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瀚鹏 《兰台世界》2017,(12):89-91
《袁氏当国》是唐德刚先生所写的一本以袁世凯当权始末为背景,反映清末民初各党派、各势力在动荡的时局中争斗的著作。书中就清末社会转型问题、历史三峡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中国近代民主化进行了追寻。其思想见解具有独到之处,对研究中国近代史进程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刘逵是西晋学者,博学多识,精通礼学,同时又善于吸收学习当今先进的学术研究成果。左思《三都赋》成,刘逵为其作注。以其《吴都赋注》为例,可知其注释翔实可征,委曲备至。刘逵的这种注释特点,一方面是基于左思《三都赋》尚实贵本之创作倾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刘逵效法胡广、蔡邕,而胡、蔡二人的注释颇为精核。  相似文献   

2.
左思的赋作,今存《三都赋》、《白发赋》全文及《齐都赋》、《七讽》残篇。《三都赋》是其成名作,使洛阳纸贵,影响甚巨;《白发赋》当是其晚年之作,乃抒情小赋,可能属于"烂熟于心,一挥而就"的作品。人们常把左思看作是文思迟缓的作家,但写《白发赋》花费的时间不会太久,估计八、九、十馀日足矣。《七讽》仅存数残句,有关资料又太少(仅《文心雕龙》有几句评说),人或以之为"早年练习作赋时期的产品",估计字数比《白发赋》要多,但篇幅也不会太长,在左思作品中占不了多大地位。而《齐都赋》虽也是早年之作,影响不如《三都赋》大,艺术成就不如《白发赋》高,但它和《三都赋》有一种特殊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冯源 《新闻爱好者》2017,(12):69-72
文化认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一部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晋时期左思《三都赋》的传播即印证着这一原则。《三都赋》选题本身蕴含着左思强烈的政治文化意识,左思在创作中又着力构建中原的地域优势及道德文化优势,此种鲜明的文化取向,在三国争统的文化语境中,迅速得到了西晋北方士人的强烈认同,拓宽了传播渠道,使得《三都赋》的传播获得了空前的效果,形成了"洛阳纸贵"的传播局面。  相似文献   

4.
对于西晋作家左思《三都赋》的评价,过去曾有“洛阳纸贵”之说,后世作家也多赞扬。王辉在《洛阳纸贵未必佳作》一文(见《陕西师大学报》今年第一期)中,对《三都赋》重新加以评论,认为完全是失败之作。文章认为,从这三篇赋看出左思的政治倾向是,通过赞扬曹魏政权,为晋王朝夺取政权寻找理论根据。三篇赋的前后安排和篇幅长短,都是为了贬低吴、蜀,赞扬魏都的建设和曹魏的政治措施,强调曹操是受天命,甚至抬出唯心主义的五德终始学说,作为曹魏代汉的理论根据。赞扬曹魏,是为了颂扬西晋司马氏政权,为了说明西晋继承曹魏是正统,是受天命。  相似文献   

5.
古代书籍盗版拾偶黄正雨【湖北】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是以抄本形式出现的,由于数量较少,著作者唯恐其作品不能流传,当然是欢迎传抄的。如西晋诗人左思作《三都赋》后,因自己名不见经传,遂请当时的著名文学家皇甫谧为其作序,“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上没有植物园,只有悠久的皇家御苑和私家花园。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左思的《三都赋》等所描述的奇花异木,丰富多彩,却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植物园。“所谓植物园(Botanic Garden)者,是将各地植物在可能范围内收罗一处,按进化的顺序,分区栽培之,并定以各国所公认的学名,”  相似文献   

7.
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以及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世称《史记》三家注。由于早期的《史记》注相继亡佚,《史记》三家注成了唐及唐代以前仅存的三部《史记》注作。《史记》三家注在集结前人《史记》注释成果的基础上,考释辨正,阐幽发微,从而将古代《史记》注释推向顶峰。在版本形式上,宋时出现了将《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及《史记正义》三家的注解一并散入《史记》正文下的刻本,这种以合注形态刊行于世的《史记》版本,即《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俗称《史记》三家注本。《史记》三家注本也是后世流传最广的《史记》本子。可以说,《史记》三家注在《史记》版本学和注释学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价值是多方面的,其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相似文献   

8.
注释是对文章中的语汇、内容、引文出处等所作的解释和说明。注释的处理方式较多,不同的作者、编辑和出版社,对各类图书注释的版式处理有不同要求。目前,由于页末注(脚注)被认为“便于读者检阅”,“比较起来是一种最合理的方式”,因此在理论学术著作中应用最多。其次是章(篇)后注(如《民族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书后注(如《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两种注释方法结合使用的书籍也不少见。有以书后注为主,脚注为辅的(如《邓小平文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有以篇(章)后注为主,脚注为辅的(如《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等);有段后注与篇后注并用的,多用于古籍的注释整理。由于文内注  相似文献   

9.
王毓 《图书馆杂志》2023,(7):137-145
“小注”是中国传统律典中特有的一种律中注释方式,现存之唐、宋、明、清律典中都有“小注”。“小注”这一律典中的典型现象最早受晋张斐、杜预对《泰始律》作注的影响而产生,但彼时张杜之注与《泰始律》仍未合刊一书。南齐《永明律》第一次进行律注合刊一书的尝试,但未正式颁行。《梁律》继承《永明律》的编纂经验,成为第一部正式颁布的律注合刊的律典。北朝立法受到了南朝立法的影响,在律典中已经较为成熟地运用注释随文释义。而从敦煌出土文书来看,唐代手抄《唐律》中,律典注释就以“小注”的形式出现了。《唐律》注释本为“大注”,“小注”系宋人添入的说法并不正确。  相似文献   

10.
在编辑期刊文稿的过程中,编辑人员应该具备较健全的心理,概括起来,主要有:求实心理、求精心理、求新心理、求异心理。 1.求实心理。编辑文稿时,第一选择标准是看文稿的内容是否实在,夸夸其谈令人生厌。“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西晋·左思《三都赋序》)在编辑人员看来,文稿的价值主要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