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陈智为教授,人大档案学院的学生几乎无人不识。联欢晚会上陈老师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喉,曾经深深感染在座的每一位师生;篮球场上他矫健的身影,爽朗的笑声,将激情奔放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年轻人的心中。为此,我们带着愉悦的心情拜访了陈老师。陈老师多年担任班主任,谈起了同学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陈老师眉宇之间流露出诸多的怀念,娓娓道出那段美好的时光。课上,与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解疑释惑。课下,一起交流思想,打成一片。同学们和陈老师在一起,可以海阔天空,无话不谈;学业上的困惑、交友中的烦恼…  相似文献   

2.
"长沙小姐"冠军获得者刘征是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年级学生.品貌俱佳的她曾经获得过60多个奖.三年前的5月,她在6年评选一次的'99湖南"安安杯"长沙小姐比赛中,一举夺取了"长沙小姐"冠军、"最佳才智奖"和"最佳服饰演绎奖",而成为众多年轻人敬佩、羡慕的姑娘.  相似文献   

3.
71年前的1938年的一天,在延安杨家岭,一位30岁左右的年轻人躬身聆听了毛泽东的教诲,毛泽东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句话对这位年轻人产生了一世的影响,并促其于耄耋之年发起并主持编撰了被学术界称为世纪之交"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以下称<丛书>).  相似文献   

4.
一些年轻人,当他们走出校园时,总是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自己一开始就应该得到重用,得到丰厚的报酬。他们在工资上喜欢互相攀比,似乎工资成了衡量他们一切的标准。但事实上,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缺乏工作经验,是无法委以重任的,薪水自然不会很高,于是他们有很多怨言。 也许亲眼目睹父辈们和他人被老板解雇的事实,现在的年轻人往往将社会看得比上一代人更冷酷、更严峻,因而也更加现实。在他们看来,我为公司干活,公司付我一份报酬,等价交换,仅此而已。他们看不到工资以外的东西,曾经在校园中编织的美丽梦想也逐渐破灭了。没有了信心,没有了热情,工作时总是采取一种应  相似文献   

5.
郁柳 《新闻世界》2010,(10):145-145
欣赏优美动听的庐剧唱腔,是一种纯朴自然的音乐享受,欣赏一段庐剧唱腔,其实也是一次学习,一次探讨,一次共勉的过程。欣赏庐剧唱腔,首先要了解庐剧,关心庐剧,喜欢庐剧,热爱庐剧。庐剧的唱腔主要分为主调和花腔两部分。  相似文献   

6.
"是大哥给了我又一次生命,也是大哥扶我走上了创业路",虽然已是宁波知名企业王龙集团的总裁,但王国军至今仍不忘当年受到的帮助.24年前,身患绝症的19岁宁波青年王国军不远千里去山西求医,在他最无助、最困难的时候,一位在东北工作的宁波大哥李信国伸出援助之手,在病床前无怨无悔地悉心照顾了他120多天,终于让他重新站了起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24年后这位曾身患绝症的宁波青年已经成为宁波王龙集团总裁,为了报答恩人,今年2月他决定每年出资20万元,在李信国曾经工作过的黑龙江七台河金煤集团桃山煤矿设立"李信国教育基金",以资助贫困学子.  相似文献   

7.
我喜欢广告,尤其是喜欢欣赏广告中语意深刻的解说词,以情感人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响。它们有的妙趣横生、含意隽永,有的朴实自然、情景交融。下面我就解说词、画面、音响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欣赏体会。一、解说词的欣赏广告解说词首先应该形象、生动、精练,能引起受众联想、回味。  相似文献   

8.
曹筠武 《青年记者》2008,(13):39-40
现在网上传<系统>的作者是"80后,资深网游玩家",其实我不玩网游,我玩的都是单机版,实况足球、NBAlive、FM.体育类游戏居多.在采写<系统>之前,我对同游的了解仅来自于我表弟,他玩过传奇,那时候我上大学他上中学.署假一回家,他就找我借钱,为此我对网游产生了一种朴素的抵制情绪,自己从来没玩过.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老报道员,曾经有过3次难忘的送稿经历。虽然事情已经过去近20年,但每每想起,仍历历在目。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写作。1990年入伍后,我立志要在新闻报道方面有所收获。可是我写了近百篇稿子,无一见报。有人“点拨”我说,要想上稿,需要报社有关系,报社没熟人稿子写得再好也发表不了。我半信半疑,就准备了10多篇稿子,到军区前进报社试探。  相似文献   

10.
《声屏世界》2012,(10):31
"喜欢酸的甜/这就是真的我/每一天对于我都非常新鲜/我挑剔的味觉/有最独特的区别……"2005年,这曲酸甜之歌响遍大街小巷,到今天依然脍炙人口,唱出了无数年轻人热爱音乐、渴望梦想的心声。而蒙牛酸酸乳的品牌个性正是在这首歌中得到了释放,用独一无二的青春宣言唱响了《超级女声》这一音乐舞台,让无数怀揣音乐  相似文献   

11.
新闻工作是迷人的.当记者,有苦有乐,有惊有喜,有这样那样无数个的"第一次".而每一个人的"第一次"都会不尽相同,都会是一首歌,是一笔难得的经历和财富.和许许多多的新闻工作者一样,我从事新闻工作十七八年,也有许多的"第一次",尽管作为地市报人,这些"第一次"太平凡,但终究还是一个普通记者的跋涉踪迹和成长过程.这里,特记录几则,也许对年轻的同行有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2.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终于开播了。3月5日,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和代表聊起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勾起了他很多回忆,并透露"下乡时跟路遥住过一个窑洞"。《平凡的世界》,是已故作家路遥的经典之作,它既写出了一代青年的"中国梦",也是影响了几代青年的"励志书",既"叫好"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又"叫座"畅销了几十年。潘石屹更是亲自为该剧代言,说这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而我关注的则是当下年轻人的反应。我曾遇到该剧一位年轻演员,他说自己并不很喜欢原著,我也很怀疑今天的年轻人能否接受这部小说。毕竟小说的笔法相当朴实,而主人公之间的故事也过于清淡了。现在流行的是《五十度灰》这种重口味。更容易形成代沟的,是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原著写的是"文革解冻,人性复苏",是特定时代的治愈系与励志文,而今天这个时代,是"物质过剩、屌丝认命",这样的题材还能否激发读者的共鸣?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庆祥也有着与我类似的视角。他在教学中观察着90后学生对此书的反馈,而年轻人对该书的理解(比如爱情)也确实很有意思。  相似文献   

13.
甘险峰 《编辑之友》2011,(5):126-128
"大跃进"时期,中国新闻漫画的发展同各项事业一样,呈现出一种表面繁荣的态势。一方面是新闻漫画作者和产量的剧增,另一方面是整体质量的下降,表现在内容单一、表现手法雷同、艺术含量低等方面。但其中也有部分作品,尽管是"戴着镣铐跳舞",但从某些角度看,"舞姿"还相当优美。中国艺术家的智慧如同暗夜寒星,在无奈中闪耀着动人的光辉。漫画界的"大跃进"和"大跃进"新闻漫画"大跃进"开始后,各种宣传手段  相似文献   

14.
刘锡诚 《出版参考》2006,(20):38-39
学生时代就喜欢何其芳的<夜歌和白天的歌>.选入中学课本的<生活是多么广阔>,曾经让我们这一代青年学生着迷.我第一次见到何其芳是在北大上学的时候.1956年向科学进军,中文系邀请何其芳和吴组缃两位先生同时开<红楼梦>研究的选修讲座课程.这件事对我们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  相似文献   

15.
北京,作为五朝故都,在历史上不仅留下大量的文化遗产,还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古树,其中300年以上的古树,就有3804棵,人们称这些古树为"活的文物",这些古树,不仅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物,而且还流传着许多耐人寻思的优美动听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书评难得     
陈四益 《图书馆》1998,(3):76-77
题目写下了"书评难得"四个字,其实书评似乎并不难得.几千张报纸天天在出,大多都有副刊,而副刊又大多都有书评,这还不算专门评书的报纸与刊物,若是"难得",还能办得下去吗?然而,好的书评,以我十几年编副刊的经验,确实难得.我曾经策划过三次较大规模组织书评的活动,一次算半成功,两次是完全地失败了.  相似文献   

17.
冯元春 《青年记者》2007,(19):28-29
"曾经有人说我玩石会耽误工作,但我要说的是,我喜爱藏石、赏石,但绝不会影响工作,而且,奇石让我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正不知不觉间,已经45年过去了,现在再来回忆当年的插队生活,终于有了波澜不惊的感觉。从理智上说,我知道那是在"十年动乱"期间国家的无奈之举,大批年轻人就此丧失了在校学习科学知识的机会,酿成了时代的悲剧;但从个人经历上说,我难以忘却那段令人魂牵梦萦的青春岁月。记得列宁曾经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插队生活对于知青,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历史喜剧"呢?当我们笑着和自己的历史告别的时候,有些事件、有些人物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随意解构的。  相似文献   

19.
在 1994年 9月我担任史密森学会秘书之前 ,我曾经很高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柏克利分校的一个研究机构中工作了 35年 ,并且当了该校 10年的名誉校长。一个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 :是否未能真正触及学生们的世界 ,而失去了形成一套适合于他们的教育方法的机会。回答是肯定的 ,我错过了和在校生、毕业生的交往。对于我同时代的人来说 ,教育年轻人是接触未来的一种方法。但我想补充的是 ,我没有离开教育界 ,我只不过是从一种教育研究院转到另外一种教育机构去。当年 ,詹姆士·史密森为史密森学会确定了致力于“增进和传播知识”的使命 ,所以 15 0…  相似文献   

20.
珍惜生命!     
记得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临终关怀医院里,住着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和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年轻人的双目因车祸而看不见任何东西了,他的脾气非常暴躁。医生说他的眼睛如果再不治疗,病毒就会延伸至整个身体,而眼睛的治疗除了医生高超的技术外,还需要患者本人有强烈的求生意志。而他认为自己再也治不好了,就自暴自弃不配合医生的治疗。一天,那位老人突然对小伙子说:“如果你在我这个靠窗的位置上,就算你看不到这红花绿草,也可以听到楼下幼儿园的小宝贝们的欢快笑声,瞧,他们在玩捉迷藏。……”年轻人却不理不睬。但老人从此日复一日,每天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