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言 《课外阅读》2006,(5):38-38
不知什么年月,也不知江苏的一位什么人,琢磨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遂成“绝对”。这上联是:“江苏无锡宜兴泥茶壶”。难就难在“江苏”是省名,“无锡”是江苏省的地名,也可作“不产、没有锡”解,“宜兴”也是江苏的地名,还可以作“适合兴办”解,又出泥茶壶,因为“无锡”才“宜兴”泥茶壶。  相似文献   

2.
对联(又被称作楹联)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作品浩如烟海。然而,这一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因历来被视为“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而未见载于文学史,现代连中学语文教科书也没有它的一席之地。大量对联文献长期被冷落。可喜的是,对联已进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中国历史》教材。在二、三、四册教材中,十几条对联文献资料的引用,令人耳目一新。一、对联文献是知识教学的“催化剂”对联文献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在讲到《马关条约》的时候,笔者就曾使用这样一副对联:“内无相…  相似文献   

3.
余俊 《初中生》2006,(7):19-22
【考点突破】 作为我国化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对联在2005年中考试卷中闪亮登场,全国共有二十多个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对联题。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学艺术,也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浓缩了的化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化的营养。”可以说对联题会越来越受到命题的青睐,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4.
“副”     
先看一个例句:“他曾留下一副条幅:‘聪明难,糊涂也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新民晚报》1996年2月14日)粗看以为“条幅”是“对联”之误。仔细阅读引文,才知道引的不是长联。既然如此,那么错的是量词“副”;应把“副”改为“个”或“张”,书面色彩浓些,改为“帧”也行。  相似文献   

5.
语文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联作为一种特殊文学形式,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作用。周汝昌先生说,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升华”。对联具有其他文学形式无法替代的优势,进行“对课”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出联“酒能成事,酒能败事”,应对“情可醉人,  相似文献   

6.
郭炜 《高中生》2012,(8):60-60
对联算得上是一种风雅的文字游戏。文人雅士们常以此抒情励志、针砭时弊,有时也用来开开玩笑,嘲弄他人,对出一些“骂人”联来。这类对联读后常让人心头大快,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7.
陈宏 《学语文》2009,(6):40-40
解读《锦瑟》(见卷首)难矣战!元好问《论诗绝句》:“望帝存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王渔洋《论诗绝句》也叹:“一篇《锦瑟》解人难。”刘学锴和余恕诚合著的《李商隐诗歌集解》列举了42种解释。王蒙干脆将其弄碎重组成七青体、长短句、对联体。当然有些勉强,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们对此诗的无奈。  相似文献   

8.
吴美玲 《现代语文》2006,(5):110-110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长期以来,语文教师都很重视作文教学,但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却提高不上,有些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头脑发胀。有人曾作了这样一副对联:“头也空,脚也空,肚子空空空对空;作文难,难作文,下笔无言难作文。”为什么学生觉得作文难呢?我想,除了没有掌握好基本的写作方法外,最重要的是学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强化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9.
儒家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主张“天道自然”,“追求宛若天成”的自然之美,倡导顺应自然。本文以洽川黄河湿地景观为例,阐述以儒家和道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合理内核,力图为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在对联中嵌入数学知识,能产生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下面撷取几幅,以飨读者。两位数学老师喜结良缘,因为他们的爱情之路十分曲折,有人撰赠一副意味深长的喜庆对联:“爱情如几何曲线;幸福似小数循环。”另一副贺联是:“恩爱天长,加减乘除难算尽;好合地久,点线面体岂包完?”含蕴丰富,读之令人感慨不已。民国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窃国大盗袁世凯假称“人民拥戴”,竟恬不知耻地演出了称帝的闹剧,有人便为他写了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此联上联隐去了“八”,下联隐去了“耻”,…  相似文献   

11.
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能够成为一名得“天成”之文的“妙手”无疑是一种幸运。那么,如何成为一名文章“妙手”呢?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文学创作,是一种塑造自己也塑造别人和灵魂的活动。想一想,表情达意,妙笔生花,行行文字,使人哭,使人笑,使人深  相似文献   

12.
【考点突破】作为我国文化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对联在2005年中考试卷中闪亮登场,全国共有二十多个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对联题。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也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化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可以说对联题会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前景看好。对联,又名楹联,也称“对仗”,在同学们的知识链上居于“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对偶”一节上。对联原出于诗词,但它又不…  相似文献   

13.
崔玉华 《山东教育》2004,(29):24-25
“哇噻,考对联啦!”失意的考生如此遗憾地叹息,得意的考生也如此忘情地欢呼——怛无沦是叹息还是欢呼.2004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设计了对联的考查已是既成的事实,而且必将成为一种明确的导向,引导以后的高中师生对于对联加以探讨、研究和训练。  相似文献   

14.
清代盛大士说过“画有四难”云云。本文借此“四难”作为视角,对苏轼《月梅》图进行鉴赏评析,并于欣赏之中揭示其创作特色:一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笔少画多,栩栩如生;二是以鼓为正,奇、安相济,画势均衡,险不入怪,三是经营惨淡,布势天成,浑然画面节奏韵律协和,生机勃勃;四是意境深邃,“物我相融”。这些意见对研究作为北宋“文人画”领袖的苏轼的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代盛大士说过“画有四难”云云。本文借此“四难”作为视角,对苏轼《月梅》图进行鉴赏评析,并于欣赏之中揭示其创作特色:一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笔少面多,栩栩如生;二是以为正,奇、安相济,画势均衡,险不入怪;三是经营惨淡,布势天成,浑然画面节奏的律协和,生机勃勃;四是意境深邃,“物我相融”.这些意见时研究作为北宋“文人画”领袖的苏轼的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漫话对联     
对联,又叫楹(Yíng)联、联语、对子、联对子。作为中国的一种独特文学式样,从古到今,用途非常广泛。从前私塾专门设有学习对联的功课,叫“对课”,并且抓得很扎实。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道:“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是为日后写作对联、填词作诗打基础。今天的青年学生不必写古诗词,但对联还是经常要写,即使从欣赏名联佳作角度出发,也有必要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一、对联的来源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先秦著作中,对偶句多,如《尚书》“谦得益,满招损”,《诗经·  相似文献   

17.
在这里,笔者不想对《父子情》一文“高品位的爱和爱的回报”的主题进行探讨,不想对作品“情动于衷而溢于言,自然浑朴天成”的语言特点去仔细揣摩,只想对文章组材上的特点及稍难理解的句子试述一孔之见,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8.
“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天成”的章需要“妙手”去收获。“妙手”如何练就?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积累属于自己的“写作素材”。然后在不断的训练中收获一篇篇“天成”的章。缺少鲜活的有个性的材料,写出来的章肯定是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作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要做到这一点,惟有体验,因为只有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真实的、  相似文献   

19.
不少人把对联看作一种争奇斗巧的笔墨游戏,一种茶余饭后的快意消遣,就连著名学者梁启超也视之为“苦痛中的小玩意儿”。实际上,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对联与政治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近代、现代历史上,革命人民都曾把对联作为团结群众、打击敌人的武器。笔者这里要谈的便是1919年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后对联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师: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特殊的“诗句”,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或“对联”。说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对联。[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