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目录之书的提要传统,创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其时称之为“叙录”。“叙录”的内容,除著录书名、篇目及雠校原委外,还记述著者生平,说明书名含义及书之性质,考辨书之真伪,论述其价值与学术源流。  相似文献   

2.
文章结合元行冲生平情况,详细地探讨其领衔编撰《群书四录》蕴含的目录学思想即完全承袭西汉刘向《别录》体例、收录图书资料丰富、首创官修目录辑录体提要之法等,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左平熙 《档案》2008,(3):24-26
校,就是考核、校对,勘就是删取,校勘是校雠的核心。刘向《孙卿书录》:“臣向言,所校雠《孙卿书》……以相校……”。刘向自称整理古籍的工作为校,又称校雠。《太平御览》618卷引《风俗通》:“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汉书·艺文志》:“每一书已,向辄取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条其篇目”,主要是篇章字句的校勘;而“撮其指意”,主要是考辨其书的学术宗旨、渊源、流派,论其得失。  相似文献   

4.
清人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虽以“佚文”为名,但并不从辑佚学的角度“以搜辑佚文为事”;而是从目录学的角度“推寻端绪”,努力复原《别录》的体制,其《七略别录佚文》也成为最接近《别录》本来面目的文本。具体而言,他将《七略》《别录》作为“二书”分别写录,揭示了两者一为校雠学、一为目录学的学科分殊;分析《别录》成书始末,显示《别录》存在两个版本,一是“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的单篇叙录,二是“时又别集众录”而成的第二个版本。以此为据,可知第一个版本只有基于校雠分工的简单分类,第二个版本则完整地承绪了《七略》的分类体系。此外,姚振宗收录《战国策》等八篇相对完整的叙录,也反映他的灼见。然而,姚振宗也存在以荀悦《汉纪》“为《辑略》之文”、因没有认识到《汉志》班固注兼取《别录》《七略》而将班注全部移录为《七略》佚文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七略》、《别录》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所主持校书活动的重要成果,历来学者对二目多有研究,但是对于二目的编撰者和成书先后问题仍莫衷一是,本文从二目编撰过程和分类继承的角度考辨《别录》成书当在《七略》之后。  相似文献   

6.
校对小考     
“校对”,古时称“校雠”(音“仇”)。西汉经学家、自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在《孙卿书录》里,就有名称为“校雠”的记载,即“所校雠中孙卿书,凡三百二十篇。”孙卿书即指《荀子》。后来,唐学者李善(公元630年-689年)注引《风俗通》(亦称风俗通义》,东汉应劭撰):“按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所以,后来就遂渐发展演变成为将“校雠”给通俗名曰为“校对”了,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相似文献   

7.
刘向、刘歆是西汉著名的编辑家,他们奉诏对当时全国的图书进行了编辑整理。刘氏父子等在校书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校勘程序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刘氏父子在校书时编定的《别录》、《七略》奠定了古代图书目录编辑的基本框架,他们整理群书的经验和《别录》、《七略》对后世书籍的校勘、目录的体例和分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傅荣贤 《图书馆》2012,(2):44-48
以《别录》佚文为主要史料,考察了刘向"校中秘书"的相关问题。认为"中"是一个泛称概念,是若干具体藏书机构的总称。刘向校书广涉"中外",但"中"书是刘向校雠的基本动机也是主要对象,因而《汉书》等正史将其工作概括为"校中秘书"。最后分析了刘向校书的学术影响,重点指出刘向"校中秘书"并没有源自政权庇佑的绝对权威性,导致其所定"新书"及其"条其篇目,撮其旨意"的叙录都只是一家之言,并不完全为后世学者所取则。  相似文献   

9.
<正>一“校勘”亦称“校雠”(或曰“雠校”),这是文献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术语,追溯这个概念和术语的来源,学者多引用刘向《别录》中的如下一段话: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1刘向《别录》今已不存2,以上这段话出自《文选·左思〈魏都赋〉》李善注所引《风俗通义》。内容相近的一段话亦见于北宋李昉等所编《太平御览》卷六一八,引作:刘向《别传》曰:雠校者,  相似文献   

10.
运用撰写内容提要来提高目录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我国目录学方法的优良传统。它起着原始书评及说明原著的功用,不仅丰富了我国古典目录学的内容,也为我们编撰现代各种书目,开发利用文献资源,提供了很好地经验。一内容提要与目录一样,是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刘向之前,就产生书序一类的较原始的内容提要。稍后,更有系统揭示群书的《兵录》问世,这些提要虽然还未能完全起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但毕竟还是起了开拓作用,为后来刘向撰写《别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第一次对我国图书进行大规模校理,"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汉书艺文志》),这就是刘向所作的叙录。这些叙录存于今者虽仅见于《战国策》、《孙卿新书》等数篇,但这是我们研究校勘史、目录史乃至书籍制度史的宝贵资料。刘氏这些叙录是按一定格式写成的,在交待  相似文献   

12.
刘向、刘歆父子整理文献之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将群书的叙录汇集成的《别录》和刘歆编写的《七略》,开创了我国古代目录学和分类学之先河.二者从书目体例、分类方法、校勘程序、编目特点等方面对我国古代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分类.刘向采取的"本校法"和"对校法",为后来的校雠学奠定了基础.在编目方面,采取一一条其篇目,撮其旨意,撰写叙录,然后排比分类,将学术源流的考辨、学术著作的评价、学科范围的划分具体应用到书目的编纂,逐步形成了后来的目录学.在分类方面,将古代文献划分为六类,对后世文献"四分法"和"七分法"的形成起到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三部官修目录类列小说家文献的特点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史志目录,它的体例基本承袭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是以以上二书为蓝本的。而《别录》、《七略》又是我国最早的图书总目,是自先秦至汉代所有图书文化遗产的综合性记录,但已遗失。所以,能反映汉以前图书文化遗产面貌的只有《汉书艺文志》,它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是昭然若揭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目录五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近百余年来出土的简帛文献,提出了五点关于中国古代目录的全新认识:第一刘向之前已有作为二次文献的一书目录,它只有“目”而没有“录”;第二,刘向之前已有置诸书前的一书目录,“古书目录,往往置于末”之说并不准确;第三,目录之“录”不是指刻木为书,其意应训为“次第”;第四,《易传·序卦》并不是“莫古于斯”的最早一书目录;第五,汉代已出现法律专科目录。  相似文献   

15.
两汉——奠定我国图书事业基础的灿烂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统治者重视图书的收集,特别是成帝令刘向父子校理群书,成果卓著.其《别录》与《七略》的图书分类编目法被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所继承发扬,创立了我国图书目录学.这些开创性的成果,奠定了我国图书事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汉成帝命刘向、刘歆等人校书,历20年而有《别录》、《七略》问世,奠定了我国古典目录学发展的基础。若从汉代算起,目录学发展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研究目录学的著作历代  相似文献   

17.
读“书话”一直是我的读书旨趣之一。自汉代刘向父子受命校书秘府,著为《别录》、《七略》,其后班固据以纂成《汉书·艺文志》之后,三国两晋而下,唐宋明清以来,各种书目著录相率而出,书话著述应运而生,蔚为大观。由志目而为题跋,而为近之书话,著述体裁递相嬗变,盖因风气之所使,亦为古今文人援笔意气之不同;然惟书  相似文献   

18.
西汉学者刘向(前77—前6)有三个儿子。小儿子刘歆(?—23)最聪明,象乃父一样好古,学术卓有成就。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到哀帝时期(前6—1),父子俩相继主持并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理皇宫藏书的工程。刘向留下了《别录》及一些子、史典籍的叙录文章,成为古代目录学的鼻祖。刘歆编撰了《七略》,基  相似文献   

19.
《别录》是由刘歆于校书工作全部完成后结集或主持编辑的。刘歆按照既定的几大部类,加上他对思想学术的理解和古文经学家的立场,为《别录》和《七略》两书设置了同一的类例。《汉书·艺文志》首先著录了卷数,而《别录》、《七略》仅仅著录了篇数。刘向书录是在文献还是以简策作为载体时撰写的,不可能见到缮写于缣帛后的卷数。刘向书录和刘歆提要佚文例称篇数而不称卷数。早期文献用篇而不是用卷来陈述《别录》、《七略》著录文献的总数。《汉书·艺文志》篇、卷并存,其中的篇就是《别录》、《七略》原始著录的遗存,而卷数是班固把宫廷所藏文献实物的卷数添加上去的。  相似文献   

20.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以下称《汉志》)著录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这是对医学典籍的最早著录。《汉志》所著录的书籍,是在西汉刘向《别录》、刘效《七略》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所以,其所著录的医经、经方之书,俱是西汉以前存世的医籍。要了解这些医书整理和著录的情况,应先了解刘向等校书的方法。一、《汉志》对医经与经方的整理著录方法据《汉书·艺文志序》说:“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威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其中专门提到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