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培利 《历史教学》2006,(12):28-31
天津的城市型政区--区级政区来源于警区.首先,天津都统衙门管理城市的措施为"警区"的形成提供了一个范式.其次,袁世凯接收天津以后,为了适应天津城市管理的需要,而正式确立了"警区".可以说,"警区"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津的城市管理体制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是天津城市型政区确立的第一基石.  相似文献   

2.
中国封建社会的城镇是统治广大农村地区的堡垒,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的行政区域和单独的城市政权机构。从19世纪中至20世纪30年代,城镇行政管理体制完成了向近代化的转变,形成了城市地方政府和城市型行政区。传统的城镇管理观念在现今仍有反映,这就是忽视城市型行政区与地域型行政区的差异,有城市型政区地域化的倾向,容易造成虚假城市化现象。我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应该采取措施,避免城市型政区地域化倾向的蔓延  相似文献   

3.
天津的城市型政区——区级政区来源干警区。首先,天津都统衙门管理城市的措施为“警区”的形成提供了一个范式。其次,袁世凯接收天津以后,为了适应天津城市管理的需要,而正式确立了“警区”。可以说,“警区”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津的城市管理体制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是天津城市型政区确立的第一基石。  相似文献   

4.
从"分割"到"自治"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天津城市管理体制的近代化过程.有一个"自治"的政府和这个政府有比较明确的施政区域--城市型政区是天津城市自治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王培利 《历史教学》2007,(12):73-77
从"分割"到"自治"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天津城市管理体制的近代化过程.有一个"自治"的政府和这个政府有比较明确的施政区域--城市型政区是天津城市自治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论唐代都督府政区的发展与衰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都督府政区是唐代地方高级行政区域。本文首先论述都督府政区与州政区间的关系,强调两者是上级与下级的统属关系,绝非同级政区之并列关系,并历述都督府政区的诸多特征。接着重点探讨唐代都督府政区的发展变化和建制沿革。继而论述唐代后期都督府制与节度司制的沿革关系,认为就管理职权而言,两者是前后继承关系,节度司政区系取代都督府政区而兴起;就机构实体而论,两者则是主从同时并存之关系,从而使都督府建制在不同时期的行政地位更为明确。  相似文献   

7.
孔军 《德州学院学报》2015,31(1):102-106
在中国漫长的政区发展史中,"兖州"作为政区经历了从地理单元到一级政区的变化,又实现了从一级政区到二级三级政区的演变。在地域范围上"兖州"又出现了由北向南发展,由西向东收缩的变化。这些变化从政治上讲是由于上古政区崇拜到实用主义的变化;从历史发展角度讲则与南北朝以后兖州治所位置的固定有关,从城市发展角度讲对兖州在近代城市发展中的滞后表现也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政区"厅"伴随着明清时期同知通判职责的演变而出现。清代政区"厅"的设立数量波动显著,整体规模不断扩大;设立来源逐渐丰富;隶属关系复杂,其变化多与层级调整有关;空间分布广泛,总体上呈现"边缘性"。清代政区"厅"以同知、通判为正印官,部分政区"厅"设有武职官员。政区"厅"具有管理边疆紧要之地,对外巩固边防;管理难管之地,对内强化统治,这两个特殊职责。它帮助清廷实现了疆土的全面政区化;有助于解决旗民杂处问题;提高行政效能,维护地方稳定;充实和巩固边防,促进疆土的开发利用和汉族文化的播迁。  相似文献   

9.
清代统治者通过行政措施将以西宁府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地区纳入内地化行政体系,形成了"一府三县四厅"的政区格局。"厅"作为清代独创的政区形式在西宁府地区广泛设立,险要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民族构成、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影响这些厅的设立的共同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天津区级政区的形成早于市的建制。八国联军控制下的都统衙门开始明确城乡及各区之间的界限。区级政区的基础是原来的老城区、租界区和河北新区。中国的警察制度始建于天津。处于治安考虑划分的警区,是天津区级政区肇始。民国时期天津成为特别市,那时区级界限仍按警区划分。  相似文献   

11.
元王朝是古代政区建置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北方汉地政区的变化,主要有蒙古时期的“画境之制”和世祖朝投下食邑置路州等。江南行政建置变动,表现为以十一宣慰司取代南宋十一路,又依户口数实施州县升路升州之类的改造。另一项建树是创立了行省制。边疆政区变化又在于直接治理型的宣政院、行省、宣慰司及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取代羁縻州。引起政区建置显著变动的背景,首先是辽、宋、金地方政区建置的不断累加及发展变异,其次是蒙古因素的影响,前者侧重于路府州县及宣慰司等政区形式的外在惯性继承,后者表现得比较分散和不连贯,又往往与前者交互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政区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的基本手段,因为它在人们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活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它将影响着一个地区(国家)经济体制及其活动形式、资源开发、生产力配置、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商品流通、城镇建设等具有特殊意义,自古以来行政区划为适应地域生产力发展而在不断变更之中,一成不变的行政区划管理是没有的,现实中也是行不通的。 伴随着当代改革开放不断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原铜陵市所属县、区建制严重束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道"从布政司、按察司的派出机构逐渐演变为一级准政区,是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一大变化。广西"道"的设置演变,既具有与内地的一致性,又具有自身的特点。明王朝对广西经略的强化、清前期的改土归流和清末的边疆危机,导致广西"道"的设置和辖区频繁调整,充分反映出区域历史进程对政区设置演变的影响。以"道"为中心的政区设置的演变,对广西区域历史进程和边防建设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明清鼎革,长城一带景观变化明显。漠南本为蒙古游牧之地,清廷开疆拓土,以往作为边疆的长城被纳入腹地,大量汉族移民前往口外务农经商。随着族群关系变化,清代也在不断进行着行政建置的调试,不少蒙晋交界地带的政区建置经历了复杂的变迁。丰镇地区就从蒙古游牧地演变为卫所,再改为厅。政区变动是表象,背后关涉族群关系、土地利用、行政管理、治理策略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拟以丰镇为个案,系统讨论政区设置、地方社会变迁与边疆管理方式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城市划界是近代中国城市型政区确立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划界问题的解决,就明确了市政府的施政范围,它也是城市型政区确立的重要标志之一。对这个问题的考察有利于深化对中国城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财政困难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动因,但缩减财政支出并不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导方向。乡镇政府应当精简机构和人员,但主要着力点却不在乡镇自身。建设完整职能的乡镇政府,以及撤销乡镇政府、卖行乡镇自治、改组为派出机构、推行民主选举等方案,缺乏行政技术上的可行性。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着眼于县域范围,以实现政府职能的最佳配置为核心。为此,需要科学界定县乡政府职能,合理划定乡镇政区范围,改革政府设置形式和级别制度,并探索新的村级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的民间音乐发展不均衡,由于地域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情况,陕北民歌发达、关中戏曲和曲艺发展的较好、陕南的种类多但影响小,而且有音乐文化中心和过度区的差别。主要的两个民歌中心分别是陕北的绥德和陕南的紫阳,民歌的体裁分布也是不均衡的状态。这种地域性的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是地貌上的差异;第二是古代音乐文化的影响不同;第三是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和治所的兴废变迁所导致。  相似文献   

18.
清代初期,陕西省行政区划的变化相当频繁,清政府为加强管理,对统县政区和县级政区做出诸多调整,诸如散州升为直隶州,直隶州升为府,州县的改属与析置,卫所转变为府以及散厅的创立等。而一系列的变化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一是地处偏远,辖区广阔,为了加强管理而做出的调整;二是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乃是为加强军事控制而做出调整。同时,各级行政建制的变迁又反映出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65条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引发了激烈的争议,表明当前对环境污染侵权行为不加区分地笼统适用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已经无法适应现实需求。然而当前学说上提出的分类标准和归责原则还存在着一些缺陷,未来环境污染侵权归责原则的调整方向可以是:符合环境行政管理要求的"拟制型"污染侵权无需承担侵权责任;不符合环境行政管理要求的"拟制型"污染侵权适用过错责任;符合环境行政管理要求的"实质型"污染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不符合环境行政管理要求的"实质型"污染侵权适用过错责任。  相似文献   

20.
台湾省政区划分与管理沿革朱庚逊行政区划,简称政区,是一个国家在自己的领土上为行使国家权力和执行国家任务,并考虑到地理条件(如山脉、河流等)、历史传统、经济联系、民族分布等情况,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若干地域单位和组织形式。它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但又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