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作出描述和解释的新译学理论。翻译行为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文章将译者对翻译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作为切入点,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比较杨宪益英译《红楼梦》和霍克斯英译《红楼梦》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上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周丽 《考试周刊》2015,(25):14-15
"三维"适应性转换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翻译方法和原则。该观点倡导,译者要在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即包括原语和目的语语言、文化、交际语境、社会环境、作者、读者和委托人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做出适应性选择并给出整合适应度较高的译文。本文以该方法和原则为指导,以例证分析做途径,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分析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并试图找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本。  相似文献   

3.
《莆田学院学报》2017,(6):19-23
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基础,借助"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和"多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分析妈祖文化宣传资料的英译文本,指出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上的翻译错误,并探讨译者如何进行适应性选择,翻译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4.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概念引入翻译研究,认为翻译活动是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进行的选择活动。董乐山的翻译注意启人心智,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体现了在特定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与选择。其翻译策略很好地适应了汉语世界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达到最佳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泉州文化旅游的逐渐升温,景点旅游翻译服务在日益完善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着眼于泉州景点简介翻译。先剖析其中的翻译难点,而后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分析论证,提出译本优化策略。景点简介翻译的难点在于:如何在文化异质性与信息性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在对应或是代偿之间进行取舍。翻译适应选择论提出的"三维"转换法启示译者在翻译景点简介的过程中应结合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考量,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6.
钱锋 《海外英语》2014,(5):126-127,130
翻译适应选择论由我国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理论,他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者在翻译时应努力完成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多维转换程度高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经典之作,该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维"转换角度对林语堂和Davis对《桃花源记》的翻译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林语堂的译文在文化维转换上较多的适应原文,Davis译文在语言维和交际维转换上较多的适应原文,总体上Davis译文的多维转换程度和适应整合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广告语的翻译,广告语是翻译的生态环境,译者与这种生态环境是相互适应和选择的,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在广告翻译中,译者在适应广告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注重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与适应,最终在"适者生存"的基础上得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8.
张媛  梁端俊  石莹 《邢台学院学报》2021,(2):134-137,142
《儒林外史》 是安徽省滁州市的代表性传统文化典籍,可谓清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对杨宪益和戴乃迭的 《儒林外史》 英译本进行剖析,提出典籍翻译的译者需借鉴文化维、 语言维和交际维的生态翻译学的"三维理论",在翻译时尽量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从而依据文化生态环境导致的差异,灵活地采用适应性选择以及各...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作为享誉国内外的作家和翻译家,其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思想对中国译坛影响深远。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审视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及译作,发现其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体现了"译者中心"的翻译理念。以林语堂的自译作品《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为例,发现其在翻译策略的适应选择上,成功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达到了向西方介绍中国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0.
王雪芹 《考试周刊》2015,(12):19-21
本文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提出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理论,探讨了实用文本翻译应采取的策略,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把"三维"的"适应"与"选择"放到首要位置,以构建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取向,最终达到实用文本选择适应度最高的实用性翻译译文。  相似文献   

11.
林纾译本《黑奴吁天录》人物改写痕迹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奴吁天录》是林纾翻译的第二本小说。因为林纾不晓外语,也从未到过国外,所以他非常依赖于其口译合作者。作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第一个中文译本,译作中充满了改写的痕迹。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被认为是。不忠实”的译作却在当时中国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是传统翻译理论无法解释的。本文将以翻译研究派的理论为基础,从文化的视角对林译小说《黑奴吁天录》进行个案分析,说明了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因素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景景 《海外英语》2012,(2):212+223
随着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和勒弗菲尔(Andre Lefevere)将意识形态纳入到翻译研究的视野,意识形态与翻译的相互关系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该文以著名翻译家林纾翻译的《块肉余生述》为例,论证了当时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和诗学对林纾翻译的影响,从而证实了勒菲弗尔操控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去年的林纾研究,有旧的热点(翻译),有新的景观。令人欣喜的是,林纾研究的阵地得到了拓展,福建俨然成为林纾研究的"大本营"。解决研究比例上的失衡,林纾研究的未来将会更美好。  相似文献   

14.
林纾是我国晚清时期的翻译奇才,他的作品典雅流畅,风行一时。由于他的翻译小说中存在大量省略、增添、删节,常被翻译界指责为“不忠实”。本文从翻译学文化操控派代表人物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林纾所处的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分析了影响他翻译思想和策略的因素,探究了林纾在中国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诗学观等因素影响下对西方文学进行改写并取得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元初书法家鲜于枢"复古"的书法思想有力地推动了元代"复古"书风的形成,其"复古"思想的内涵包括"崇晋"与"宗唐",而"宗唐"在鲜于枢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重点分析了其"复古"书法思想中"宗唐"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结合穆旦翻译诗歌的实践和前人对其翻译的文献研究,对其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为特色的翻译艺术进行评析,即坚持"从心所欲"选择文本,并"不逾矩",以娴熟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经过岁月抚育的成熟胸襟,使译文达到成熟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7.
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探讨了林纾翻译的书名。文章论述了林纾翻译的目的论及其翻译的书名所具有的中国文化艺术特征,分析了林纾翻译的社会价值和现代意义,肯定了林纾另拟新名的翻译策略,认为林纾翻译的书名是满足目的论的国语化需求,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位居上品的班婕妤,受称道的是《团扇歌》的怨悱之情;中品徐淑,被肯定的是《答秦嘉诗》的哀婉凄怨之情。而品评鲍令晖时,称赞其拟古尤胜,观其作品可知,其胜就胜在感情的动人。对于韩兰英诗作,只从文辞方面进行概括,未予以诗情方面的评价,也许这正是其位居下品的原因。从钟嵘对四位女诗人的品语中可以见出,他秉持的观点是以情动人,雅正怨幽;文辞之精,置于情感之后。相较于其"风力与丹采"相结合的诗学观点,其女性文学观更偏重于情感的表达,这也许正是钟嵘潜意识里对女性文学的定位。  相似文献   

19.
改编翻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技法,它冲破了传统译论中"信、达、雅"、"对等"等翻译标准的桎梏,是直译、意译失灵时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在语篇视阈下,改编翻译策略可灵活应用于商务广告、新闻报道、影视字幕等多种类型的语篇翻译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张锦 《培训与研究》2009,26(11):123-125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的适应/选择为视角,就林纾与魏易对Uncle Tom's Cabin翻译的全过程展开描述与分析,旨在说明二位译者对原语文本及翻译策略、方法的选择是其对"需要"、"能力"及"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