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探析与矫正□西北师大附中贾金元一、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1家庭的影响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权威性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少生优生,必然使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2.
由学生“坚守道德底线”谈个人品德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重视学生品德修养的意义品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的不良品德是指中学生经常违反行为规范的行为。造成中学生不良品德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主、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的原因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旧思想意识的影响,不良的家庭影响,以及家庭、学校教育工作上的失误等。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心理失衡现象的剖析与调整吴运友江苏射阳县万隆初中心理失衡是指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心理失衡介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两者之间若得不到及时调整,将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智能的发展以及身心健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注意发现...  相似文献   

5.
谚语视野里的性别歧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从地位、婚嫁、言行、才智、品德、特征及其它等七个方面来分析汉英谚语中共同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并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从地位、婚嫁、言行、才智、品德、特征及其它等七个方面来分析汉英谚语中共同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并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学校德育评价工作科学化的途径,本文试就中学生品德考查量化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提出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初步设想,望有知者予以指点和斧正。一对中学生品德考查是可以量化的对中学生品德考查能否量化?笔者认为,虽然中学生的思想正处在复杂多变、难以揣摩驾驭的“疾风怒涛期”,但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中学生思想品德考查是可以量化的。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看,对中学生品德考查是可以量化的。根据品德的心理结构分析,学生的道德品质是稳固的行为动机和相应的稳固的行为方式的统一体。学生  相似文献   

8.
李恒 《红领巾》2005,(1):71-74
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从地位、婚嫁、言行、才智、品德、特征及其它等七个方面来分析汉英谚语中共同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并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教学信度是指教学活动为学生所认可和信赖的程度。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教学信度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个培养和发展知、情、信、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其中,信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所在,惟有让学生信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才会使学生自觉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品德修养并落实在日常言行之中。因此,提升教学信度不仅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的关键。一、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信度缺损的归因(一)中学生自身发展因素的制约。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  相似文献   

10.
一、重视学生品德修养的意义品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学生的品德是其成就事业的杠杆。良好的个人品德本应成为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恪守道德规范乃是每个人应当具有的自下而上的理念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道德观念与道德实践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在德育课堂和各种公开场合,我们推行高标准的一极,要求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培养明礼诚信、团结…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有些不良行为是心理问题不是品德问题,更多的问题是心理因素和品德因素混在一起。教师要把握准心理健康标准,明确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正确区分成长过程的正常行为与心理问题、品德问题行为的差别。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不宜轻易使用“批评方法,”应着力于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探究,并加以疏导。  相似文献   

12.
社会规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实现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的现象却很普遍,这不禁让家庭、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感到忧虑。本文将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视角对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进行分析,为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行为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罗洪兰 《当代电大》2002,(10):36-41
第七章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1 考核目标和要求1)了解 :中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特点与规律。2 )理解 :品德、道德的概念 ,品德的心理结构 ,中学生道德评价的发展趋势 ,中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和培养 ,中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 ,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3)掌握 :矫正过错行为的心理学策略。2 重点内容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2 )道德是一定社会要求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3)品德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4种成分。4 )中学生道德评价的发展趋势 …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的品德状况与其性格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品德状况并不完全决定于学生的性格。学生的品德状况与性格特征是两个极易区分的概念,但在品德评估中又是极易混淆的两个不同像限。我们有时对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有些不良行为是心理问题不是品德问题,更多的问题是心理因素和品德因素混在一起。教师要把握准心理健康标准,明确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正确区分成长过程的正常行为与心理问题、品德问题行为的差别。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不宜轻易使用“批评方法,”应着力于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探究,并加以疏导。  相似文献   

16.
铁英 《中国教师》2009,(8):18-19
失范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言行,主要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负面作用的言行。教师行为失范可以理解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其教育对象所发生的各种违背教育要求和教育规律,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那些不良的言行。  相似文献   

17.
影响力是指一个人在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言行的能力。班主任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班主任影响力发挥作用的过程,通过对学生施加知识、品德、心理、习惯、思维、意志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提升素质、规范言行、健康发展。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核心和灵魂,班主任的影响力对形成良好的班集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二十多年积累的班主任经验,笔者认为缺乏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班主任的感情因素是班主任人格魅力中的一个重要因  相似文献   

18.
在中学化学中,两性是指两种相反的性质。对于两性化合物,即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其两性指的是酸性和碱性。而对于两性金属的概念还存在争议,建议在中学教学中尽量不去涉及。  相似文献   

19.
任定保 《教书育人》2000,(21):43-44
所谓羞耻心,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言行、品质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带有不光彩、不体面体验的情绪,是对自己违反道德行为的内疚、惭愧和悔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羞耻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经验告诉我们:大凡品德较差且屡教不改的人,都是缺乏羞耻心的人,即他们做了错事坏事,丝毫不感到难为情,对别人的批评、指责,总是不以为然。而品德优良、行为习惯良好的人,只要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与自己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不相一致时,便会感到羞愧,进而修正自己的言行。所以,社会需要有适度羞耻心的人。当然,过度羞耻也…  相似文献   

20.
所谓中学生的“追星热”,是指少数青少年对港台的电影明星、歌星的个人崇拜达到了如痴如醉、五体投地的狂热程度,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中学生追星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