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作品概况】《汉三老碑》为东汉篆隶。碑立于公元223年,于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在浙江余姚客星山出土。出土时碑额已断缺,高93厘米,宽42厘米,共存217字,碑文记录了一位名叫"通"的汉代地方官"三老"祖孙三代的名字和祖、父辈去世的日子。现存西泠印社。属国家一级文物。  相似文献   

2.
<正>《仇臣生造像记》,北魏造像题记,又名《三宝造像记》,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五年(524年)刻石,上像下记,呈纵长之势。石上部残,残高100厘米,宽42厘米,厚18厘米。上部为残龛像,下部为发愿文及年代、地名等,正面有楷书文字10行,满行18字,碑的背面与正面基本相同,碑的左右两侧亦刻有造像主人家族的题名。此碑现存陕西耀州区药王山碑林。造像记是佛教兴盛的产物。北魏时代,鲜  相似文献   

3.
<正>褚遂良所书《雁塔圣教序》(见图1、图2),又称《雁塔圣教序记》《三藏圣教序记》《大唐三藏圣教序并记》《慈恩寺塔圣教序并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碑文内容由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及唐高宗李治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组成,永徽四年(653)十月至十二月间立碑石于京兆慈恩寺,两碑共计1463字,万文韶刻字。《金石萃编》卷四九记"碑高六尺三寸,广三尺五寸。"序"共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正书。隶额";记"共二十行,行四十字,正书。左行,篆额。"  相似文献   

4.
正【概述】《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碑高240厘米,宽110厘米,厚25厘米,隶书23行,每行36字。碑额题隶书"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额下有穿,穿下书刻碑文,记述衡方生平,颂扬其为政功绩。碑末刻"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仲希书",汉碑中很少有书写者姓名,此极为罕见。此碑原在山东省汶上县中店村,现存山东省泰安市岱庙内。  相似文献   

5.
书法观典     
<正>【作品概况】《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孔龢碑》,记录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的鲁相乙瑛的话。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立。高260厘米,宽128厘米,18行,行40字。隶书。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乙瑛碑》与《礼器碑》《史晨碑》并称"孔庙三碑"。与《礼器碑》相比,《乙瑛碑》更为秀美丰润。【观典赏析】《乙瑛碑》是汉隶极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为平正方整一路的代表。最大特点是肃穆端庄、文雅大方。被清代学者万经喻为"冠裳佩玉"的君子,令人肃然起敬。书风谨严,沉着厚重,  相似文献   

6.
正【概述】《孔宙碑》,全称《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东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七月立。碑高241厘米,宽132厘米。碑文隶书15行,行满28字,首行为"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铭"。(见图1)《孔宙碑》是为颂扬孔子十九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政绩而立。碑阴刻立碑关系者姓名。此碑一直立在曲阜孔林内的孔宙墓前,清乾隆年间移至孔庙内。现存曲阜市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  相似文献   

7.
《霍扬碑》,篆额《密云太守霍扬之碑》二行8字,北魏景明五年即北魏正始元年(504年)刻。原石在霍村霍氏家族墓地,碑高192厘米,宽96厘米,厚20厘米,碑文正书,17行,行27字。碑文记载了霍扬家族的由来与事迹。书法方整典雅,古色照人,有《爨龙颜》、《高灵庙》风采。  相似文献   

8.
正《李元靖碑》,又称《广陵李君碑》《李含光碑》,全称《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广陵碑铭并序》,正书,颜真卿书。唐大历十二年(777年)刻。碑石原在江苏茅山句容县玉晨观,高333厘米,宽108厘米,厚34厘米,四面刻,前后各19行,两侧各4行,行29字。宋绍兴七年(1137年)五月十四日,碑被大风折断,后由沈作舟重立。明嘉靖三年(1524年)又遭雷火,碑毁为碎砾,至晚清,残石仅存数片。李元靖为颜真  相似文献   

9.
正【概述】《华山庙碑》,全称《西岳华山庙碑》,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镌立。碑高254厘米,宽119厘米。碑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6字,分两行,每行3字,竖写,文字写得非常精彩(图1)。碑额左右两侧及其下面有宋人题名。碑文隶书,22行,每行37字。此碑原在陕西省华阴县(今华阴市)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关中大地震石毁,碑石碎散无存。  相似文献   

10.
<正>《杜君绰碑》,唐碑刻,唐龙朔三年(663年)刻立,碑为螭首方座,高361厘米,宽115厘米。碑额刻有"大唐故左戎卫大将军兼太子左典戎卫率赠荆州都督上柱国怀宁县开国襄公杜君碑"35字篆书,唐李俨撰文,高正臣书丹,楷书,39行,行76字。碑文内容为杜君绰树碑立传,表彰其功绩。杜君绰,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封上  相似文献   

11.
<正>《段志玄碑》,唐碑刻,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刻立。碑为螭首,高334厘米,宽105厘米,厚35厘米。碑额篆书"大唐故右卫大将军扬州都督段公之碑"16字,无撰、书人姓名。碑文为楷书,23行,满行65字,全文2000余字。此碑原在陕西礼泉县昭陵乡庄河村北段氏墓前,1975年移存昭陵博物馆,为唐太宗昭陵陪葬碑  相似文献   

12.
正王行满书《圣教序》,全称《王行满书圣教序并记》,又名《招提寺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序,唐高宗李治撰记,王行满书,沈道元刻于河南偃师县招提寺。唐显庆二年(657年)十二月五日刻。在河南偃师县,清乾隆二十五年移县学。楷书,28行,行56字。额篆书,两行共8字,阳文。碑上半部多漫漶,下半尚清晰。此碑书法易方为圆,渐归自然,当在韩仲良碑》之上。有明拓本,第2行首载字上,"覆"字完好,2行穷其下,"数、然"完好。拓本较近少损60余字,陈本北京市文管会。王行满《周护碑》,唐显庆  相似文献   

13.
正【概述】《孔谦碑》,又名《孔谦碣》《孔德让碑》,东汉桓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七月立。此碑系宋代欧阳修在孔林孔谦墓前发现,现存山东省曲阜市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孔谦碑》碑髙83厘米,宽53厘米。碑顶圆形,无碑额,有穿,有晕发于穿中。(见图1)碑文隶书8行,每行10字,记述了孔子第二十代孙、泰山都尉孔宙第六子孔谦短暂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正>《张迁碑》,全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碑文系当时山东谷城县官员共同发起的为前县令,当时已转任河南汤阴县令张迁所立的德政碑,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二月刻。碑高317厘米,宽107厘米,碑额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2行12字。碑阳隶书15行,每行42字,碑阴捐钱人名字及所捐钱数,共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张迁碑》是汉碑中的名品,用笔以方为主,内敛,笔力雄厚多变化,字视大小而笔画或粗或细;结  相似文献   

15.
正《大智禅师碑》,全称《大唐故大智禅师碑铭并序》,又称《义福禅师碑》,隶书,碑阳为严挺之所撰,史惟则隶书并篆额,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刻立。碑高202厘米,宽112厘米。阳32行,行61字。额3行9字。碑阴较碑阳晚五年,即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刻。阳成伯撰文,亦史惟则书,隶书27行,行9字。碑末附宋淳化、宣和、金大定、明弘治等  相似文献   

16.
清何人麟《草书杜诗九首》,碑高40厘米,宽574厘米,诗文100行,满行7字,字径多在五六厘米,个别达12厘米,书体大草,镌刻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石刻现镶嵌于岱庙汉柏亭下的台基南侧,系泰安知府绵州(今四川省绵阳)何人麟书. 岱庙碑廊还有一通何人麟书写的杜甫《望岳》诗,碑高220厘米,宽88厘米,厚27厘米;诗文10行,满行11字,字径10厘米左右,草书体.该碑书风与《草书杜诗九首》相同.  相似文献   

17.
《郑文公碑》全称《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又称《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因是碑的形制,后世多以“碑”称。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兖州刺史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郑羲所刻。碑刻两处:初刻在平度天柱山巅(习称上碑),重刻于掖县南方云峰山(习称下碑)。两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记述郑羲的生平事迹。上碑在今山东平度县天柱山最高处,碑身高约300厘米,宽约100厘米,字体略小于下碑。《校碑随笔》载,碑文为20行,行50字,总计约1000字。因石质较差,今文字磨灭较甚。下碑在今山东莱州市云峰山,碑身高约300厘米,宽约300厘米。碑文50行,行23~29字不等,共1300多字。字体较上碑略大,文字完好。两碑碑额均为正书2行7字“阳郑文公之碑”,碑首题“魏故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无撰书人姓名,由字体与郑道昭在云峰、天柱等山题诗、题名的风格,推为郑道昭所书。  相似文献   

18.
正【概述】《鲁峻碑》,东汉灵帝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四月立。碑石原在山东省金乡县鲁君墓前,现存济宁市博物馆。碑高283厘米,宽115厘米,厚25厘米。碑额圭形,有穿,穿上隶书两行,阴刻此碑全称《汉故司隶校尉忠惠父鲁君碑》。碑阳隶书17行,每行32字,共544字。碑阴两列,每列隶书21行,为门生故吏捐资题名,文字多模糊残缺。《鲁峻碑》记述了鲁峻的家世、生平、品行、官职、政绩。鲁峻退职后居家,62岁去世。门生干  相似文献   

19.
正《契明碑》,全称《大周故镇军大将军行左鹰杨卫大将军兼贺兰州都督上柱国凉国公契府君之碑铭并序》,正书,娄师德撰,殷玄祚书。唐先天元年(712年)十二月十六日立,石在陕西咸阳北双泉洞。碑高370厘米,宽135厘米,36行,行77字。碑额篆书15字。现存陕西省咸阳博物馆。明赵《石墨镌华》评其曰:"笔法亦瘦劲可观。"此碑对后世黄庭坚、宋徽宗的书体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概述】《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刻于东汉元初四年(117年)。碑高228厘米,宽96厘米。无碑额。碑文隶书10行,每行约20字不等。(见图5)《祀三公山碑》,记述了常山相冯君建庙设坛祭祀三公山为民祈福之事。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元氏县令关西王治岐"得此刻在城外野坡"。现存河北省元氏县封龙山下。《祀三公山碑》,对后世影响较大,赵之谦、邓石如、齐白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