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修改能力是写作的基本能力之一,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但是,目前的初中语文作文中,大多数学生连草稿都不打,一遍完成,也从不加修改,很多教师没时间给学生批改,学生也不会去再读、再改,导致作文写了相当于白写,没有太大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在训练学生写作文的同时,注重对作文的修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会"改"作文,学会从修改中学习写作技巧,深化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作文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就拿自己的文章来说吧,当自己看到自己前一段时间写的文章,总会觉得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就需要改一改。许多大作家,他们的文章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我们耳边经常闪现关于贾岛的“推敲”的故事,关于杜甫念诗给老婆婆听的故事;现代的叶圣陶在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作者改文章时,都那么的仔细。这些都不言而喻:修改在好的文章的形成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正>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这个"改",包括由老师进行批改、同学互相修改和自己进行修改,但主要是自己进行修改。修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进行修改作文能力的强弱是其独立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世界上一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有反复、再反复多次修改,才能把自己写的文章中的语句、段落、情节修改好,使自己的文章生动感人。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转变观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着重作文指导、轻作文修改的情况.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凡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都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改出来的.这个"改",包括自己改和别人改,主要是自己改.小学语文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呢? 一、引例开道,师生议改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训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写作,而且要督促学生修改文稿,使学生受益终身."引例开道,师生议改"是体现写作、修改一体的一个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作文教学不断深入的今天,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写作文的方法,还要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本领。俗话说:钢不厌千锤炼,文章不厌千回改。从某种意义上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修改习作是作文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引导学生修改习作时,笔者重"炼"习作自改之功,取得事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文章不厌千回改",前人已给我们做出很好的榜样.唐朝诗人贾岛为了"推""敲"二字难以取舍,最终请韩愈相助,留下了"推敲"的典范.曹雪芹在创作巨著《红楼梦》时,"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了修改文章的重要性.但现在大部分学生认为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愿意自己修改者寥寥无几,懂得怎样修改者更是屈指可数.其实,修改能力是写作的基本能力之一,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获得高分的必要手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这种现状,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感叹别人的作文优秀时,可曾想到它是作者反复修改的结果;当我们惊叹名著的永恒时,可曾想到在它的背后是作家的"千锤百炼"?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然而"自我修改"是同学们普遍忽视的。不少同学认为修改作文是家长的事,老师的事,写完作文就"万事大吉",老师要求修改就敷衍了事,殊不知,这样做,抛弃的是认真的学习态度,丢掉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8.
赵连 《黑河教育》2014,(8):42-42
正作文修改是写好文章的一个重要步骤,文章不厌百回改,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据说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唐代诗人贾岛关于"推敲"的故事更是文章修改的典范。事实上,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是经过严密的修改之后产生的。"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作为作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通过培养学生的作文修改习惯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但是,现在的作文教学为了考试的需要,老师们往往忽视了作文的修改,而注重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一篇让评卷老师满意的文章,这就在平时的训练中忽略了作文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是实践的课程",学生的作文修改是语文实践活动之一。这项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又可使学生学习他人长处为我所用,交流写作心得,提高作文的鉴赏能力。俗语说:"文章不厌百回改""精品自改中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应当将作文修改权交还学生,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从而使学生自身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0.
作文修改是写作中非常重要而且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可见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善作不如善改","好文不厌百回改",这些都启示我们修改对写作的重要性.新课标也十分重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教师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提倡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2.
<正>"三分文章七分改"。真正的好作文并非全靠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一个好的写作素材,只有通过具体的语言表达,并伴之于反复的精心修改,最后才能成为一篇好文章。那么,如何修改学生的作文呢?很多人都普遍认为,写文章是学生的事,而改文章是教师的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教师批改中太多地更换了学生的文字,不仅失去了宝贵的童真,也把孩子那最"自然的坦白"和最"清新的语气"都丢掉了。如果按教师的意愿去批改学生作文,势必造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更重要的是严重地扼杀了孩子的个性。要改变这种  相似文献   

13.
过去老师批改作文提倡精批细改,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感兴趣的是老师在作文后打出的优、良、差或分数,而对文中老师指出的点滴问题却视而不见,对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大都置之脑后,造成小学作文教学效果不佳,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不少学生怕写作文,往往把作文写好后就万事大吉,再也不愿意去修改.因此,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就必须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通过讲述大作家——巴金爷爷修改手稿,以及古代著名文学家修改文章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世界上的一切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只有反复地修改,才能改正自己文章中的错别字、病句、标点和其他方面的不足,达到语言的规范,才能把文章中的语句、情节"改美",使文章生动感人.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那么,我们要想培养这些农村小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纵观古今,哪位名人大家不是修改文章的好手呢?如何批改学生的作文,怎样才能让学生改好自己的作文,一直是语文老师长期探索而又觉得较棘手的问题。传统的批改方法,老师伤神费力地"批",学生无可奈何地"改",批与改时常脱节,岂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怎样才能做到既"批"得巧,又让学生"改"得对呢?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句话充分道出了修改对于写好作文的重要性。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具备自我修改的能力。"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评改则是为达到学生将来能够独立自改。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不会修改文章,也就谈不上形成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发展,只有在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自改中来。"可以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作文的评改不是意味着学生作文训练的结束,而应把它当作另一种开始,成功的修改有时能给一篇作文以"新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传统的作文评改,只注重教师活动,忽视了学生活动,教师当主演,学生当观众,整个过程显得苍白、静态、死板、低  相似文献   

18.
<正>有人说"好的文章是改出来了",在众家写作中,有很多修改文章的故事成为了美谈。"推""敲"二字无人不知,"一字之师"也是家喻户晓,可见文章修改很重要。在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也都知道修改的重要性,可苦于没有切实有效的方法,而导致这片田地荒芜,却无能为力。基于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着训练修改这一环节,采取了一些做法,现总结如下:一、事例要充实,议论才有力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只有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这个"改",包括别人改和自己改,但主要是自己改。怎样培养小学生初步修改作文的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讲清意义,明确内容修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强弱是其独立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学生修改作文,不仅能促进"写",而且能让学生在不断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养  相似文献   

20.
<正>一篇未经认真修改的文章,只能算作半成品;不会改,就不算成功;改好了,才算写好了。这个道理,看来并未被中学生普遍接受。一些初中生更因年幼无知,把"改"从"写"中割裂出来,以为改作文完全是老师们的事。自己只需"写",勿需在"改"上费功夫。其实,老师们也应告诉学生:我们通常讲的"写作文",已经把"改"包括其中了。其实"修改"始终贯穿在写作过程中。写出初稿后的增删、调整和润色;动笔前对腹稿的再三斟酌,对提纲的反复设计,以及落笔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