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容莉 《文教资料》2007,(18):125-126
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著名的教育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我对这句话感触颇深,所得到的最大的启发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很重要。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教育者都应当注意培养孩子能自主做一切事情的好习惯。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需要创新的世纪,只有具有自主性的人才能创新。中国要想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正>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著名的教育名言——"教是为了不教",给人最大的启发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很重要。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家庭里的教育,教育者都应当注意培养孩子自主做一切事情的好习惯。为了将来"不教而教"不仅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不教而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更高质量完成的重要的教育任务。一、教是为了不教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把父亲分为“孩子之父”和“人之父”两大类。“孩子之父”是“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好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这种家长,先生斥之为“制造孩子的家伙”,因此称为“孩子之父”。第二类是“人之父”,这种家长“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三字经》里也说过:“养不教父之过。”可见,教育好子女是我们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4.
在英语教学中,传授语言知识固然重要,而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更重要。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实现“教为了不用教”的正确途径。为了达到此目的,我的基本做法是: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掌握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需的。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形成有效持久的学习策略,成为教育的重头戏。经过多年的英语课教学,本人认为: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就必须从预习抓起。  相似文献   

6.
李敏 《现代语文》2007,(7):45-45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上就是“授人以渔。”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相似文献   

7.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它从1912年起经历了结胎、发育、形成、完善四个阶段。1977年给《中学语文》的题词,正好是完善阶段中第一次对这一学术观点所作的完整而科学的阐释。这以后的两次谈话中否定了诸如“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等的不严密、不科学的提法.明确指出“达到”“需要”两个词不能少。对于到底如何落实“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目标.叶圣陶先生毕生以此为研究课题.力图找到“可循的规律”.也期盼教育工作者能够共同协力把规律一条一条精确地归纳出来。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中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可见,学法指导的实际是“授学以渔”。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教法中渗透学法,教会学生学习,是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先生的名言。在地理教学中,怎样才会达到“不教”而自能的目的呢?笔者以为,除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外,还必须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即使“不教”,学生也会认真地学好地理。  相似文献   

10.
潘全霞 《成才之路》2010,(11):34-35
学会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些观点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教"的真谛,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自学能力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做法。  相似文献   

11.
一、讲授内容注重针对性。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普遍心理。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往往教不得法:不注重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或理解上陷入误区,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双休日赶场似的学舞蹈、练唱歌...  相似文献   

12.
陶行之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教”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如何去培养呢?  相似文献   

13.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至于怎样“学”,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了。使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家长大多是怀着一颗望子成才的心去教育子女的。但如何对孩子实施有效的教育,家长却常常感到困惑。在此,我想就这个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要让孩子主动活动幼儿是怎样发展的?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靠大人“教”出来的。因此,教育孩子就要在“教”上下功夫———把孩子关在家里,教识字,教数学,教常识。采用这样的方法,家长费劲不小,孩子却未见得发展得好。这样的“教”会使孩子感到厌倦、乏味,是违背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幼儿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天真活泼、兴趣广泛、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陈鹤琴先生60多年前就指出:“小孩子…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教育、培养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曰:“养不教,父之过。”因此,教育子女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社会教育、学校教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乃是教学生学。”即在学习过程中变学会为会学。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谈的也是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周洪 《中学文科》2009,(13):17-1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多次提到:“教,是为了最后达到不需要教。”这样精辟的见解,对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多次提到:“教,是为了最后达到不需要教。”这样精辟的见解,对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只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学才能达到不“教”之目的。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唐灿丹 《教书育人》2008,(12):46-47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我们的语文课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指要给学生创设学习的环境,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规律,举一反三,拓展到生活,形成经验,真正掌握“捕鱼”方法,甚至开拓创新出更好的方法,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