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薛瑄诗选>序》已刊载于本刊1985年2期。半年以来,我们已写成《薛瑄诗选》注初稿数十万字。现在选出五古五首(孙玄常注),七古二首(李安纲注),七绝五首、五绝三首(王蓬注),共十五首,载于本刊。希望得到专家和读者的指教。古诗卷(一)  相似文献   

2.
1984年秋,在运城成立了“薛瑄研究小组。参加的除了运城师专的领导和教师外,还有山西省哲学学会、山西大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的同志,地区博物馆等单位的同志。两年来,小组同志一方面校点薛瑄全集和编注《薛瑄诗选》,一方面编集了一些论文,交给我们,陆续在《学报》刊出,如周庆义《傅山与薛瑄》、孙玄常《薛瑄诗选序》,王树山《薛瑄笔下的河东风貌》、李元庆《薛瑄决非仅仅恪守宋人矩矱》,郝星久《薛瑄世家族系考》等篇。本期又刊出了《校点薛瑄全集序》和魏宗禹、周庆义、孟肇咏的三篇论文。由于篇幅有限,别的只好在以后陆续刊出。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刊出的论文不免有错误或可议之处,希望得到专家和读者们的批评和指正。  相似文献   

3.
先祖文清公讳瑄,字德温,号敬轩,生於一三八八年八月十日(明洪武二一年),一四六四年(明天顺八年),六月十五日卒,时年七十有六,赠礼部尚书,谥文清,隆庆六年,从祀先圣朝庭。吾邑古晋龙门,今万荣县平原村有薛文清公祠、故居、陵园,名闻遐迩者五百余年,即所谓之“千载笃生薛夫子,平原古地以人尊”。  相似文献   

4.
薛瑄,明代前期重要思想家,“河东学派”首领。其生年与卒时年龄说法有三:1.中华书局《明史·薛瑄传》说:“天顺八年(1464)六月卒,年七十有二。”其生年未说,如以上说推之,应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2.张岱年先生《中国哲学大纲·序论》附《哲人生卒年简表》说:“薛瑄:(生年)明太祖洪武二五(1392),(卒年)英宗天顺八(1464)。”享年多少,未说,依此计算,应为享年七十三岁。3.明杨鹤编《薛文清公年谱》载:“明洪武二十二年  相似文献   

5.
维薛瑄学术思想研究之后,河东文化研究中心将开展“三王”研究。 “三王”是指王通(584——617),隋代哲学家,著有《中说》;王通《585——644),唐代诗人,有《东皋子集》传世;王勃(650——676),唐代文学家,著有《王文安集》。“三王”系绛卅龙门人,今属万荣县通化镇。他们在隋唐之际,名望极高,很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史上,朱熹是孔子之后一位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自南宋到清末七百年间占统治地位。在这中间,明初的薛瑄是遵循和弘扬孔孟和朱子学派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律(今万荣)人。其父薛贞,任明代教谕官近四十年,是一位职业教育家。薛瑄从小随父生活读书,,深受其影响。薛瑄  相似文献   

7.
薛瑄是明代前期著名的理学大师,“河东学派”的创始人。明代号称“以理学开国”,明代前期,程朱理学特别是朱学居于统治地位,薛瑄便是朱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薛瑄坚持维护程朱“道统”观念,这使他的思想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正统派”程朱理学特别是朱子之学的束缚,从而造成很大的局限性,但是,薛瑄绝非仅仅“恪守宋人矩矱或“谨守朱学矩矱”的学者。事实证明,是明代一位颇富独创精神的有  相似文献   

8.
严元照乃清代乾嘉时期著名学者,但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其生年、卒年一直有不同的说法.通过考察相关文献.可断定严元照生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卒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寿四十五.  相似文献   

9.
有清一代幕府盛行,对社会各个方面影响深远,它既是一种政治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于清代幕府的研究,海内外学者颇为关注,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清代幕府即进入了学者的研究视野.截止目前,对清代幕府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起步阶段(1930-1978年)和发展阶段(1979-现今),每个阶段都体现出不同的研究特征.对清代幕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和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雪渔(1872—1952),名荣棠,字雪渔,又字蓑渔。祖居宿县符离集黄山北麓王庄,出身殷实家庭。祖父王石亭,为清代拔贡;父亲王继懂,为清代贡生。雪渔先生为书香门第之后,幼年由家教开蒙,后人私塾就读。光绪年间应试中秀才。1902年(光绪28年),由出任京官的亲戚邵氏推荐,以“庚子赔款生”身份,公费负笈东洋,在东京早稻田大学攻读  相似文献   

11.
今所存见的明刊本"李贽批评本"《西游记》,为无锡文人叶昼托名作伪的产物。卷首所附《西游记题辞》的作者"幔亭过客",为吴县人袁于令,生于公元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卒于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词曲家与小说家。叶昼托李贽之名所批评的《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前后,其所用底本,为唐光禄刻印于金陵世德堂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其批评主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西游记》宗旨的揭示,二即借批评以抒发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三为对《西游记》艺术的称道,四是对佛道思想的宣扬。其中,又以一、二为其批评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2.
秦道然为清初著名词人秦松龄之子,著有词集《微云馀响》。《全清词·顺康卷》未收其词,《补鳊》仅从《国朝词综》转收其词1首,其词集漏收。今整理其词集,以补《全清词·顺康卷》之缺。  相似文献   

13.
苏州光福圣恩寺是一座与明代皇家有着特殊关系且沐浴着明代皇家"圣恩"的寺院。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召见该寺寺僧,亲自书写条幅送之,并赐予丰厚的赏赐;同时,朱元璋还为该寺写下数首诗作。明正统八年(1443),该寺又得到皇上明英宗朱祁镇所赐的"天寿圣恩禅寺"的匾额。"土木堡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又于天顺三年(1459)再次赐该寺"圣恩禅寺"匾额。入清后,康熙帝多次南巡,在处理北边与沙俄战事及外交事务的同时,康熙于二十八年(1689)第二次南巡时,至苏州光福邓尉山,并驻跸圣恩寺,且为该寺"面赐御书‘松风水月’和帑金二百两",还为该寺写下了诗作。康熙此举,不乏与前朝有作为、有威望的开国皇帝对话以一较高低的心理,但更多的却是希望这座沐浴着前朝皇家"圣恩"光辉的寺庙,也抹上大清皇家的"圣恩"光芒,并希望能借之化解江南僧俗对满清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14.
关于韩愈故里和韩愈墓所在地的问题,历来都有分歧。通过对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明嘉靖三十七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九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三十四年《河南通志》、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以及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认为,韩愈是修武人,韩愈故里在修武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关于韩愈"河阳人"的含糊其辞的记载,缘于明侍郎耿裕成化二十一年《题韩家庄诗碑》的影响以及雍正至乾隆初年翰林五经博士继承权的纷争。但对于韩愈墓在孟县的记载,我们予以尊重,在此存疑。同时,对于历史上修武也有韩愈墓、韩氏祖茔而明清一统志、河南通志未予记载的状况,我们也持存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武川备考》系清代拔贡何德润手书辑录而成,现仅存孤本,珍藏于金华市太平天国侍王府,全书共十二卷二十册。全面著录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以前武义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史实,采摭繁富,考据精核,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献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清代诗人马恂的《此中语集》五十六卷已经散佚,仅赖史梦兰《永平诗存》收录才得以部分流传.其诗歌创作承继了杜甫的“诗史”精神,记录了时代的风云变幻。由于受长期科考应试影响,加之当时宋诗运动的熏染,其诗歌表现出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倾向。马恂这类诗人是清代冀东文坛上不可忽略的存在,对于清晰描述清代冀东文学发生发展脉络意义重大。因此以史梦兰《永平诗存》的整理出版为契机,系统彻查冀东地区清代诗文集的存佚状况,从而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整理,将是振兴冀东文学研究的一个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17.
郭震入蜀考     
郭震是唐代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他于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十八岁中举后入蜀为通泉尉。在蜀中曾铸钱掠财"以济四方",与著名诗人陈子昂交往,作有著名诗歌《宝剑篇》。因而受到武则天的重视,受召于武则天长寿二年(694)或证圣元年(695)离蜀入京。  相似文献   

18.
雍正七年,清政府对湘西土司进行改土归流,包括永顺土司、龙山土司、保靖土司、桑植土司,建立永顺府,对该地区进行管辖。此后,清政府开始在永顺府全面建立王朝体系,通过改赋税、除陋习、施文教等方式对永顺地区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9.
陶澍是晚清时期杰出的经世改革家,也是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思想性强,有关切国计民生与经世改革的,有描写亲情、友情、官民情谊的,有描写风光民俗、咏史吟物的,内容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0.
《锦鞍赋》是温庭筠在成通元年(860)后、七年(866)前为女道士、诗人鱼玄机而作。这篇赋借锦鞍颂赞鱼玄机的美丽不凡,并寄有对她被李亿遗弃后的安慰之意。该作虽然从陶渊明《闲情赋》脱化而来,但是以锦鞍为赋,以词境、词法入赋,是前所未见的。南宋词人刘过《沁园春·美人足》选材、取意、以赋法写词,有取于《锦鞍赋》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