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国初年,一批以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为己任的政治精英拉开宪政救国的序幕,其中张耀曾便是杰出代表。第一届国会期间,他围绕《大总统选举法》的选举方法和大总统职权展开激烈争论,然而在袁世凯强力干涉之下,宪政理想轰然坍塌。民初的宪政虽以失败而告终,但留给后人的启示是久远的。  相似文献   

2.
范振绪(1872—1960)字禹勤,甘肃省靖远县人。著名书画家。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进士,初任清廷工部主事。由于深受“欲救中国必须靠科学与民主,必须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通过振兴实业,办报纸,造舆论,实行民主和法制,使中国富强”之影响,于光绪三十二年赴日本留学,攻读法律,并加入同盟会,从事民主革命活动,成为甘肃早期参加辛亥革命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宣统元年(1909)回国后,曾任河南省济源县知事;民国时期他曾当选为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第一届二次国会参议会议员、扩法国会参议员、一届三次国会参议院…  相似文献   

3.
1953年1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20次会议,讨论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的问题,会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由朱德、宋庆龄、李济深、李维汉等32人组成的宪法起草委员会。1953年底,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宪法起草小组,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领导,小组成员有陈伯达、胡乔木和田家英。12月27日,毛泽东主席率领起草小组到达杭州。制宪工作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4.
论民国初年议会政治失败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统治。当共和制取代君主制之时,一种近代化的政治制度——议会政治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虽然人们寄予厚望,然而,政治毕竟不会象诗人写下的浪漫诗文,那轰轰烈烈的议会政治瞬间即逝。中国的历史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结局?因此,透视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解析民初议会政治失败的原因,就成为一项颇有意义的课题。 一 重构政制的理论框架 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是在推翻一个封建专制王朝的基础上,仿效西方先进国家建立起来的。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前,孙中山就对在中国将要推行的政治制度勾划出了一个基本轮廓:“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他把绘制出的那幅政治制度蓝图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国民平等之制——“民国则以四万万人一切平等,国民之权利义务无有贵贱之差、贫富之别,轻重厚薄,无稍不均。”第二,国民参政之制——“民国则以国家为人民之公产,凡人民之事,人  相似文献   

5.
那些创立美国宪法的经典作家们清楚地明白权力能够如何被人滥用。因此他们在国家机器中构筑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能够进行核查和平衡的复杂体制:国会监督着总统施政;最高法院同时审察国会和总统的行为;新闻界揭发它可以探究到的所有各方的幕后行径。为了确保新闻界不遭压制,宪法制定者们在宪法条文中保障了新闻自由。它们为新闻业提供了庇护,由此使它在美国社会中取得了一份权力(英国历史家和政治家托·巴·麦考莱第一个注意到,呆在议会门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上的许多议会制国家,议会(或国会)都有专门的信息服务机构,根据早些年出版的各国议会图书馆手册,在145个议会(或国会)中,大约一半左右得到研究和分析服务的支持,这类服务多数由图书馆提供,也有单独设立直接隶属于国会的调查机构。其中有些国家如美国,其国会图书馆的研究服务部拥有800多位专家。研究力量甚至赛过一个大型研究所。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政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现代民主进程中新闻自由的作用不可忽视。在1735年"新闻自由第一案"曾格案中,法院摒弃了"愈近真实,诽谤越大"的古老规则,确立了诽谤的"真实抗辩"(truth defense against libel)原则。判例指出只要新闻报道属实,则对媒体的诽谤起诉不能成立。但曾格案仅是个案,并未从根本上确立对同类新闻诉讼的判例约束力。直到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颁布使得新闻自由在宪法上得到确立。宪法规定"国会不得制定任何限制言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后,中国历史进入到南北短暂的统一时期,人们渴望的民主共和艰难前行,民国政治前途充满不可预知的变数。1913年可谓中华民国政治民主发展史上非常关键的年份,宋教仁案,善后大借款,国民党、国会被解散,宪法难产等问题相互交织、发酵,直接影响了民初政治转型,导致了政治问题由民主协商转为武力解决。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后,社会各阶层纷纷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吴经熊受命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副委员长,个人主持起草《吴氏宪草》,尽管国民党政府没有完全采纳其主张,但是《吴氏宪草》对宪政、民主制度的积极探索还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正张君励是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清末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学,辛亥后两度赴德研习哲学,具有深厚的西学素养。他早年追随梁启超,民国时期投身政党活动,30年代组建国家社会党而成为民主党派领袖。战后起草《中华民国宪法》,有"民国宪法之父"的美誉。他崇尚英国议会政治与德国哲学,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在中国现代史上,和置身于风云激荡大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张君励的一生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