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清末民初,求新变革的时代浪潮、西方戏剧的影响和电影的诞生,推动了戏曲由传统向现代化的发展演变.近代戏曲改良运动,以启蒙话语为主体,梁启超等高扬戏曲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提倡戏曲改良.启蒙思想家和学者积极参与改良戏曲的创作,戏曲演员和表演团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舞台表演艺术、舞台样式和全新的演员培养方式,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的改良取得一定的成绩.近代戏曲改良运动,虽然有种种的不足和缺陷,但却使中国传统戏曲再一次焕发了活力,迈出了古典戏曲现代化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表现出多样化,戏曲由于受舞台空间、音乐节奏、表演时间、剧本创作、等局限性的影响,在加上人们的欣赏水平也是逐渐在提高,戏曲艺术的承传与发展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  相似文献   

3.
戏曲以"唱念做打"为手段,开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体系.从戏曲舞台的实践中看,"做"和"打"包含了戏曲的主要表演内容,这种表演内容无一不是戏曲舞蹈中的流动造型和表态造型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东路二人台是原察哈尔省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它是集民歌演唱、舞蹈表演、曲艺说唱、牌子曲演奏、戏曲表演五位一体的独具风格的综合性艺术.它舞蹈幅度大,跳跃性强,给人以粗犷憨厚之感,表演动作粗犷活泼、节奏感强,唱腔婉转、细腻、悠扬,语言风趣幽默,文学表现手法多样.从东路二人台的表演特色、唱腔及语言特色以及文学表现手法这3方面进行探究,并提出了发展二人台特点的歌舞或音乐剧的改良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李雪 《江苏教育》2015,(8):75-76
<正>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力的戏曲教育专家,推动了戏曲教育的快速发展。为顺应戏曲市场发展对戏曲表演人才的需求,一些大专院校开设了不同类型的戏曲专业,深入研究民国戏曲专业设置,对于民国戏曲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意义。一、戏曲专业设置融入新式学校教育理念(一)课程设置更加多样化民国的新式戏曲教育课程设置较为复杂,如南通伶工学社,作为一个著名的新式戏曲教育学校,该校的办学目标是"从事改良  相似文献   

6.
沈佳文 《考试周刊》2012,(64):156-157
音乐表演专业是专业音乐院校的传统学科.一直以为社会培养高级音乐表演人才为目标。而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是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之上开设的专业,在培养目标、学生的专业条件、就业方向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我国具有丰富的地方戏曲资源,地方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开设地方戏曲课程,不但可以突出该高校的音乐办学特色,而且可以对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更可以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无缝对接。本文针对本土戏曲如何纳入地方高师音乐表演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戏曲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戏曲表演程式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分别从戏曲内涵方面、认知变化方面以及相互影响方面,细化阐述戏曲行当、表演程式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表演者的戏曲表演提供思路,以期为我国戏曲表演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推动。  相似文献   

8.
形与神在戏曲美学范畴中是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组概念。戏曲表演中形与神的关系,正如中国古典诗词和绘画中那种情景交融的创作和表达方式,将客观景物融于主观的情思之中,从而达到充满意境的艺术效果。从中国传统美学中提炼和总结出的虚实关系,在戏曲舞台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化用,使其更具有戏曲自身的艺术特色。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美学创作原则,为戏曲艺术的创作,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戏曲美学范畴中的内外论,在戏曲演员的表演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戏曲的表演是体验与表现的统一,是一种内与外的和谐统一。功和法是包涵于戏曲技艺之中的元素,演员通过外在的技术手段将表演技巧与艺术境界融为一体,创造出更完美的舞台形象,力求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在一些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为真正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提高中小学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让我国的"国粹"事业发扬光大,笔者倡导在音乐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它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于一身,在各方面都体现出了"泛美化"的特征.但究其本源,王国维在<戏曲考源>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即由演员当众扮演角色来表演故事.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家李渔也提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所以,登场敷演,是戏剧艺术的最基本特质,没有舞台表演的第二度创作,戏曲艺术的美也不能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戏曲舞台表演便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且在表演中渗透了一定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祁彪佳的戏曲功能论包含实录佐史、寓情寄志、警示教化、娱乐交际四方面内涵.他对戏曲实录佐史功能的肯定,完善并落实了古代文论对文学与史学互补关系的论述;而肯定戏曲寓情寄志功能,是对文学创作中作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认.另外,他还用实例向人们展示了戏曲的正反两方面社会教育功能,对戏曲的娱乐交际意义也明确表示出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安庆师范大学学生认为,当下中国戏曲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导致戏曲的边缘化,外来文化的冲击,缓慢的节奏难以被年轻人所接受,观众后继无人。关于戏曲的未来发展,学生建议:戏曲创作要有现代意识要满足年轻人的心理需求,改进戏曲的传播方式和载体,面向外行经营,积极创造一种能延续传统的文化环境。从大学生的意向来看,戏曲未来的市场空间依然存在,振兴戏曲一定要抓住学校教育这个重要环节,戏曲改革要稳妥谨慎、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3.
侗戏是侗族传统的戏曲剧种,侗戏不仅是侗族的一种文艺形式,更是侗族的一种风俗。侗戏主要在传统节日、喜庆节日演出,与其多彩的民俗风情相统一。随着社会环境与人们生活需求的改变,侗戏的演出类型由单一型向民俗型、晚会型、展演型、旅游产品型、录像型等多种类型发展,体现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侗戏是侗族传统的戏曲剧种,侗戏不仅是侗族的一种文艺形式,更是侗族的一种风俗。侗戏主要在传统节日、喜庆节日演出,与其多彩的民俗风情相统一。随着社会环境与人们生活需求的改变,侗戏的演出类型由单一型向民俗型、晚会型、展演型、旅游产品型、录像型等多种类型发展,体现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阳戏主要流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上演的剧目主要有祭祀仪式戏、世俗戏和仪式世俗混合戏三种基本类型。仪式性阳戏演出旨在实现驱鬼逐疫、祈福庆丰、酬神还愿的祭祀功能;仪式世俗混合性阳戏是在仪式程序的框架内演出世俗内容;世俗性阳戏包括历史演义、家庭生活、婚姻爱情、社会生活、民间传说等题材,表演旨趣侧重展示戏剧的艺术审美。阳戏的三种形态反映了传统戏剧发展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6.
包公戏在元杂剧中占据重要位置,不仅数量多,而且显示了元杂剧所凸显的平民精神。对之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探讨,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7.
闽南戏曲有三种基本文化功能:娱乐、交际和教育。其文化功能的内核,扎根于民间的文化土壤、文化空间和文化生态环境。在闽南戏曲呈现出萎缩与消退态势之际,从泉州地区着眼,探究闽南戏曲生存的生态形式,重新审视闽南戏曲生存与传承的原生性根基,力求寻找一条与时俱进的传承之道。  相似文献   

18.
歌仔戏是台湾的代表剧种,它的形成与漳州的锦歌、闽南的车鼓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歌仔戏从小戏发展为大戏过程中,福建戏班赴台演出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台湾解严后闽台两地多次组织了歌仔戏的演出和研讨,使歌仔戏的交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戏曲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戏曲角色也在同时发展。戏曲角色在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后,最后在明清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各个演员行当都有了自己的演出特点,为中国戏曲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有声之诗”的地方戏曲的建构,与地方戏曲声腔音乐的形成密切相关。浙江的越剧、婺剧、绍剧、甬剧、瓯剧等地方剧种,自然地理空间、文化地理空间对地方戏曲和戏曲声腔音乐的文化心理结构,时空表达方式的形成,总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空间地理分布与地域文化印记,鲜明的地方性戏曲文化建构,成为一个地域戏曲音乐和地方戏曲的独特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