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从白秀英说唱诸宫调谈《水浒传》成书的下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的成书年代众说纷纭。本文以书中“白秀英说唱诸宫调”一段情节为内证,认为《水浒传》的成书年代下限为元末或者明初,而绝不可能再晚。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初,王道生《施耐庵墓志》载施耐庵的生卒年为1296—1370,《京本忠义传》残页中“军人每”中的“每”字,是元代常用字。《施耐庵墓志》说:“及长,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罗贯中来福建,是谋求出版《水浒传》。福建刻《水浒传》时间早、数量大,是罗贯中来闽活动的结果。为了消除时人误会,罗贯中强调:“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弟子罗贯中者为尤多”,表现出他的坦荡与实诚。《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正处于“变夷为夏”的阶段。它是“愤书”。愤,就必须有作为。《红楼梦》成书于康熙年间,处于“变夏为夷”的阶段,作者之隐痛可知。它是“哭泣”之书,导致了不作为。《水浒传》艺术风格体现为阳刚之美,《红楼梦》艺术风格体现为阴柔之美。中国文化的元气,尤在最具生命力的阳刚、激情与“天行健”的始源精神,“水浒气”的存在,是中国文化经久不衰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版本与成书过程;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思想文化内涵;小说艺术的运用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小说评点、传播、接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西游补》成书年代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董说的个人经历,分析了小说的讽喻主题。小说创作于处于内忧外患的明朝末年,文人对于皇帝的昏庸无能,朝廷的政治腐败敢怒不敢言。而《西游补》的主题正是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统治阶级的无能及对奸臣当道的谴责,作品虽然是编织孙悟空的一个梦境,却真实向我们展示了明朝末年的世态炎凉和民不聊生的世间百态。作者通过虚幻的梦境,利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游刃有余地暗讽了当时的政治腐败,确立鲜明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韩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交流非常密切,各个方面都有着极深的渊源。特别是明清时期,随着中国书籍大量传入韩国,韩国的古代文学受到了中国文学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的《西游记》以其神奇瑰丽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古代韩国备受重视和欢迎,很多韩国小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它的影响。笔者以《九云梦》和《洪吉童传》为例,通过对比它们与《西游记》的相似之处,从中窥探《西游记》对韩国古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原来认为是明朝的吴承恩,但现在一般认为它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主题。《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相似文献   

7.
施耐庵热与《水浒传》作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水浒传》的成书时代,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至于作者,则施耐庵说颇占优势。解放以来,作为大学文科教材影响较大的两部《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编著、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都把《水浒传》作为明初文学来论述,并都把著作权归之于施耐庵一人。众所周知,由于缺乏确凿的材料,从明代中叶以来就众说纷纭的《水浒传》作者及其时代问题,至今并未得到解决。更由于《水浒传》的卓越成就与巨大影响,遂使这一问题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悬案。关于作者,虽然一开始就是施耐庵与罗贯中两说并行,然而历来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要准确地解读一部长篇小说,首先必须弄清楚它成书的时代背景,否则,一切评论都只能是雾里看花,难以切中肯綮。《水浒传》成书年代问题是一个悬案,通行的意见是元末明初,然终无坚实的证据,只是一种推论而已。本不同意此说,认为:一、嘉靖前没有人知道有《水浒传》其书;二、《水浒传》所描写士兵是正德以后的情状;三、《水浒传》写人们交易广泛使用白银,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在正统(1436-1449)之前,很可能在弘治、正德之后;四、《水浒传》描写的腰刀是明代中期才有的新式兵器,而凌振使用的子母炮,则是正德末才出现的新式火炮。综上所举的外证和内证,可以证实《水浒传》决不可能写于明初,只能是在嘉靖初年。  相似文献   

9.
成书于元末清初的《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为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水浒传》中既有写实的内容,也有充满想象力的色彩的玄幻内容,神秘主义、宿命论和现实主义相交杂糅在这部小说中,形成了《水浒传》独特的文学风格。本文将把《水浒传》中的奇幻内容描写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奇幻色彩在我国小说创作中的成因以及作用,对《水浒传》进行文学审美赏析。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常被人称做集体创作型小说,根据它们各自的成书过程来看其共同点有四:这些小说都经过不同朝代的演化而最终成书;这三部小说的基本框架、人物都通过宋元时期的话本作品、戏剧作品确定的,它们可以说是小说的雏形;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不断积累、发展的;这些小说的创作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由此我们可以称其为集体创作型小说。  相似文献   

11.
<三国志平话>是说书艺人讲说三国故事的底本,它在罗贯中生活的那个时代出版,因此,罗贯中如果创作<三国演义>应当借鉴此书.但从<平话>的内容看,三国故事在元末明初还不够成熟,罗贯中不能从中借鉴到什么东西.所以,他在当时还没有成熟的长篇小说和小说理论可资借鉴的情况下,没有条件因此也不可能创作出这样一部杰作来.<三国演义>应当是宋元至明中叶的说书艺人们世代累积不断创造出来的,并不是由某一个人创作而成.  相似文献   

12.
《三遂平妖传》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戏曲作家罗贯中所著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书中"用的是明代初年的口语"。以国内孤本北京大学馆藏本为蓝本,运用比较、归纳等研究方法,秉承穷尽研究的原则,对照当今最具权威性的《汉语大词典》,发掘并研究分析其失收的词语新义,对于汉语词汇史的发展,大型语文工具书的编纂和修订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成书于金代的《三国志平话》中的关羽"面如紫玉";元杂剧三国戏中的关羽开始有"赤面"或"丹脸"的直接描述,如"红馥馥双脸胭脂般赤""绛云也似丹脸若频婆"等。蒙古族审美文化认为"赤面"或"红脸"象征着武勇,是好汉或英雄的体征之一;而《三国志演义》中关羽的"面如重枣"(疑原为"面如挣枣")之赤面的描写来自元杂剧三国戏而不是《三国志平话》,从而可推知《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就是《录鬼簿续编》所记载的戏曲家罗贯中。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问题学术界争论已久,不管是成书于元代说还是明代说,各家所使用的论据多是有限的罗贯中生平资料、《三国演义》的小字注以及《三国演义》中的个别名词等。而杜贵晨先生别出心裁,根据明初瞿佑"布骂曰:此大耳儿叵奈不记辕门射戟时也"之语,以及元后期张宪《缚虎行》中"戟尖不掉丈二尾"和《南飞乌》中"白门东楼追赤兔"两句诗,推测《三国演义》成书于元代中期是误读了材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三遂平妖传》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中反映了元末明初语言的发展状况。本文着重对《三遂平妖传》中有关系标志的因果复句进行研究,揭示其特点,以进一步了解复句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6.
解罗贯中及《三国志传》底本原貌之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现存资料,罗贯中创作的小说,原来都叫“传”,并无“演义”之名。所以,罗贯中写作的《三国》小说,应是《三国志传》的底本,而非《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的生卒年以定在1320-1390左右比较符合实际。《三国志传》接近于罗贯中的底本。从总体上说,罗贯中的《三国》底本,比起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要粗糙些,但某些段落却比嘉靖本写得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揭示"襄阳会"故事的史实依据,梳理故事传承积累的过程之后,对元杂剧、元平话作品中的"襄阳会"故事作了比较分析,进而论证《三国志通俗演义》对这一传统故事的继承与超越,说明这部长篇小说虽然是"世代累积型"的,但它的写定者罗贯中的艺术创新之功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孙权作为东汉末年一位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君主,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没有曹操和刘备的戏份多,但作者罗贯中依然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事例,给读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独特、胆识过人、治国有法、治军有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三言"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关于其中作品的成书时代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和研究空间。《警世通言.陈可常端阳仙化》一文,胡士莹和郑振铎两位先生认为是宋人话本,实则应为明代作品。首先,对前人提出的"宋人话本"说的研究观点提出质疑;其次,根据宋元明时期刑法制度的差异,"沙门岛"领土所属权的变化,证明这篇作品绝非创作于南宋时期;最后,根据"温州府"和"临安府"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进一步证明这篇小说为明代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