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序研究是语言类型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聚焦疑问标记的语序,运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及跨语言对比法探讨疑问标记以整句作为参照时所处的相对句法位置,进而揭示汉语普通话及部分汉语方言在疑问标记语序上所呈现的类型学特点。通过跨语言对比发现:有些语言当中没有疑问标记,也不存在疑问标记的语序问题,如英语、斯瓦希里语等;有些语言当中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疑问标记,如日语、阿美语、乌尔都语等;疑问标记的句法位置可以分为句尾型、句中型和句首型三类;从世界语言的变异范围来考察,汉语的疑问标记包括两种语序类型,一为普通话的句尾型,二为苏州话、昭通话等的句中型,暂时没有发现句首型的实例。句中型语序类型的发掘,是语言类型学在汉语研究当中的具体运用,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结构在汉语中流行起来,成为一种特殊的用法。这种特殊的用法并非是汉语所独有的,在日语和韩语中也存在这种用法。本文从类型学的视角,将中日韩三种语言中"程度副词+名词"中的名词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语义及结构对比,探讨了其在三种语言中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相似文献   

3.
词基本上是有定类的,它在句中的用途也是相应确定的,但在不同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词性和句法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在古汉语中,名词的活用不仅常见,而且其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很不一样,在名中充当谓语或状语中,其词性即发生变化,活用如运词,形容词或副词,其活用情形有两种:一是用作动词,其活用规律有八种;一是用作状语,其活用规律有三种。  相似文献   

4.
从藏缅语族语言反观汉语的被动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藏缅语与汉语的比较,反观汉语被动句的如下特点:汉语与亲属语言藏缅语在被动表述上没有共同来源;汉语被动表述有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类型学特点;"被"字是构成汉语被动句的关键要素,也是汉语被动句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while是一个中学英语中司空见惯的常用词汇,高考中也是一个常考词,它的最主要的用法是表示"当……的时候",引导时间状语从句,这对考生而言是很熟悉的。除了这一最常见用法外,它还有下列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马氏文通》中的“转词”在句中的位置、所表示的意义,转词与动字、止词、状语、状辞、司词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探讨,指出了转词与止词及与状语、状辞发生混淆等问题,并对《马氏文通》转词范围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的"指定"有两种用法,一是用作动词,二是用作副词。"指定"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唐宋时期"指X而定"和"指定"两种格式并存,开始出现了词汇化倾向,到了宋朝由连动短语演变为动补结构的词。明清时期"指定"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于清代开始出现在状语位置上,逐渐有了副词的用法。本文梳理了"指定"的词汇化及副词化的历程并简要说明了其动因机制,并且指出了现代汉语中"指定"和"指不定"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8.
英文字母“S”在汉语中有两种用法,一是以某汉语词拼音首字母的身份代替该汉语词出现于句中;二是直接以词的身份出现于句中。本文所讨论的字母词“S”指后一种用法。字母词“S”在汉语中用作名词和形容词,其形容词功能是由名词功能转变而来的。“S”成为汉语中的一个语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语言经济机制的作用贯穿始终。“S”的这种由字母成词的理据决定了它是颇具汉语特色的一个新词,是现代汉语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而创造出的一个新的字母词。  相似文献   

9.
定语和状语是非常重要且复杂的句法成分。本研究选取状语典型副词"都/很"、状语位置、多项状语顺序、状语标志词"地"和定语位置、多项定语顺序、定语标志词"的"以及量词等语言项目,采用实验的方法,考察初中级留学生对这些语言项目的认知难度差异。结果发现:(1)句法成分主效应显著,状语正确率显著高于定语;(2)留学生对各语法项目认知难度差异显著,状语各语言项目的正确率从高到低为:典型副词状语位置多项状语顺序状语标志词,定语的顺序为:定语标志词多项定语顺序定语位置量词;(3)不同水平的留学生各语言项目的句法认知既有共性,也有特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人类语言与文化类型的一种,汉语和汉语文化对普通语言学理论来说具有特殊的类型学价值。根据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围绕句子类型提出的内部位置和绝对位置、完整句和小型句等新概念,汉语的句子类型从语气的角度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类型;从语序的角度可分为主谓易位、名词修饰语前移等六种句子类型;从句子的形式上可分为完整句和小型句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