存,在大自然的润泽中顺时延年。如今当我们仰视古人,发现古人看待健康养生的眼光的确十分高远,他们是把人放在天地这个大环境中去认识的,认为人的一切行为要与大自然统一起来,融汇起来,和谐相应起来。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老子》中也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相似文献   

14.
西方"普遍主义"(Universalism)者所宣扬的价值观与"普遍价值"(universal value)之间有着根本的不同,各民族文化都含有"普遍价值"的因素。只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宽容的态度,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寻求不同文化间的"普遍价值",如儒家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克己复礼",都具有"普遍价值"的意义。因此,海外学者已注意到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寻求"普遍价值"意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庄子·天下》篇对墨家学派进行了多方面的评点,具体评述了"非乐""节用""自苦""后世弟子倍谲不同"等主张的不合理之处,最后得出"为之大过,已之大循"的结论。《天下》中对墨子个人的评论"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存在明褒暗贬的意味。《天下》中对于墨家学派的评论是以"道"为参照的,即是以道家的原初性理念为依据,得"道"才能算是至境,自然就会主张顺应自然、遵从本心、无所凭借、顺"道"而为,所以最后才会认为墨子"才士"也,对他的"才"因不得道而无法施展感到惋惜。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多方面的生态智慧,这种生态智慧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这一思想在现实生活层面上,即在实践观上,体现为限度生存的实践原则.这一原则与当代生态伦理学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指示着方向.  相似文献   

17.
天道哲学是董仲舒理论体系的基础部分,其中"无为"的内在逻辑贯穿其哲学思想始终,包含三个向度:"自然天"无为自生,显示自然规律,要求人顺应天道活动;"神性天"授受君权并规定君臣分工,君主"垂拱无为"臣"有为";"道德天"感应人德,君"无为德治",人守名循礼。不同向度的"无为"思想以"天人感应"为中枢,凸显出董仲舒思想的人文关怀和现实理性。  相似文献   

18.
道家文化的生态理念源于"道"与"自然",这种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在能源、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今天,道家文化生态理念更凸显出高瞻远瞩的光辉,对环境恶化的治理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孕育出众多文化瑰宝,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进行思想的传播,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其中,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思想基础。本文将以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为研究对象,对该思想的发展演变进行论述,结合其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具体体现,分析该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应用和与时俱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墨子》是墨家作品,基本上是墨子言论的记述。我们所说的墨家的政策思想,主要是《墨子》中所包含的政策思想。 政策对于国家的治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此,墨子有着深刻的认识:“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存乎桀纣而天下乱,存乎汤武而天下治。天下之治也,汤武之力也;天下之乱也,桀纣之罪也。若以此观之,夫安危治乱,存乎上之为政也。”(《非命下》)这里所说的“政”就是政策。国家的安危治乱,就决定于统治者制定、推行的政策。“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诚欲毁誉之审,赏罚之当,刑政之不过失。”(《非命中》)制定正确的政策,避免、减少错误的政策,这是国家管理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