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恩美《接骨师之女》中的女儿露丝是第二代美籍华裔移民,处在中美文化夹缝中的她感受到被两种文化边缘化的痛苦,由此坠入迷茫与困惑深渊。直到认同中国文化后,露丝才走出文化身份缺失的困境,并完成了对自我的重构。作者借此表明华裔移民应该在中美两种文化间找到一种平衡,并利用其独特的文化身份为两种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Amy Lynn Chua is a daughter of Chinese immigrants, a lifetime professor of Law school of Yale university, she became popular and controversial since she published her child-rearing memoir《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in which Amy Chua wrote down how to teach her two daughters in a harsh and strict way, especially a discussion about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al ways. This paper use this case as an example to compa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al ways and try to analyze reasons.  相似文献   

3.
谭恩美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其成名作《喜福会》是华裔文学的一部杰作,它主要讲述了四位中国母亲的悲惨遭遇及对美国女儿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教育和婚姻两个视角探讨中国母亲的苦难对美国女儿的巨大影响,深入探究该小说文本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第一部小说《喜福会》中探讨了文化身份问题,并揭示了她对文化身份这一问题的深刻理解。在作品中,谭恩美讲述了四位华人母亲和美国女儿之间的冲突以及和解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母女们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笔者紧扣文化身份这一主题,尝试应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以及他对文化身份认同和杂合性概念的阐述,对母女们的文化身份认同过程进行解读,意在为《喜福会》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同时,也为华裔和其他移民或族裔群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构建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冲突和她们之间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以及女儿们的婚姻在中西观念碰撞下的失衡,而最终两种文化分歧相互谅解,达到一种文化上的交融与传承。  相似文献   

6.
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和非裔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是生存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里的边缘作家,她们的身份和她们的文学一样被烙上了"他者"的标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特别是斯皮瓦克的"属下"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谭恩美作品《百感神秘》和托妮.莫里森作品《所罗门之歌》里女性人物的具有浓厚的属下气质。但是"属下"女性们用她们的方式在"说话",同时她们的属下气质不会因为"说话"而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7.
乔艳 《鸡西大学学报》2009,9(4):121-123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描述了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复杂的关系,通过小说中以四对母女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移民与他们的子女,即第二代移民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突,映衬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母女之间的冲突,最终使美国的女儿们能够正视她们一直以来所排斥的中国母亲式的母爱与关怀。  相似文献   

8.
《喜福会》是以描写边缘文化为基本特征的名篇佳作。谭恩美对书中八位美籍华裔母女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描写,揭示了她们复杂而矛盾的心态。本论文尝试分析谭恩美在写作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从而阐述美国华裔女性实际被搁置在美国的社会、种族、文化的边缘境地,在身份求索的过程中扮演着“双面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双重影响,美籍华裔作家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身份的问题,所以她们在创作时还往往承担着文化译者的职责。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研究美籍华裔作家汤亭亭和谭恩美的小说中的翻译现象,认为美籍华裔作家积极打破殖民者眼中的刻板印象,主动接受自身的杂合身份,在"第三空间"为解殖民斗争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人的自传文学传统开始于早期华人移民为生存所讲述的并非完全真实的个人历史,这种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文学创作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华人在美国的艰难处境,另一方面也使华人失去了在美国历史中应有的地位。现代华裔美国作家特别是汤婷婷和谭恩美等人在继承这种自传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刻意在她们的自传作品中重新书写中国人在美国的历史,并力图塑造"混合文化"这一新的华裔美国人的自传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1.
《喜福会》的跨文化交际学解读:中美不同的家庭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解读了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并以跨文化交际学中Hofstede的价值观维度理论为主要依据,通过阐释小说中母女因文化碰撞而产生的爱怨与冲突,剥离出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中不同的家庭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谭恩美借其独特的美国华裔女性身份,通过《喜福会》展现了第一代华裔女性在中国封建男权制下所遭受的残酷压迫,从而对男权制进行了颠覆;又通过对第二代华裔女性形象塑造,以揭示她们在异国所遭受的种族、性别双重压迫。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文章分析了两代美国华裔女性从沉默走向觉醒,在不断抗争中探寻自我的艰辛历程;在男权和种族的樊篱下,美国华裔女性展现了坚强、独立、智慧的优秀现代女性品质。  相似文献   

13.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发表以来影响巨大,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又一次高潮。在该小说中谭恩美以独特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华裔美国女性母女两代人在男权社会、中关两种文化冲突、融合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认识,最终认识到东方/西方、自我/他者的二元对立是确立华裔女性移民自我身份的最大障碍,只有消解东西方二者之间的文化对立才能建构华裔女性的独特自我身份:将自我身份建构为联接东西方文化,不排斥任何一方,促进二者的融合。这对于移居美国的第一和第二代华裔女性来说具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代表作。书中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是通过一系列文化意象传递出来的。本文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具体分析,来解读它们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以及作者赋予这些意象的功能:一方面是寄托自己对母辈的感情,向西方社会推荐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作者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进一步表明了华裔作家在找寻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中对母国文化的接受。  相似文献   

15.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是近年来受人瞩目的小说家,身处中美文化交叉点之上,以其切身的体会,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创作了《喜福会》.这部小说所塑造的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华裔女儿们,大多排斥自己的族裔文化传统,而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念,甚至憎恨华裔身份,消极评价、否定自我.这种心理,正是在强大的种族歧视和同化压力下自卑情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喜福会》中描写了若干个懦弱、自私及令人生厌的男性形象,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义、英勇及高大男性形象大相径庭。本文主要从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作家影响的角度来分析在《喜福会》中华裔男性被丑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其小说《喜福会》中选择母女关系作为故事的重要线索,表现母女之间存在的矛盾。文章分析这种矛盾产生的由来、其深层根源和解决的过程,以揭示华裔家庭面临的困扰,暗示出母女间的理解和沟通是解决这些困扰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谭恩美在叙事方法上频繁运用局限型视角叙事,包括第一人称视角和局限型第三人称视角。视角的局限型在充分尊重叙述人的主体意识的同时,也为读者、作者的主体意识留有空间。让三者之间形成一种独特的对话关系,从叙事视角出发,会发现谭恩美的作品具有对话精神,并充分实现了华裔女性作为平等主体与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电影《喜福会》是根据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改编而成,小说中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四个女儿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心灵历程,揭示了母女两代人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和美国精神之间的冲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母女之间的矛盾体现的冲突;中国式的谦虚与美国式的直爽之间的冲突;夫妻关系体现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解读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以跨文化交际学的几个主要理论为依据来解释小说中母女间随处可见的感情冲突、误解和文化误读,并以此为契机来探讨第一代和第二代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即探讨在他们看来,美国社会是大熔炉还是沙拉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