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已在我校经过了四年的使用。我认为。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与原用统编教材的最大区别.是它更适合学生自学。我在使用这套地理教材时,感到这套教材是“学生好学。教师难教”。这也正好说明,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着眼点已由教师转向了学生.由“教”转向了“学”。因此,要适应九年义务地理教材的变革,教师备课、上课的着眼点就不应再是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讲”清楚,“讲”生动,“讲”透彻,而是应当考虑和研究如何使学生“学”懂、“学”会、会“学”,如何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的备课已从“备教材”走向“备学生”,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其实,备教材与备学生并不矛盾,备教材是备学生的重要手段,关键是教师不能为教材所限,要学会“用教材教”。笔者认为,“用教材教”主要是指教师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所涉及知识进行深挖与拓展。下面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的曲辕犁为例,谈谈自己在备课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3.
教材是体现学科体系,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载体,其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在推动课程改革过程中,专家们大力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他们提出,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七年,专家们倡导的教材观早已深入人心,对“用教材教”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能说上一些,然而一些教师对“用教材教”的认识还是模糊不清的,在理解和实践“用教材教”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有失偏颇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任华明 《学语文》2011,(5):21-22
多年以来,教材在我们教师和学生心目中一直居于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学生只是热衷于“学教材”.教师则大多停留于“教教材”的阶段。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我们应该视教材为蓝本,我们只是“用教材”——灵活的使用教材.并且敢于挑战教材,超越教材。当然,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与学生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所以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教材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向教材挑战,发挥教材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5.
仲崇柱 《青年教师》2005,(12):51-52
新课程的教材观强调教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为此,实施新课程必须让教师从教材中走出来,从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去看待和处理教材。同时随着人们对教材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空间越来越大。教师处理教材的策略水平,不仅是教师基本素质、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成为教师能否适应新课改、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直接反映。笔认为.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处理应做到“五化”:  相似文献   

6.
王鹰 《教育文汇》2007,(6):37-37
有人说,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活”的教师可以把“死”教材教“活”,而“死”的教师则可以把“活”的教材教“死”。当了多年物理教师,虽然课讲得不那么死板,但年复一年面对变化的学生,教的课基本上没什么新花样,更谈不上有活力,有个性,有吸引力。我们常常责怪学生不喜欢物理课,为什么不找一找自己教学上的毛病,试一试把“死”教材讲“活”呢?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工夫。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转变教材观,还死抱着传统教法不放,可能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问题仍是个值得再思考的老问题。“教师——教材——学生”、“学生——教材——教师”以及“教材——教师——学生”,尽管只是前后主项的移动,事实上是构建起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折射出教育思想的演变,反映出教师对教学的真正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9.
一、教师使用教材的境界 从教材与教师的关系来看,教师使用教材的境界主要有以下三种: 1.“趴在教材上”教处于这一层面的教师往往“立足于教材,但囿于教材”,把教材看作“圣旨”,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教材内容及其编排组织教学活动,丝毫不敢逾越教材之“雷池”半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吴亚萍 《福建教育》2005,(3A):32-33
二、小学数学教材资源的开发——建立“用”教材的意识教学内容也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基质性要素。目前学校数学教学内容的确定主要依据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这些教材各有特点,而且都是精心制作,为教师选择教材、重组教材、用好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是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教”教材,缺乏创造性地“用”教材的意识与能力。这种“教”教材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1.
周宁医 《数学教学》2009,(11):12-15,23
一、问题提出 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的全面实施已有三年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作了一番研究,并与“一期”教材比较,发现“二期课改”教材突出了“必修、选修和拓展”的三维一体的特点,尤其是教材中“探究与实践”栏目则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实践和探究的空间,是教材的亮点.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功夫,底蕴十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转变教材观,还死抱着传统教法不放,可能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这既是摆在我们每位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也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笔者近两年在参加国家级课题及“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实验、及我校初中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中,进行了大胆探索、有益尝试。实践让笔者深深体会到高中历史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教师不仅要研究、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还要根据需要挖掘教材的相关因素,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新课程鼓励教师积极能动地处理教材,倡导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给教师留有了足够的空间,如何根据生物课程理念和学生实际合理有效地处理教材,是当前生物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新课程下生物教材处理要把握好六要点。  相似文献   

14.
在教改实践中推进电教教材建设怀柔一中1989年,我校被认定为“北京市中学电教鲜花校”。多年来,我校除多渠道引进电教教材外,还大力依靠教师加速电教教材建设,仅教师自制的投影片就有千余框。在1992年北京市“教改成果展览”中,我校有六科的电教教材被选中参...  相似文献   

15.
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超越教材”、于永正的“教学艺术来自对教材的准确理解和把握”,都曾经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仅仅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一种理念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但是,走进实验教师的课堂,不难发现“教教材”的依然大有人在,我们不禁要问:“超越教材”,为什么如此艰难呢?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教材观中,教材是教师的绝对权威,是不可变动的“圣经”,教师沦落为教材的“奴隶”,而且这种落后的教材现仍然存在于一些教师的头脑中,阻碍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进行。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在访谈教师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落后教材现的成因,提出改变此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认真钻研教材,深入分析教材,正确地把握、运用好教材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教师唯有泡好了“教材解读”这道“功夫茶”,方能精准地品味到统编本教材的“醇香”,真正让“好教利学”的教材在课堂中生根开花结果。本文以三年级下册教材为例,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角度谈谈对教材的整体审视及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单纯的消费者和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策划者及设计教材者”。教师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用”教材教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达成目标的需要,悉心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改编、新编;“教”教材是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注重结果,学生被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其主体性培养和发展。丁老师在“时、分的认识”教学中,不按知识顺序“由上而下”进行教学,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注重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  相似文献   

19.
在使用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时。一些教师感到这套教材是“学生好学。教师难教”。这恰好说明。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已由教师转向了学生.由“教”转向了“学”。因此.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自学已成为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教法改革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要适应地理教材的变革。教师备课、上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就不应再是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讲”清楚、“讲”生动、  相似文献   

20.
孙民 《湖北教育》2006,(3):39-40
在新课程中.教师与教科书的关系应该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不是一味地在学生头脑中复制教材上的一切,而是通过与教科书平等对话,以求得专业支持。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对话是推进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教师可通过与教材对话,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创意,提高“用教材教”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