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化流动,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形式,在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人口综合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促进城镇化的和谐发展中,应充分考虑体育的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为社会各个阶层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引导社会形成健康积极的风气。  相似文献   

2.
本文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构建户籍口径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市民人口城镇化率等统计指标,以接近“人的城镇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以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标杆,对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传统指标优劣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就改进政府政绩评价和城镇化的统计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镇化建设自提出那日起,到现在已经进行了三十多个年头。近年来,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加快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使得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人口转化,城市群落的崛起在繁荣了城市经济的同时,也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让他们对其所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时代下的城市环境,它不仅被要求能体现出城市的繁荣、奢华与发展,还要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原生态,因此,现代城镇化建设下的城市都有着与绿化美化相配套的小区、公园、道路等建筑。杨树作为我国道路绿化以及"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它的作用可谓巨大。本文只要针对杨树大苗造林的管护原理与方法作主要论述,以求提高杨树的质量、数量以及造林的成活率,为我国绿化建设做贡献。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7,(17)
本文以阿拉尔市为例,针对本地区的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度进行判断,建立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度模型。首先采用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算法,利用道路面积增长率s和城区常住人口增长率p算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度指数,由结果可知该市城镇化协调类型不协调。然后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十种指标进行关联度计算,最后依据关联度大小,对其影响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得出:二三产业产值的关联度最大(关联度为0.7551),其次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关联度为0.70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关联度为0.64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关联度为0.6230)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包头市五区为例,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采用熵值法综合测评模型,将包头市人口、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纳入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研究测评中,通过分析计算出的数据,对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赋予了不同权重,进而测定包头市五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梳理包头市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困难,指出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宫俊霞  邹滨  刘兴权 《资源科学》2016,38(9):1723-1732
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中国正面临城市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脱节、空城增多等诸多问题。准确识别这一过程中人口和土地城镇化的时空发展规律,对于合理规划、指导区域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载负生态环境保护重任的湘江流域为对象,选用离差系数指标、借助GIS空间自相关模型动态评估了1990-2010年湘江流域各县级单元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水平的协调程度及时空集聚特征。结果表明,湘江流域人口和土地城镇化水平整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但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速普遍较低、增长速率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速率。相对于单中心的人口城镇化过程,湘江流域土地城镇化过程呈现出以长株潭城市群、娄底市、邵阳市、衡阳市为中心的多核组团圈层式发展结构。流域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过程呈现失调趋势,失调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湘江流域的“一核四轴”,呈显著空间聚集状态。  相似文献   

7.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即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它是农村地区人口及经济活动的非农化及集聚过程。农村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应包含人口、经济活动和地域空间三个主体内容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基于城镇化视角的省域粮食安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建玲  查婷俊 《资源科学》2014,36(11):2353-2360
以城镇化为视角,探讨了城镇化发展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将城镇化细分为人口、土地、经济和消费四个方面,构建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与多元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苏省2001-2012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促进作用,而土地城镇化与消费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特别是土地城镇化负面作用较为明显。因此,对稀缺土地的科学使用显得至关重要。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分析结果更加表明,合理的制度安排是确保二者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偏向农业的制度安排,合理控制土地使用,引导居民消费习惯,促进城镇化平衡发展,就不会出现大的粮食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9.
以新型城镇化特征为切入点,重点探讨金融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机制,总结新型城镇化对现代金融发展的要求,并结合河南省金融发展实际,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基建城镇化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金融支持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内江科技》2022,(1):59-61
本文以2000~2019年成都市统计年鉴户籍人口总数为依据,结合微分方程模型的相关知识,优先拟合出灰色预测模型,进而来准确预测成都市人口未来的变化,为成都市的规划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在建模完成及模型应用结束后,经过残差检验、后验查检验、误差分析和对预测结果的现实分析,结果显示此模型精确度较高,在对成都市未来人口走向的预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李潇颖 《科教文汇》2011,(28):198-199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结构的加剧使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加。然而,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的他们,大部分却处在社会保障圈之外。这种不公平待遇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建立有效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机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现状以及当前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黄河下游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复杂,矛盾日益突出,定量评估其和谐发展水平对黄河下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经济、人口、资源、环境4方面构建和谐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多准则集成”评价方法(SMI-P方法),评估黄河下游河南、山东沿黄17个城市2010—2018年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水平;利用雷达图、箱线图分析其时间变化过程,利用Kriging插值法分析其空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总体和谐水平不高,但逐年稳步提升;经济子系统发展指数最高,环境子系统次之,人口和资源子系统发展指数较低;②和谐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以郑州和济南为中心的高水平聚集区、两省交界城市的低水平聚集区,其他地区为中等水平。最后,结合黄河下游特征,根据不同的聚集区分析其和谐发展过程中的优劣态势,并从结构调整的角度提出促进黄河下游和谐发展的建议。本文旨在通过量化黄河下游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水平,为黄河下游和谐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城市化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和世界城市化进程,而中国的资源环境保障程度又直接影响着中国城市化的速度与质量。研究表明,过去3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对于世界平均状况而言,速度快但水平低。未来20年我国将有超过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快速城市化进程将带来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保障问题和资源环境剥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从国家安全角度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推行适速适度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及中长期规划中应淡化城市化增长指标,突出资源环境约束指标;逐步消减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诱发的资源环境剥夺行为,推进和谐城市化;建立中国城市化的资源环境保障转移机制,推进安全城市化;采用多维指标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以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科学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4.
方芳 《科教文汇》2012,(36):48-48,50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城市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也要快速适应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发展中,环境标识导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简洁、明确的标识导向能积极引导人群进行有效的工作、活动,这对城市的和谐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立泰  梁超 《科研管理》2014,35(11):178-186
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随机前沿模型,以2003—2010年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将环境污染作为投入要素纳入城镇化效率评价体系,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四个角度测算了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城镇效化率,分析了环境约束下人口密度、产业结构、政府政策和市区规模等因素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比较而言,考察期间经济、空间及社会城镇化效率较高,人口城镇化效率较低,各类型的城镇化效率值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为东高西低的状态。(2)人口密度、产业结构和政府政策对人口及社会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均为正,而市区规模对前者的影响为负,对后者的影响则不显著;同时,市区规模对经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也为负;产业结构和市区规模对空间城镇化效率的影响为正,人口密度为负。最后,本文建议,应通过统筹协调各影响因素来提升区域城镇化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16.
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全国及各省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关系,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全国及大部分省区城镇化水平超出资源环境的承载水平,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城镇化的支撑能力有限;第二,全国及各省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拮抗阶段,二者的相互作用关系比较剧烈,既存在胁迫效应,也存在约束作用;第三,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空间格局,全国属于轻度失调型,大部分省区属于轻度和中度失调型。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在新常态下推进城镇化适度适速发展、创新“土地红利”模式;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17.
董春  梁银鹤 《科研管理》2016,37(6):28-36
本文运用双固定效应SDM模型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解方法,在构建关于集聚效应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础上,着重对市场潜能、城镇化与集聚效应的关系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市场潜能对地区集聚经济的影响显著为正,并且邻近区域存在竞争的特点。通过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分解可以看出,三种城镇化因素对集聚效应的发展有正向影响,但是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其中,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只通过直接效应对本地区集聚效应产生正向作用,而土地城镇化通过三种效应对本地区和周围地区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最后,在实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学丽  弓萍 《科教文汇》2014,(32):220-221
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结合生态文明相关理论,阐述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关联和动力机制,结合大庆生态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现状,探索两者协调发展路径,以期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9.
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对甘肃省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构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2000—2012年的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进行计算,并根据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其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近10年来,甘肃省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发展处于失调状态,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着重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