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桂山 《收藏界》2011,(6):84-85
北宋神宗朝铸造的"元丰通宝"年号钱特别多,据说每年铸造量达数百万贯。所以近千年来至今,古钱市场上元丰小平钱和折二钱几乎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在古钱市场刚开放时,有一次见到有称重量卖北宋古钱的,因此买了数斤回来,回家大概看了一下,发现里面竟有三分之一是"元丰通宝"大小钱。  相似文献   

2.
关汉亨 《收藏》2001,(9):28-29
中华钱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代铸币的种类及其版别极为繁杂,仅各朝铸币中之珍稀名品,粗略估计亦有数百上千种之多。这些珍泉历经沧桑而流传不绝。其中不少在湮没多年后,于20世纪20至40年代再被发现,例如晋半小直刀、国宝金匮直万、大齐通宝、大泉五千、永乐通宝背三钱、九叠篆皇宋通宝、篆书建国通宝及淳化御赐精银等等。这些稀世珍钱,试问世间能有几回见?  相似文献   

3.
延晶平  杨新秦 《收藏》2008,(8):145-145
2008年4月初,凤翔县一农民在挖地时刨出了16枚古钱币。其内涵有唐开元通宝2枚,北宋祥符元宝2枚,成平元宝1枚,元丰通G2CK,其中折二钱1枚,元符通宝1枚,圣宋元宝1枚,政和通宝1枚,大观通宝1枚,宣和通宝折二钱1枚,金正隆元宝3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1枚极为少见的唐合背乾元重宝(见图)钱。这批钱币上限为唐开元通宝钱,下限为金正隆元宝钱。现就这枚合背乾元重宝钱进行介绍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收藏界》2006年第3期第70页曾刊发了笔者所撰《金代古钱币之大珍——"皇统元宝"小平白铜钱赏析》一文,曾引起泉界的关注。无独有偶,今天笔者再向泉界朋友披露一枚堪称奇品的金代皇统朝的铸币,名日"皇统通宝"。从目前看,"皇统通宝"是近百年来泉界闻所未闻的金代皇统朝铸币的又一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誓戎 《收藏界》2010,(7):81-82
我的藏品中古币占的比例最大,古币虽小但它们在文物中的地位不可小觑,一枚小小的古币可以折射出那个朝代的经济状况、冶炼技术、书法水准及人们的审美情趣等。我收藏的古币大约有千枚,主要是清朝币和宋朝币,其他朝代的币也有但数量小。这上千枚古币绝大部分是普品,珍品也有却只有那么两枚,是北宋的小平“崇宁通宝”和元代的小平银币“大朝通宝”,特别是小平银币“大朝通宝”值得向大家重点推荐。  相似文献   

6.
北宋徽宗宣和年号的钱币,分通宝和元宝两大类,其中通宝钱铸量大,版别多,至今仍不少见。"宣和通宝"小平钱,折二钱,常见版别现时市价才1-10元左右一枚。但是,"宣和元宝"钱虽然版别也不算少,至今所见不下20余种,但各种版别的存世量都不多,而  相似文献   

7.
马维衡 《收藏》2012,(5):74-83
南明弘光朝在桂 铸行的弘光通宝 1644年3月,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王朝统治就此结束。5月,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凤阳总督马土英等拥立福王朱由崧即位于南京,次年改元弘光,首建南明政权。同年10月,弘光朝开铸弘光通宝,广西行省省会桂林也铸行了大量的弘光钱。  相似文献   

8.
陈瑞海 《收藏界》2010,(5):84-84
"朝鲜通宝"存世多为小平钱,而大钱则尤为罕见。"朝鲜通宝"钱是公元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高丽王朝李成桂将军发动军事改变,废除原高丽国王及其国号,改国号为朝鲜,其后,朝鲜国世宗李祹于公元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始铸"朝鲜通宝"平钱,至仁宗李宇于1633年(明崇祯六年)仍继续铸行"朝鲜通宝"钱,到正宗十七年(清乾隆五十八年)即公元1793年,始试铸当十大铜钱。  相似文献   

9.
黄文睿 《收藏》2012,(6):80-81
1989年初夏,安徽五河县小溪镇出土了一批窖藏南宋铁钱,这批铁钱中除混有个别北宋崇宁、大观、政和钱外,全为南宋铸币。其上限为孝宗朝的“乾道元宝”,下限为宁宗朝的“开禧通宝”,内中有乾道、淳熙、绍熙、庆元、嘉泰、开禧6种年号(见图)。当值以折二为多,折三和小平钱较少。所涉钱监基本为两淮地区的同(同安)、春(蕲春)、汉(汉...  相似文献   

10.
黎凤歧 《收藏界》2010,(11):80-81
日本是最早仿照中国钱币形制铸行方孔圆钱的国家,公元708年,即唐景龙二年,日本奈良朝元明天皇首次仿效中国钱型铸造了"和同开珍"小平钱,此后,各朝天皇又累计铸钱11种,即"万年通宝"、"神功开宝"、"隆平永宝"、"富寿神宝"、"承和昌宝"、"长年大宝"、"饶益神宝"、"贞观元宝"、"宽平大宝"、"延喜通宝"、"乾元大宝"等,连同"和同开珍",日本钱币学家合称为"皇朝十二文钱",是日本铸钱的第一阶段,这些钱都是小平钱,存世少而珍贵。此后,日本还铸过"大中"及"洪武"背"治"贸易钱以及"庆长通宝"、"元和通宝"小平钱,亦未见大钱。后水尾天皇宽永二年(公元1625年),即明天启五年,日本始铸"宽永通宝"年号钱,从1625年至1867年,宽永钱前后铸行长达200余年,数量庞大,品类繁多,有大有小,  相似文献   

11.
寇英武 《收藏》2011,(2):88-89
笔者藏有两枚洪武通宝钱,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但却不是明朝的铸币,而是舶来品,一枚为日本铸,一枚为安南(今越南)所铸。据日本《东亚钱志》载:日本自室町中叶开始仿铸中国洪武通宝钱,钱背皆铸有记地文字,日本大隅藩主岛津氏在其领地内铸造"加""治""木"三种制钱,专门用于采购中国商品使用,俗称"加治木钱"。此后又陆续仿制20多种中国年号钱,正式开始了日本第二次自铸铜钱阶段。  相似文献   

12.
宋徽宗赵佶(1101-1125年)铸造了建国、圣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钱,其中"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宣和通宝"背穿上"陕"字为宋徽宗赵佶亲书瘦金体钱文,铁画银钩、纤细俊美,潇洒飘逸、挺拔遒劲,气韵贯通,精妙绝伦,与新莽钱堪称中国  相似文献   

13.
钱币两则     
"崇宁通宝""旋背"当十大钱在笔者所收藏的众多的"崇宁通宝"古钱中,有一枚形制非常特殊的"旋背"当十大钱(见图)。"旋背",就是在极个别古钱的背面,其方穿的周围,有一突起的圆圈,形似方穿旋转  相似文献   

14.
清代满族人执掌政权,但汉族人口众多,为了更好地体现“满汉一家”,故将最早行用的满文“天命通宝”、“天聪通宝”废止,改用面汉文纪年,背汉文纪值,满文记铸地的满汉文二体钱,体现了当朝统治者的统治理念并一直延续至清末皇帝宣统。咸丰年间的铸币是继王莽行宝货制之后的又一币制非常混乱的时期。此时鸦  相似文献   

15.
古币三品     
天雨 《收藏界》2011,(1):72-73
独具神韵的"应历通宝" "应历通宝"系辽穆宗耶律应历年间(951-968年)所铸。钱文粗糙,制式为小平,现存世仅有数枚。"应历通宝"四字楷、隶相杂,文字朴茂,单点"通",其中"历"字省略厂部的左笔,借用内穿右廓,与"天禄通宝"的书法特征如出一辙,明显见辽钱风韵。此钱多出自辽东地区,今所见五枚"应历通宝"钱拓本,面文大小各异,说明并非出自同一版式。此种辽钱十分罕见,诚如戴志强先生所言:"‘应历通宝’、‘宝宁通宝’也都是大珍之品,存世者寥若晨星,无需赘言。"  相似文献   

16.
何开俊 《收藏界》2012,(3):68-68
图1机制“光绪通宝”方孔钱为常见普品,与其钱文及造型相同的满穿钱被定为五级品,而图2这枚满穿钱的正面钱文“光绪通宝”四个字与图1的钱文个个皆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唐代"开元通宝"钱,其"开"字是不带钩的。但不久前,笔者收藏到一枚带钩的"开元通宝"钱,并且还鎏了金(如图)。带钩"开元通宝"钱,其形制和钱文与初唐开元钱基本相同。铜质精良,铸工讲究,字廓深峻。钱文在篆隶之间,略含  相似文献   

18.
珍钱二品     
一、白铜"宣和通宝"样钱宣和有元宝、通宝二种钱币,篆隶成对,铸于宋徽宗元年。元宝铸量不多,为泉友们珍视。通宝中折二铸量大于小平,小平钱字体多变,版别复杂。其中有一些版别引起泉友重视,如美制、巨头、圆贝、隔轮、  相似文献   

19.
黄明东 《收藏界》2010,(7):86-86
数年来,《收藏界》等杂志的钱币栏目曾陆续刊出、介绍过不少有关北宋“崇宁通宝”折十大钱的新版别新品种,如:“双点通”、“长尾通”等,给泉友、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时也激发了泉友们寻觅、研究“崇宁通宝”折十大钱版别的热情。笔者藏有一枚未见经传的“崇宁通宝”折十大钱奇异品——出头“通”,在《崇宁通宝分类图谱》《北宋崇宁钱币图谱》《北宋铜钱》《北宋钱币》等专业钱谱及有关专业刊物上均未见著录或刊载,实应为创见品。  相似文献   

20.
古币两则     
“重熙通宝”折十大钱,近百年来藏家未见实物。马定祥先生曾推断——“此钱应有大钱”,但生前亦未见到。可见此钱之珍稀程度。今发叶柏光先生之藏品彩照及相关文字,以图推断,生坑硬锈,背部周廓及穿好,均制作精整,面部钱文布局合辽钱章法,与“重熙通宝”小平钱一脉相承。该泉得自辽故土,地望亦合,但锈色较单,“宝”字左侧边缘处,微有反光,似铜质较黄。辽钱小平钱铜质偏水红,大钱铜质如何,尚可探讨。未见实物,按图索骥,难以准确。但既有此物面世,不应隐匿。“泉苑”自应公之于众,不需做过多评论,相信诸藏家火眼金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