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漫大战     
谈起动漫,人们会提起日本或美国的作品,中国的动漫家有什么能向美日同业学习呢?那就是要“刺中观众幻想的神经”。美国动漫的特色,是以“美国英雄主义”和“利用动画特技制造逼真感和震撼力”,来刺中观众幻想的神经。而日本动漫,以“细致的设计”及“以超现实的想象空间来满足观众对不可能实现之事的幻想”来刺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安利 《百科知识》2004,(5):19-19
人们常说“世界真小”,但究竟小到什么程度?多少年来世界各国专家都想拿出一个能说服人的答案。如果说无论是一位澳大利亚警察、一位挪威兽医或是一位爱沙尼亚档案员,这些和你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你都能辗转和他们联系上,你相信吗?这可不是凭空杜撰,美国科学家利用当今最时髦的互联网技术做了一项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一点: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六次信息“接力”传递,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另一端的陌生人联系上。  相似文献   

3.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政治?1,政治是一个社会问题。什么是政治呢?它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人天生就是一个政治动物”。既指出了人的政治属性,同时也道出了政治的社会属性,因为人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存在的,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说政治是社会问题,因此它应从“众”从“公”,离开了“公众”政治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其次,研究社会问题,不能不研究社会的细胞——家庭。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从家庭找到答案,社会不过是一个更大的家庭。当然,恩格斯认为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  相似文献   

4.
据报道,2001年夏天,在鲁西北农村时兴一种能吊在蚊帐中的微型电扇,生产这种产品的厂家可谓精明。农村老百姓生活水平有限,能安装空调的凤毛麟角。农村居住面积宽敞,多数是在正屋安装吊扇。夏天休息,在蚊帐中很难享受到清凉。厂家正是看准了这一空档,创造了市场,创造了顾客。这使我想起了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一则信息:在美国,每个家庭都有电冰箱。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美国冰箱厂商们束手无策。可是,日本的帕纳索尼公司却将一种“微型冰箱”投放到美国市场,令精明的美国人茅塞顿开。这种“微型冰箱”有的被作为“办公室冰…  相似文献   

5.
潘巴顿是美国乔治亚州安特兰坦的一家药房老板,自制了一种有益于提神的药水,销量很好.有一天,一个人来买这种药水.他在匆忙之中将另一种褐色溶液调了进去,无形之中对配方稍微作了修改.不料,对方喝了之后觉得味道好极了,逢人便夸,作义务广告宣传.面对着名气大增的这种药水,潘巴顿作出了新的决策,将其冲淡变成饮料. 给自己的发明取一个什么名呢?潘巴顿前去求教知识渊博、才气过人的鲁宾逊.鲁滨逊思索片刻,眉头一皱,举起笔流利地写出几个字体优美的英文字母“Coca Cola”(可口可乐).从此,“可口可乐”的牌子便贴在了装有这种饮料的瓶子和罐子上,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鲁滨逊帮助做的便是创造“名牌价值”,这是一种将复杂的想法转换成文字的工作.说得俗一点就是给产品取个名,可口可乐这个名称给顾客以明确的鉴赏力和理解力,有助于他们从两种差不多相似的饮料中挑选出来,使得这种由调味品和水组成的“嘶嘶”发声的混合物成为世界各地都能接受的饮料.  相似文献   

6.
日本曾有一家企业从我国进口的中药材严重滞销,该公司在考察市场时发现,保健性饮料在市场很畅销,于是老板突发奇想,把中药材和饮料“加”在一起生产出中成药饮品,一上市便大受欢迎,积压的中药材也相应地成了市场上热销的保健饮品。无独有偶。日本一家商社别出心裁地推出一种“生日书”的新产品,全套共有365册,内容是当天生日者的运势、诞生花、朋友关系,当天出生的著名人物、当天的过去史迹等。以之赠人,收受者会因对方记得自己的生日而大为感动。产品投放市场,十分畅销。“生日书”何以有此效应呢?用这家商社总裁的话说:“给产品里加点儿‘情感’!”  相似文献   

7.
古今中外,在科技、学术、文学等诸多领域,有这样一种“怪”现象:长期在一个行业苦苦钻研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一些“外行”却能在自己原先陌生的领域取得斐然成绩。例如,日本著名科学家系川英夫从搞飞机设计改行从医,研制出“脑波诊断器”等,后来从医学部门进入宇航部门,又研制了“卡帕”、“拉姆达”火箭;奥地利的天主教神父孟德尔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美国画家莫尔斯发明了电报,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发现了一种生理现象———色盲,美国两位自行车修理工莱特兄弟是飞机发明者;鲁迅、郭沫若、陈垣等原来都是学医的,后来成为文学、…  相似文献   

8.
黄蜂巨巢频现美国 2006年7月12日,纽约市民迈克正在有线新闻网上闲逛,突然,一张清晰的图片出现在眼前。“上帝,那个大家伙是什么?黄蜂巢?”迈克难以置信地睁大了双眼。是的,那是一个在美国布洛克县发现的黄蜂巢。那可真是非同寻常的黄蜂巢啊!它长约2米,宽1米的庞大身躯大得可以塞满一辆小膏车。  相似文献   

9.
潘巴顿是美国乔治亚州安特兰坦的一家药房老板,自制了一种有益于提神的药水,销量很好。有一天,一个人来买这种药水。他在匆忙之中将另一种褐色溶液调了进去,无形之中对配方稍微作了修改。不料,对方喝了之后觉得味道好极了,逢人便夸,作义务广告宣传。面对着名气大增的这种药水,潘巴顿作出了新的决策,将其冲淡变成饮料。 给自己的发明取一个什么名呢?潘巴顿前去求教知识渊博、才气过人的鲁宾逊。鲁滨逊思索片刻,眉头一皱,举起笔流利地写出几个字体优美的英文字母“Coca Cola”(可口可乐)。从此,“可口可乐”的牌子便贴在了装…  相似文献   

10.
一、“求方便”入手法在发明活动中,把繁杂的问题简单化,把麻烦的事情方便化,它往往能打开学生的思路,产生新的创意灵感,取得创新的成功。日本有个经营饮食小店主叫安藤的人,每天看到许多人在饭店前排长队,等吃热面条,但面条要一碗一碗地做,顾客只有焦急地等待,浪费时间,很不方便!他便想到能否作出一种开水一冲就可以吃的面条,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发明了“方便面”,后来人们又推广到方便青菜、方便干菜、方便饮料等。又如传统的玻璃罐头,打开盖子要用剪刀、螺丝起子,很不方便,后来一个小女孩从这个不方便产生创意,发明了侧…  相似文献   

11.
“雪碧”、“果珍”等名闻遐迩的饮料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柠檬酸,但如果提起L—苹果酸,大家也许会感到很陌生,说不定还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其实,这种产品在西欧、美国、日本等国很畅销,广泛应用于饮料、食品行业中,每年需求量很大,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这些国家,L—苹果酸完全代替了柠檬酸,而在我国,还没有一种蚀料和食品中加有L—苹果酸,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宣传不力,对其了解甚少,所以也就谈不上使用它了。  相似文献   

12.
日本人的“借鉴”功夫田伟日本人是一个最会借鉴外国的“发现”为自己所用的民族,而且是无孔不入、无缝不钻,“鸡毛蒜皮”统统拿来,所谓“洋为日用”,为自己大赚其钱。其眼光之独到,利用之巧妙,不得不使人惊叹。转用美国人发现的原理─“普尔菲斯效应”美国人普尔菲...  相似文献   

13.
“公主下嫁”结良缘阿云一种有记忆功能的合金问世了。美国科学家兴致勃勃地将其用于阿波罗号登月火箭上,而日本人则用它做成了妇女用的新型胸罩、电冰箱的温度控制器等新产品。结果,世界上80%的记忆合金市场成了日本人的天下。一种名叫碳纤维的新材料被美国人装在导...  相似文献   

14.
蜘蛛机器人     
日本三菱电器公司实验室制造出一种外形及行走方式都与蜘蛛极为相似的机器人,它由四排直径4厘米的金属球连接而成。每个球内藏有一个电动机,这些电动机则通过导线由一台电脑控制(下一步设计电脑将由“蜘蛛”自己携带),整机大小为85×35厘米,重量6.3公斤。不仅能在平滑的地板上而且能在楼梯上敏捷地行走,其姿势就像一只大型红蜘蛛,蜘蛛机器人还能倾斜地行走,它将在检查原子能发电站那些人所无法到达的角落一展身手。  相似文献   

15.
赵新利 《知识窗》2007,(4):12-13
每年1月1日,是日本最盛大的节日。作为留学生,2007年元旦我度过了在日本的第一个新年。一进入12月份,东京的大街小巷就开始热闹起来了。最初是圣诞的气息,街口到处都是巨大的圣诞树和彩灯。圣诞一过,商店门口的圣诞树就马上换成了门松。“门松”是日本人过年时,为迎接岁神而摆在门两旁的松树或松枝。  相似文献   

16.
王川 《发明与革新》1992,(8):35-36,39
日本人所说的“食脑者”,是指通过一、两个主意或创新,而轻易地一握万金者。这样的人在日本人数众多,几乎成了一个阶层。让我把他们的“食脑经”披露一、二、以飧读者吧!  相似文献   

17.
洪昭光 《今日科苑》2003,(11):22-22
喝一袋牛奶的好处,最典型的是日本。1937年侵略中国时是“小日本”,而现在日本变了,同龄中小学生,日本孩子的身高超过北京孩子,更不要说比广东人高,比福建人高得多。为什么呢?很简单。二次大战后,日本政府每天中午给中小学生每人免费供应一袋牛奶,就这么简单。就这么一袋牛奶,日本人一  相似文献   

18.
鸡蛋的秘密     
王虎 《科学与文化》2005,(11):29-29
1493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回到西班牙,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在一次欢迎宴会上,有人瞧不起哥伦布,说:“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开船的是我,我也可以发现新大陆。”这时,哥伦布拿出一个鸡蛋问大家:“你们谁能把鸡蛋竖起来?”那个嫉贤妒能的家伙竖了半天也没成功,只好把鸡蛋递还哥伦布。哥伦布拿着鸡蛋在桌角上轻轻地磕了个洞,鸡蛋果然竖了起来。那个人哑口无言。  相似文献   

19.
规则     
小柳是个9岁的小男孩,是个“旅美学生”,能自称是“海归”、小柳学习成绩优秀,在美国的小学当过“斑长”,上学第一天,老师就提议“提拔”他为班长,全班同学一致通过。这本是小事一桩,但小柳百思不得其解,回京与父亲说他的“不解”,在美国的小学,他的那个班长可不是老师任命的,而是全体同学选举的,即使后来她当上了班长,  相似文献   

20.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自然界植物种植、生长的一种基本规律。但也常用来比喻一个人做一件事缘于什么因,就有什么果。但在科学史上,有些科学家却是“种瓜得豆”,想做的研究没有获得太大的进展.但却因意外的发现在另一个方向有了重大的发现。维生素K的发现和研究就有这样“种瓜得豆”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