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其中东政策的整体框架内形成了对叙利亚政策的主要目标,即缓和叙利亚与以色列的敌对关系;将叙利亚纳入西方阵营,遏制苏联对叙利亚的影响。为实现上述目标,艾森豪威尔政府意图扶植叙利亚亲美的政治力量,策划颠覆叙利亚反美政权的隐蔽行动,而后者导致叙利亚危机的爆发。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冷战思维下形成的叙利亚政策过于强调遏制苏联和自身国家利益,而忽视了叙利亚的安全需要与民族主义因素,致使两国关系尖锐对立,进而影响到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2.
在 2 0 0 3年美国同伊拉克的战争中 ,埃及政府不赞成对伊动武 ,但是 ,埃及为何允许美英参战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呢 ?原来 ,苏伊士运河是一条国际性的运河 ,根据 1888年当时统治埃及的奥斯曼帝国签署的“君士坦丁”国际协议 :苏伊士运河在战争与和平时期均向所有船只开放 ,实行自由通航 ,埃及只有权禁止同埃及处于交战状态的国家的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下面就世界上的国际性运河作一些简要介绍。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东北部 ,是一条世界闻名的人工航道。运河北起塞得港 ,南至苏伊士 ,长约 161千米 ,加上两端的海中航道 ,总长约 173…  相似文献   

3.
纳赛尔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与纳赛尔早年的革命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也与早期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家对其的影响有关。它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强大的埃及,实现阿拉伯民族的统一和强大。它也是纳赛尔时期埃及对外关系的指导核心。  相似文献   

4.
1952年纳赛尔发动政变,推翻旧王朝,建立埃及共争国。共和国建立后为加强国防建设,纳赛尔积极向西方购买武器,但最终苏联而不是西方的武器进入了这个一直以来西方的势力范围。分析苏埃武器交易的原因,得出结论,西方的冷战政策造成了阿拉伯世界的混乱,迫使埃及寻求苏联的帮助,西方试图拉拢埃及的政策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自冷战以来 ,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 ,尤其是苏联的卫星国家东欧诸国的政策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从遏制政策、解放政策到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和平演变政策”,并最终成为美国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一项基本政策。艾森豪威尔时期处于美国对东欧政策转变的过渡时期 ,由于处于政策产生的发生阶段 ,政策内容的完善和影响还未进一步展开 ,所以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政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1957-1966年,美国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三届政府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加纳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对美国的遏制政策的继承和发展。冷战背景下美国对加纳的政策遏制了苏联的影响在加纳以及非洲的扩展,维护了美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美“特殊关系”破裂。作为英联邦成员和美国的盟友,澳大利亚面临两难困境,由于错误地估计了对英法入侵埃及的国际影响和美国的反应,澳大利亚支持英法的行动,使澳大利亚在联合国同英法以三个“侵略国”一样陷于孤立。苏伊士运河危机事件使澳美关系受到冲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澳美同盟关系。  相似文献   

8.
埃及在纳赛尔时代,成为阿拉伯中东地区的政治中心,这促使其在这一地区追求更加积极的对外政策,并依托于阿拉伯联盟这一地区性组织,积极谋利埃及自身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地位和影响,纳赛尔埃及与阿盟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阿拉伯世界中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同时也反映出埃及追求作为地区性大国的企图。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美国逐渐向英国传统势力范围中东地区渗透,大有取而代之之势.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英国力图用武力解决,美国的外交政策与英国相左.在英国对埃及发动武装进攻后,美国不顾盟友关系,动用一切手段迫使英国撤军.美国为了自身利益使英国名利双失,一扫大国威严.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结局,充分证明了国际关系中,国家实力保障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决定外交立场.  相似文献   

10.
中近东地区是欧亚非三洲的桥梁。那里有黑海海峡、苏彝士运河、红海和波斯湾。这个地区既接近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并且又盛产石油。所以帝国主义把这个地区看作是侵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桥头堡,和夺取能提供高额垄断利润的石油的重要场所。美英殖民主义者早就企图在这个地区拼凑目的在于反对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并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侵略集团。但是由于中近东各国人民的反对,以及美英在争夺石油方面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所以这个阴谋未能实现。1951年中近东各国,特别是埃及的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甚至埃及议会也不顾英国的巨大压力,宣布废除1936年的英埃条约和1899年的英埃“共”管苏丹的专约。英国害怕阿拉伯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更甚于害  相似文献   

11.
正当全世界殷切地期待苏伊士运河航行自由的问题,将根据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最近通过的各项原则,经由和平协商求得解决的时候,1956年11月30日,英、法两国竟然以以色列武装侵入埃及为借口,用最后通碟的形式,要求埃及政府同意让英、法军进驻苏伊士运河港口,并且跟着在10月31日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走向世界的势头日益强劲.为共同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对话搭建桥梁,中埃两国在高等院校间开展的良好合作已结下了累累硕果.目前,开罗大学、艾资哈尔大学、艾因夏姆斯大学和苏伊士运河大学等埃及多所知名学府均开设了中文系.苏伊士运河大学的孔子学院是埃及境内第二所孔子学院,这次由中国国家汉办捐赠的NewClass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就安装在这里.  相似文献   

13.
艾森豪威尔当政期间,继续以东西方对抗的思维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先后对美国的南亚政策进行三次大的调整。尽管不同时期政策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是其基本出发点却一直保持未变——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南亚国家遏制苏联、中国等所谓的“共产党集团”。  相似文献   

14.
“多米诺骨牌”理论是冷战时期美国遏制理论的一次具体运用,是艾森豪威尔在阐述印度支那对美国的战略重要性时提出来的.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使美国当时的反共情绪,对共产主义势力的担忧,对苏联政策的误解,加强自身团结的策略即对绥靖政策教训的错误吸取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出现给美国带来了重要影响,最终使美国卷入了越战.  相似文献   

15.
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被称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捷径",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东北部,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沟通红海与地中海,联结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巴拿马运河位于美洲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蜂腰地带,它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运要道.  相似文献   

16.
1956年发生在中东地区的苏伊士运河危机震动了全世界,当时的主要大国都卷入了这场危机。其中美国与这场危机的关系特别耐人寻味。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的美国应对危机的发生与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爆发负主要的责任,而美国反对英法以武力解决危机的原因,是出于其与苏联争夺全球霸主地位的战略考虑。这一危机对中东后来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和越南战争结束这两件事,影响了美国战后近30年的整个亚洲政策,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的对越政策是继续实行遏制政策。  相似文献   

18.
沙特阿拉伯是当今世界美国在阿拉伯国家里最重要的盟友,两国关系在艾森豪威尔上台之后开始了全方面的合作,其中1957年2月的沙特国王访美是在美沙关系中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次外交活动不仅使双方签订了一系列合作条约,满足了美国渴望在阿拉伯世界中寻找一个对抗纳赛尔埃及的支柱,也开启了此后数十年阀关沙关系开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军事合作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9.
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攻占了埃及的战略重地——西奈半岛。为了长期占据西奈半岛,以色列巨资在西奈半岛边的苏伊士运河东岸修建了“巴列夫防线”。这条防线的特别之处是:在运河上布满了凝固汽油,准备在埃及军队进攻时点燃,把运河化为火河;运河沿岸筑有高达20米的陡峭沙堤,这无论对人还是对坦克,坚硬的砾石和松软的沙滩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以色列以为,用“火海”加上沙堤,即使埃及军队插上翅膀,也难以前进半步。  相似文献   

20.
冷战期间,美国为实施对苏联和中国的遏制战略,在远东地区部署了相当数量的核武器装备。艾森豪威尔政府“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出台为美国向包括远东在内的海外军事基地提供核装备提供了政策依据。在具体部署的决策中,国务院与军方就部署时机等问题展开争论。对于冷战时期地区关系格局的研究来说,美国在远东的核活动史是一个有意义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