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清代统治者通过行政措施将以西宁府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地区纳入内地化行政体系,形成了"一府三县四厅"的政区格局。"厅"作为清代独创的政区形式在西宁府地区广泛设立,险要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民族构成、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影响这些厅的设立的共同因素。  相似文献   

2.
陈宗海(?-1901年),浙江会稽人。他先后于光绪四年(1878年)、光绪十一年(1885年)两度出任腾越厅同知。在腾越厅,他重视地方文化教育,关心人民生活,着力社会救济,加强地方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巩固边防,为腾越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卡伦是在关隘、要塞等处派兵驻守,执行巡查、稽查、监督、征收和传递文书等各种义务的防御、管理据点,其设置是清代特有的治理边疆、巩固边防之重要举措.以往,学术界就清代蒙古地区真正意义上的卡伦之设置时间持有"雍正五年"、"康熙年间"等不同观点.经过剖析<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等相关史料发现,蒙古地区的边境卡伦和内地卡伦之设置时间均可以追溯到康熙朝初期,而且,当时的卡伦已具备治理边疆、巩固边防等广义之卡伦的多种职能.  相似文献   

4.
中法战争结束后,中、越、缅三国边界日渐分明,为捍卫疆土不为英法帝国主义所侵,作为云贵总督的岑毓英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边防建设。他在中法滇越谈判中据理力争收疆土,为我方抢占有利战略地形,沿边驻防稳定边疆,汰弱留强练精兵,提高滇军的战斗力;他积极筹建电报以通信息,添设机构强化管理,完善边防设施提升防御的有效性;他在重视防务建设的同时,积极地缉拿匪徒靖边境,安抚少数民族得民心,这些措施为巩固云南边防提供有力的保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明清鼎革,长城一带景观变化明显。漠南本为蒙古游牧之地,清廷开疆拓土,以往作为边疆的长城被纳入腹地,大量汉族移民前往口外务农经商。随着族群关系变化,清代也在不断进行着行政建置的调试,不少蒙晋交界地带的政区建置经历了复杂的变迁。丰镇地区就从蒙古游牧地演变为卫所,再改为厅。政区变动是表象,背后关涉族群关系、土地利用、行政管理、治理策略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拟以丰镇为个案,系统讨论政区设置、地方社会变迁与边疆管理方式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清代,大量汉人涌入内蒙古地区,为了方便管理,清廷开始在今天的呼和浩特设置新的管理汉人的政府机构,归绥道由此诞生。随着机构的不断发展壮大,其管辖范围由最初的一个归化城厅,发展到清末的十二个;行政级别由归化城理事同知,发展到归绥道;归绥道下辖的各个厅之附属机构、职权范围都不断拓展完善。归绥道在其变化过程中,虽然复杂曲折,但是其总的历史趋势是不断进步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在西南地区设立巴、蜀、汉中三郡,初期实行"分封"与"郡县"并存的双轨制,最终则在蜀地全面推行郡县制;张若、李冰两任蜀郡太守对郡县制在蜀地的巩固功不可没。此时,昭通即有部分境域属于蜀郡,秦国蜀郡之设立,实为昭通政区之先河,由此开启了昭通两千多年来复杂而曲折的政区沿革序幕。  相似文献   

8.
清代初期,陕西省行政区划的变化相当频繁,清政府为加强管理,对统县政区和县级政区做出诸多调整,诸如散州升为直隶州,直隶州升为府,州县的改属与析置,卫所转变为府以及散厅的创立等。而一系列的变化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一是地处偏远,辖区广阔,为了加强管理而做出的调整;二是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乃是为加强军事控制而做出调整。同时,各级行政建制的变迁又反映出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木兰秋狝在清代众多围猎活动中最具声势和政治特色,富有成效地实施了对蒙古部落的抚绥政策,整训了军队,巩固了边防,促进了当地经济开发,对当世和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朝初年,为了加强对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统治,抵御沙俄的侵略,清朝在宁古塔设立总管,康熙元年(1662)改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宁古塔将军是清代黑龙江流域最早设立的军政长官。负责辖区的政治、军事经济、边防等各项事宜。宁古塔将军的设立,是黑龙江地方政权建设的重要开端。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道"从布政司、按察司的派出机构逐渐演变为一级准政区,是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一大变化。广西"道"的设置演变,既具有与内地的一致性,又具有自身的特点。明王朝对广西经略的强化、清前期的改土归流和清末的边疆危机,导致广西"道"的设置和辖区频繁调整,充分反映出区域历史进程对政区设置演变的影响。以"道"为中心的政区设置的演变,对广西区域历史进程和边防建设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清代顺治朝武生学额,京卫武学有明确定数,各省取进多寡尚无定额。康熙十年始定全国武生学额,比照文生取进。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因新设学校、升格既有学校、政区等级升降及政区归并,武生定额多有调整,每届岁试共取进武生约22000名,分属全国1800余所学校,此后该进额大致稳定。直至咸、同军兴,大规模捐输广额,武生定额增至约27000人。咸、同广额前后,武生群体总数呈"南激增、北缓增"之势;武生分省比例,则"南升北降"。通览清代武生学额、群体人数及其地域分布变动,既可揭示其政情变化之大势,又能反映其武科人才培育与选拔之动态。  相似文献   

13.
云贵总督岑毓英在中法滇越勘界之初,为保疆土不失,未雨绸缪,出谋划策。他根据中越边界的实际情况,提出固藩属,保越祀;争北圻固边防;收民心,依民众等主张,积极为我方在界务交涉中做好策略准备。  相似文献   

14.
明代卫所的后世影响没有因其在清朝的裁撤而消失.相反,卫所裁撤以后的改革与调整仍值得关注,因为它关乎清代地方行政制度与政区调整 、 插花地划拨 、 地方赋役制度调整与里甲社会的重新组织等一系列问题.与改土归流相对应,这一过程可谓之"改卫归流",它是清朝政府消弭明代军民二元体制并巩固其既有统治成果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纵观清朝后期西北疆土的沦丧,清政府腐朽软弱、封闭落后等固然是西北疆土沦丧的重要原因,但进一步地分析必须突破对清政府软弱腐朽、屈辱卖国的宏观认识,从清王朝边防制度废弛的微观层面进行再分析,以求更加具体了解整个事件,为今日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清代呼伦贝尔地区人烟稀少,边防力量薄弱。卡伦作为清代重要的边防举措,在维持边境安宁、维护国家安全和保卫我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研究清代呼伦贝尔地区的卡伦变迁,对于了解清政府在呼伦贝尔的边防举措及清代边防的具体性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唐代都督府政区的发展与衰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都督府政区是唐代地方高级行政区域。本文首先论述都督府政区与州政区间的关系,强调两者是上级与下级的统属关系,绝非同级政区之并列关系,并历述都督府政区的诸多特征。接着重点探讨唐代都督府政区的发展变化和建制沿革。继而论述唐代后期都督府制与节度司制的沿革关系,认为就管理职权而言,两者是前后继承关系,节度司政区系取代都督府政区而兴起;就机构实体而论,两者则是主从同时并存之关系,从而使都督府建制在不同时期的行政地位更为明确。  相似文献   

18.
清代黔东南苗疆范围大致包括今榕江、三都、丹寨、雷山、台江、剑河及其邻近地带,这一地区雍正朝开辟前向为"生界"。雍正年间,鉴于西南边疆形势变化,清廷在此进行了大规模军事行动,设置了"新疆六厅",为巩固统治,避免文化冲突,朝廷在此推行了教化为先,学校为本之策,对黔东南苗疆,乃至西南边疆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清廷移察哈尔部游牧于宣府、大同边外地,壩内壩外分置农田牧厂,呈民族杂居之局面。作为控制西北的重镇,察哈尔布有重兵,台站林立,非高官无以治之。清乾隆二十六年,政府设察哈尔都统,统率八旗驻防官兵,管理察哈尔游牧,同时署理张家口理事同知。都统之设立,既可发挥震慑要塞之功,又达到维稳地方之效,是察地设省前的重要一步。对察哈尔都统的考察,是分析地方省治建设轨迹的一把钥匙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地下出土文物资料研究古代政区地理有着长远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的增加,对古代政区地理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从战国县制、秦郡和《汉书·地理志》等三个方面概述出土文献对政区地理研究的贡献,初步结论为:(1)战国县的生成方式约有4种:三晋齐燕由县鄙之县到县邑之县再到郡县之县,秦商鞅变法"聚小乡邑聚为县",楚"灭国设县",以及诸侯国在新占领地区先由点线占领再到军事控制区最后形成行政化区域。(2)秦郡的设立有一个从12郡再到36郡的过程,秦始皇36郡并不包括秦国本土的内史地区,而仅限于山东六国故地。(3)《汉书·地理志》的郡县名目及数量当有可靠的官方档案来源,可以信据;附注的郡国沿革部分可信度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