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法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和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保障,而之前中国的法治进程步履蹒跚,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缺乏根深蒂固的法律信仰作为原动力。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法律信仰内涵的解读,分析当下我国法律信仰存在问题及原因,从而探求在我国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培育和固化民众对法律信仰的有效途径,以之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原动力,促进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陈光 《文化学刊》2012,(4):63-68
民意既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同时也具有民间规范属性。民意承载着特定的民间价值和具体规范。司法民意的形成有着较为深刻的社会心理成因。心理契约是民意形成的心理前提。个体行为易受社会影响,从众心理亦是民意产生的重要成因。此外,民意的形成还与个体的人际归因有关,归因偏差的出现可能导致民意对司法裁判产生难以预测的负面影响。司法民意实际上也是社会民众对司法的态度,司法公正则是避免民意负面影响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郝廷婷  宗铄 《文化学刊》2024,(3):170-174
面对环境风险跨域扩散和多重叠加的挑战,跨域环境司法协作已经成为我国法院系统立足新时代能动司法主动出击的首要选择。实践中,跨域环境司法协作的逻辑错位和发展异变问题凸显,有限的协作主体、同构的制度文本、僵化的协作规则、封闭的协作视角与司法协作活动的内在需求不相适配。要在新时代能动司法的中国语境下,从法治性、人民性、大局性三个维度对跨域环境司法协作进行重塑,恪守司法主体在协作中的法律边界,深化人民群众对协作的参与度和认同感,提升司法机关通过协作参与社会治理的整体效能,最终实现跨域环境司法协作的理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法治要求良法之治,法律至上,以追求"公平正义"为最高价值目标,强调以人为本,追求自由、民主。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髓与现代法治的"良法之治"、公平正义、民主理念及"以人为本"的精神相契合。同时,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在立法、司法、法律监督等法治建设环节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院司法是否公正,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而司法公正虽然不能等同于司法廉洁,但却与司法的廉洁与否关系密切,司法不公很大程度上是司法不廉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在正在进行着司法改革,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中华法律文化精华的司法制度,而本土性是中华法律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离开司法制度的现实条件和中华法律文化传统中的精华谈论司法制度建设与完善是虚妄的,是对社会生活的强行割裂。经过数十年的经验积累,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司法制度建设时,有必要将司法改革置于理想与现实、理性与传统这一矛盾中予以思考。  相似文献   

7.
法治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地推进法律文化认同,可以培养更加广泛的公众法律信仰和树立法律权威,所以做好现代化法治建设中法律文化认同的探讨和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理解法律文化认同的内涵出发,就法律文化认同在现阶段的基本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于新时期法律文化认同的特征以及结构进行了分析,目的就是要探讨有效而全面的法律文化认同实现路径,从而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8.
法治的内在意蕴在于对法律的信仰。其中,正义和融入民情是法律得以信仰的最重要的两个条件。自然法对西方法治的影响启示我们:发掘中国法律传统的有益元素,将其融入社会民情,是培植社会民众法律信仰的极其重要的途径。而适度加强道德法律化,是对我国法律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内涵丰富,其中许多优秀法律文化对当今中国法治事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保障当代中国法治价值的实现,需要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继承其中有利于现代法治发展的内容,避免法治建设误入歧途,使人们收获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发展本土法治文化提供植根的土壤,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顺利进行及和谐发展。吸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蕴含的人伦道德、反腐倡廉、和谐安定等有益的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文化对于生活来说是很重要的,可以说人们就是生活在某种特定的文化形态之中。文化包括很多内容,法律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虽然我国传统诉讼法律文化的实体已经不存在于现代司法体系之中,但是其中某些思想还是得以保存,对我国现代诉讼法律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现代司法改革逐步深入,厘清传统法律文化对司法改革的影响是当务之急,对我国的司法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由裁量权是西方法理学上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直接涉及诸如法治、法源、法律及价值等理论问题.在司法实践中,警察作为司法自由裁量权的实施者之一,其所拥有的自由裁量的权力在当今社会的绝大多数国家都越发受到重视.然而我国警察裁量权在实践和理论层面的种种不足,使得我们有必要对法治经验丰富的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加以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在加快建设现代法治体系的过程中,吸纳了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理念,这些理念是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原生力量:德主刑辅作为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内容,新时代法治建设对该思想进行改良,并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策略;国家在规定纠纷解决方式时,汲取了我国传统的"息讼"思想,充分发挥了调解制度的作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提升公务员的综合素质,传承了传统法律文化中"治国先治吏"思想;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慎刑"思想一直受到当代学者的好评,立法者在法治建设中也对我国刑罚体系进行反思,制定了一系列注重保护人权的法律。  相似文献   

13.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视觉文化取代了传统的印刷文化,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视觉文化以视觉性为核心,展开了对视觉艺术与视觉景观的全面丰富的探索。对绘画作品的阐释,除了围绕绘画本身之外,必然会走入个体心理、社会心理、时代发展、历史境遇和社会化等维度。每个时期的艺术对应社会转型社会变革而形成崭新的文化内涵,视觉文化为绘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而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社会处于急剧转型和重大变革时期,在美术界突起的新生代美术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就更加突出而明显。  相似文献   

14.
完成从选择文化学向认知文化学的过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文化学与认知文化学是我生造的两个词,但我认为,从鸦片战争以来直至目前的中国的文化论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提出的各种文化观点,都只是选择性的,它们被一种选择意识所困扰,致力于为中国选择一种优秀的文化以做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并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对立中思考一切问题。我认为,这种选择文化学一开始就带有严重的弊端,把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学引向了一条邪路,把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搞得极为混乱,在实践上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现在中华民族已经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出现在世界各民族之中,  相似文献   

15.
公民的法治认同对新时代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公民对法律的遵守和服从、对良法的赞同和拥护、对法律活动的积极参与构成了公民法治认同的内涵,而推动公民法治认同有助于推动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法治国家的建设。公民法治认同的实现有其内在机理,主要表现为利益导向、价值导向、能力导向。当前,我国需要围绕法治认同的内在机理强化公民的法治认同,具体措施包括:进一步树立法治的威信,激发公民的情感动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公民广泛的价值认同;积极引导公民参与法律实践活动等。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三十而立"之际,中国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法治建设进展却不尽如人意.在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的良性化运行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坚持司法改革的合法性,并建立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必须要立足于本国现实,必须要去行政化,最终目标是追求司法独立.  相似文献   

18.
刘雅君 《文化学刊》2013,(4):123-127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送礼文化,而国家间送礼文化的差异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差异。本文以"内和外"的文化学为中心,对中国、日本、美国三个国家送礼文化进行比较,试图揭示三国送礼文化差异背后的文化心理差异。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中国社会的法治文化经由礼治、礼法合治再到良法善治,最终完成了从古典法治文化到现代法治文化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传统社会的乡土性、经验主义和儒家礼法为法治文化的孕育提供了本土化环境。传统法治文化是传统社会治理文化的集中表达,是对有着深厚人文气质的中国法律思想的传承与联结,更是对中国文化传统凝聚力的一种敬畏与珍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传统法治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的互动,对培育公民法律意识、凝聚社会法治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招牌研究只反映了它的一个侧面,因为大多数的研究是从发起人商家(有时也许混合了执行者)这个角度来看待这一现象的,它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消费心理、商业习俗都是从店家的视觉来分析的。然而作为城市中一种标志性的符号,招牌越来越受到国家行政法律的管理和控制。行政手段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招牌传统习俗文化的断裂,成为招牌文化"移风易俗"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都市生活打破旧的传统习俗,积聚形成特有的新的风尚习俗"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