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避讳琐谈     
我们在阅读古籍时,往往会遇到文字上由于避讳带来的不少麻烦。避讳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尊严而搞的一套愚弄人民的把戏。即凡与帝王、圣贤、父祖等名字同字或同音的字都要回避,不得照字直书,要改用其它的字代替。否则,就是犯讳。轻则遭到非议,重则要去官或丧命。如北齐高祖欢的父亲名树生,一次朝臣辛子炎议论政事时,无意中把“署”字念成了“树”音,几乎被打死。又如清代江西的王锡侯献书时,因触犯了康熙、雍正等人的名讳,不但他自己掉了脑袋,而且还株连了一大批人,造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触讳惨案,使人不寒而栗!这种避讳的把戏,据现有文献记载,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几乎与整个封建社会共存亡。大约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中,无"公民"的踪迹,遍及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意识是臣民意识,而在现代化的今天这种奴性十足的臣民意识还未能从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羁绊中完全解脱出来,致使我国公民意识淡薄.分析封建臣民意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消除臣民意识的根本途径是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培育公民意识是现代政治观念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应把握环境关照、制度保障和重视实践这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细致考释1124年兰斯事件的缘起、路易六世的军事集结及其封建王权等问题,希望通过对历史个案的研究,来观察一个时代的政治特征.本文认为,路易六世伸张王权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发动的战争;而战争促进王权的方式,一方面表现为不断加强的封建依附关系,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日渐加强的国王与其臣民的关系,或曰国家统治关系.从战争的视角来观察路易六世时期的封建王权,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封建主义在西方政治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小农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条件下 ,弥漫于传统中国的必然是个体消融于整体的封建臣民文化。而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发达的公民社会条件下 ,如果再用依附型的臣民文化来作为中国建设的文化模式 ,那终究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即具有中国特色民主型的公民文化。展望二十一世纪 ,有中国特色民主型的公民文化的构建必将成为时代的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5.
靖难之役中,方孝孺因践行圣贤之道而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遂被灭族。通过考察他个人的成长和求学经历,本文将他维护圣贤之道思想的形成,以随父任济宁知府和从师宋濂为标志性事件,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对民主型公民文化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小农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条件下,弥漫于传统中国的必然是个体消融于整体的封建臣民化。而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发达的公民社会条件下,如果再用依附型的臣民化来作为中国建设的化模式,那终究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化模式,即具有中国特色民主型的公民化。展望二十一世纪,有中国特色民主型的公民化的构建必将成为时代的化主题。  相似文献   

7.
沿袭两千年的中国臣民文化,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它是以封建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专制王权为核心的专制统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这种环境下产生的中国沿袭两千年的臣民文化,表现为参与意识几乎为零,政治取向完全是被动的、依附的。  相似文献   

8.
唐代之前的教师形象具有圣贤与"君父"的属性,拥有令人敬仰的德行与学识。韩愈则对教师形象进行了重构,剥离了圣贤与"君父"内涵,突出了专业、职业属性,教师形象从此走向平民化,成为真正的知识传授者与教育教学者。古代教师形象的演变给当代教师形象树立以积极启示,教师应努力提升知识水平与道德水平,既做好专业的知识传授者,又需在德行上成为学生的表率。  相似文献   

9.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议会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率先进行议会制度改革的国家。西方学者称英国议会为“议会之母”,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度的建立,也大多仿效英国。英国议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很久以前就有了议会。一般认为早在13世纪就有了议会,但它不过是封建王国统治臣民的工具。是封建的等级议会。近代意义上的资产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由于孔孟之道与君主统治相结合,产生和发展了专制主义.忠君思想就是专制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制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个突出表现.这种观念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极深的影响.封建专制主义思想,虽然在某种特殊条件下,例如对形成和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或者当外族和外国入侵时,在客观上也起过一些进步作用,但总的来说,它是封建统治者镇压和统治劳动人民的一个理论工具,是束缚臣民的一个精神枷锁.  相似文献   

11.
西学东渐与中国教育目标的近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学东渐与中国教育目标的近代化●郭齐家葛新斌教育目标是对人才培养性质和规格的价值限定。中国教育目标的近代化,是指从培养具备封建纲常的“圣贤君子”向培养资产阶级健全人格“共和国民”的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从“圣贤君子”到资产阶级“共和...  相似文献   

12.
在皇帝专制的传统中国,皇帝是全社会的宗法大家长,忠孝观念是全社会所共同遵守的道德义务和法律规范,在这种宗法观念的支配下建立起来的国家,便具有了放大家族的特性.皇帝拥有父家长的绝对权威,臣民绝对服从父家长皇帝的意志.这种宗族特性在传统的世袭制的维护下,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本文对传统中国的国家特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管子》是战国时出现的一部学术巨著。书中多数篇幅论及战国时期蓬勃发展的商品货币经济,中心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和臣民之间的经济关系。它提出的国家掌握商品流通,进而控制人民生活的经济主张,体现了正在成长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企图实行经济专制的要求,在古代经济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建树。  相似文献   

14.
《上清传》是政治小说,但并非党争政治小说,其用意不在攻击陆贽,而在批判皇帝。德宗是真正的核心人物。小说向人们揭示,封建官场各色人物的升降、荣辱和生死皆为皇帝所掌握,只要皇帝不信任、不满意、不高兴,厄运就会随时降临。小说在批判皇帝的深度和力度上超过《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等著名传奇小说,在小说史上理应给予应有的地位。其思想价值是批判锋芒直指封建皇帝的道德和人格,敢于直白表达对皇帝的不敬和否定,充分体现了唐传奇作家的政治勇气;反映了封建帝王信重臣子有始无终,封建官员难有善终的现实,揭示了当时当官从政的巨大风险;反映出皇帝是官场斗争的总根源,揭示了祸自君出,乱自上作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5.
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从天子到庶人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金字塔”。等级服从是封建道德评价的最高标准,忠君、孝亲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准则。董仲舒把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等级观念,发展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体系。以正统儒家自居的王船山,当然不敢公开同儒家的伦理纲常唱反调,但是他在“活埋”的生命中负担起拯救中华文化的重任,对正统论理进行了  相似文献   

16.
外国人名的全称一般都包括三个部分。欧美英语系统国家的人名,按序由名、父名、姓三个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用间隔号“·”分隔开来。如《威尼斯商人》的作者莎士比亚的全称是威廉·约翰·莎士比亚,其中“威廉”是名,“约翰”是父名,“莎士比亚”是姓。 俄语系的人名的全称,也包括三个部分,按序由名、父称、姓组成。其中“父称”与英语系里的“父名”略有不同,“父名”是父亲的名字,“父称”是“某某的孩子”的意思。如契诃夫的全称是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中间那个“巴甫洛维奇”就是父称。“父称’又分两个部分,前面的“巴甫洛”是父名,后面的“维奇”是“之子”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武则天统治时期是唐王朝统治的一个特殊时期,为了夺取李唐王朝的最高统治权,武则天在借用、运用封建国家法律以严厉打击政敌的法律思想指导下,采用阴谋诡计和滥刑政策,重用酷吏,大开告密之风,杀戮李唐宗室子孙和无辜臣民,形成长时期的恐怖统治。武则天的法律思想有阶段之分,其性质是与封建正统法制相违,是对唐代已经定型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破坏,对武周时期及其后数世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臣民·新民·公民--浅论现代公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永恒话题.本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教育培养的中国人基本上是以"臣民"的面目出现,无论是儒家传统中的"成人"、"贤人",还是近现代的"新人"、"立人"基本上是招牌虽异,货色照旧.尤为甚者,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式的"市民"应运而生,这些"市民"既承继着封建臣民的弱点,又沾染了拜金、利己、享乐、纵欲等资本主义市民的习气.因此,本文认为在民主化、法治化的进程中,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是整个社会的当务之急.而公民教育是培育合格公民最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西欧中世纪教权与俗权的斗争及消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权与教权是为西欧封建制度和封建领主阶级服务的两种权力。西欧封建时期,基督教一直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政治上以国王为首的封建等级制,同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彼此渗透,以至很难划分界限。可是在组织上,它们始终是两个平行的系统。教权与俗权长期并存,相互利用、斗争,表现了西欧中世纪政治历史的特点。互相支持,互相利用,分散的封建政权建立,基督教会神权统治形成。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奴隶制危机深重,罗马皇帝发现了基督教的“价值”,变“怀柔与镇压”相结合政策为利用的政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为全体臣民必须信奉的唯一的宗教。基督教从地中海沿岸国家,逐渐伸入欧洲腹地。西罗马帘国灭亡后.“国教,却幸运地保留下来,成了欧  相似文献   

20.
王慧 《教育评论》2013,(1):144-146
黄宗羲继承了儒学以民为本的思想,从"天下为公"的立场出发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并试图构建理想社会。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使黄宗羲认识到只有圣贤治世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黄宗羲深入研究传统教化思想,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化思想。本文拟从教化的目标、教化的途径、教化的方法等方面,对黄宗羲的教化思想进行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