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验式教学不是简单地补充或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而是一个“体认——体会——体悟”的过程。以教学《咏雪》为例,从“用至美雪景体认所咏之‘雪’”“从‘柳絮因风起’体会雪姿神韵”“由‘咏絮之才’体悟雅士情怀”三个方面,介绍体验式教学应有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2.
初中第三册课文《周处》中“为乡里所患”句,课本注释为;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患。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中也说:“‘为’字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义,具体在这一课中有‘认为’、‘当作’、‘作为’的意思”,要求指出课文中出现的“为乡里所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句中“为”的意丈。《教参》据此字指明:此两个“为”都是“被……认为”的意  相似文献   

3.
笔名趣说     
鲁迅先生还有个笔名"雪之",立意颇深。其时,教育总长章士钊赞美文言,反对白话运动,并以"二桃杀三士"的典故为例撰文立说,可惜,他把勇士的"士"误解为读书人,为此,鲁迅写了篇杂文,题目就叫《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并以笔名"雪之"发表,意思和文章相互通联:为三位被"误杀"的读书人昭雪。大凡笔名,依照常理,往往是作家个人独立取舍,与他人不相关联的,但现代文坛上,却有两人因为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4.
赣县二中的风景,不仅表现在漂亮的教学大楼,美轮美奂的校园景色,更表现在处处让人感觉到清香四溢的文化气息。走进这所拥有2600多名学生的江西省示范性建设初级中学,让人感到浓浓的书香扑鼻而来。通过一天的采访,记者强烈地感受到该校“以人为本,健全人格”的办学理念,也是一道迷人的风景。别具一格的“读者俱乐部”在赣县二中综合教学楼二楼,“读者俱乐部”五个大字格外醒目。陪同采访的学校领导向记者介绍说:“读者俱乐部成立于去年9月,创办之初是为了营造‘留守孩之家’,同它配套的还设有‘读书辅导室’‘影视室’‘棋类室’,当初是为了…  相似文献   

5.
红学大家周汝昌在《红楼花品》中写道:“雪芹原是处处以花喻人。名花美人的互喻,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高级的审美观.极古老,极独特,极有意味。雪芹虽然处处创新,但对这个审美传统,并不目为‘俗套’.反而发挥以光大之。因此,我说不妨把《红楼梦》看作一部崭新的、奇特的、高超美妙的‘群芳谱’。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花品’.方觉既不‘失花’,也不‘失人’。”  相似文献   

6.
政治是什么?政治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怎样的?以往流行的对“政治”概念所作的解释和所下的定义是否准确?我认为在当前大有作一番探讨之必要。建国以来,长期流行的对“政治”的解释就是:政治——阶级斗争。例如有的书中说:“在阶级社会里,政治决不是简单的对于‘事’的管理,而是对于‘人’的统治,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是阶级对阶级的统治关系”。或说:“在有阶级的社会里,‘政治就是各阶级之  相似文献   

7.
吕叔湘《未晚斋语文漫谈》中有《“物”作“人”讲》一文,连引了38例,用来证明“魏晋南北朝时代(主要是南方)的文献里,常把“物”字作“人”讲,[1]这看法是完全正确的,但该文最后一段说:“这个‘物’字或者泛指众人,或者总指一切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汉书》卷62载司马迁搬任安书》,有‘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之语,这个‘物’只能是指人而不是指物,但是颜师古等人对这个‘物’字没有注,王先谦的《汉书补注》也没有注。上面所引例句,时代最早的是记录西晋人的话,离开了司马迁的时代,至少有三个多世纪。这一…  相似文献   

8.
有位实习生在进行二年级归类识字教学时,学生提问:“老师说‘胜’字是形声字,那么这个‘月’旁与‘胜’有什么关系呢?”实习生一时给难住了。他先提问了几个学生,请他们回答,自己则稳定了情绪,思考了一下,然后说:“这个‘胜’字是说古代的人角斗时取得了胜利。角斗时人与人要接触,所以就用‘月’字旁,因为‘月’就是指的‘肉’。”同学们似乎懂了,都点着头。但这答案正确吗? “胜”字作为“胜利”的“胜”,实际上是汉字简化的结果。“胜”原写作“勝”,确实是个形声字,但它的形旁不是“月”,而是“力”;它的声旁不是“生”,而是“朕”。“(?)”的本义是“(?)任”,“凡能举之,能克之,皆曰勝。”要“勝”,当然要用“力”,所以用“力”做形旁。  相似文献   

9.
我在讲《给颜黎民的信》一文时,关于“读书这件事是分几层意思说的”这个问题,有学生提出是分两层意思说的:第一层讲不要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第二层是讲不要专看文学书。而第二层又分别讲了要了解科学常识和看看世界旅行记。这种意见跟参考书,跟后面一篇课文《读书笔记》的内容都不相同。我请这个学生讲出理由来,他说:“课文第三段开头有个‘其次’,就是第二的意思。如果说读书讲了三层意思,那么第三自然段讲的“看看世界旅行记”应是第三层,那就要用‘再次’。很显然,这个‘其次’是第二层意思‘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当中的第二点。”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学习》“争鸣”这个栏目里,曾刊过周遵汉、王丽亚的题为《雪融化之后是春天吗?——略谈中学语文教学的非科学性》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以广为人知的事例开头:“雪融化之后是什么?”老师的标准答案是“水”,而学生的答案是“春天”。作者在文中指出:“这个例子,当今已经普遍认为是创造性思维向传统思维挑战的典型例子。然而仔细一想,在这个例子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仅仅他们对问句中的‘是’字的理解不同于教师的理解罢了,教师把‘是’理解为‘变为’,学生则把‘是’理解为‘将会出现’。”“导致学生的回答同教师的…  相似文献   

11.
2002年的最后一天,浦东新舞台上演着一台由梅园小学师生唱主角的文艺晚会。由于安排了“快乐之星”的颁奖仪式,这台岁末汇演对于12名教师候选人和其他怀着同样好奇和期待的师生来说,显然不同以往。结果让人眼前一亮:6颗“快乐之星”无一不是年轻、靓丽、英气逼人。在孩子们的一片欢呼声中,6张生机勃勃的笑脸居然有些腼腆,包括英语外教——那个在球场上英姿飒爽的美国小伙子Charlie。而这个结果决定权完全掌握在唧唧喳喳的“小毛头”手里。“‘快乐之星’就是要孩子们选出最能使他们感到快乐的老师。”这场晚会的“总策划”、梅园小学的校长孔宇玮聊起这件事不禁笑起来,“他们的理由很有意思,有的告诉我说‘我喜欢的教师能平等待人’,有的说‘我们谢老师知识渊博’,有的干脆就说’我喜欢的老师人漂亮,声音嗲嗲的’……谁能说这些孩子的眼光不敏锐呢?他们那种对美的天然敏感是不  相似文献   

12.
近一段时间来,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提出了矛盾“一分为三”的新观点,认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矛盾,有的是‘一分为二’的,有的是‘一分为三’的,甚至还有的是‘一分为多’的,不过‘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是普遍的。对于前  相似文献   

13.
讲京剧《〈打渔杀家〉选场》时,有的同学问:“渔为动词,是打鱼的意思,那《打渔杀家》中的‘打渔’不就是‘打打鱼,了吗?‘渔’字是不是用错了?”《打渔杀家》中的“渔”字没有用错。之所以有上述疑问,是因为没有理解好“打渔杀家”的意思。“打渔杀家”中的“打”字与“打鱼”中的“打”字意思不一样。前者是“殴  相似文献   

14.
《鸿门宴》是一篇传统教材,历来脍炙人口。教科书对“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是这样注释的:“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举、胜,都有‘尽’的意思。刑,以刀割刺,用作动词,即杀。”对“如”字照录,无解。课后设计的练习中,有一项是让学生解释“如”字的。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给的答案是“好像”。笔者认为不妥,把“如”字解为“好像”,句意不通。这个“如”字究竟该如何解读,好多资料避而不谈,一些老师也只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实行以后,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而教材再开发作为教师教学生活中最日常性的工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途径。“教材再开发”,有些学者称之为“二次开发”,从目前来看,对这个领域的研究还比较少。有的研究者站在课程开发的高度指出,“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过程实际上是对课程进行重建或‘二次加工’,即‘教师对课程的重构’。”还有研究者指出,“课程理论认为,教师第二次开发教材表现在使用教材时‘从中选出他们认为适合自己班级的材料,然…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中有“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一句。教材注“王块”为:“半圆形的佩玉。‘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暗示项羽下决心杀刘邦。”这显然是采用了元人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里的说法。好几种  相似文献   

17.
一、“以啮人,无御之者”其中“以”字,有的当作介词,有的看成承接连词,而一般视为假设连词,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1980年)主张“解作假设连词‘若’”的同时又附带提到:“‘以’通‘已’,解作‘已啮人’也通。”于此,廖先生失之眉睫:贯通上下文来研究,此“以”字只应解作表已然之“已”。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为我之物”?我国流行的许多辞书和论著都认为,为我之物就是被认识了的自在之物”,“‘为我之物’和‘自在之物’相对而言,指被认识了的事物”,为我之物“即被我们所认识了的东西”。其实,这些对“为我之物”概念的界说都是片面的,违背了恩格斯对“为我之物”的科学规定。恩格斯是怎样规定“为我之物”的?他是在什么意义上引出并运用这个概念的?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得不在这篇短文中把恩格斯那段有关的论述不厌其烦地引出来。针对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谬论,恩格斯指出:  相似文献   

19.
让学生探究     
在一节历史课上,我让学生观察“北京人”胸像(70-23万年前)与广东“马坝人”胸像(12万年前)的区别,猜一猜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的差别。学生从“北京人”、“马坝人”的毛发多少、额头宽窄、眼睛大小、脸的长短、嘴唇的突缩、背部的弯直来进行猜测。有的说:“‘北京人’直立行走的时间没有‘马坝人’那么长,所以‘马坝人’背要直一点。”有人说:“‘北京人’住的地方气温低,‘马坝人’住在广东天气热,所  相似文献   

20.
《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刀刃”句,传统的解释是“刀刃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谢质彬先生《“新发於硎”解》一文(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认为这个解释不妥,理由是“‘发’字并无‘磨好’之训,也不能解为‘拿起来’或‘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