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一轮国学复兴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在此情况下加强国学教育恰是推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学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接轨,适当采取国学教育的思维、设计和方法,为大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进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不仅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学教育是我国提倡的一种教育形式,而其中所包含的各种教育理念,在多个学科都有涉及。对于大学语文教育而言,国学中的很多教育内容都值得语文教学借鉴和研究。本文主要对国学教育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国学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弘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科技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文化不仅有利于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且能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那么如何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国学文化是值得大学语文教师深刻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学复兴和我国教育界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视,近年来,在高校大学语文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成为广大高校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提升大学语文教育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都将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本文将从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教育的重要性及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角度分析,探讨大学语文教学增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希望能为提高高校语文教育水平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分析国学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意义,并针对现状提出以下对策:一是依托于网络进行国学教育;二是运用校园广播宣传国学;三是定期举办国学讲座营造浓烈的文化氛围;四是在思政课和《大学语文》等课程中渗入国学教育内容;五是开设选修课,争取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国学经典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有着重要意义。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底蕴。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国学经典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思想教化的载体。通过阅读和理解国学经典,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思想熏陶,培养积极向上、有道德情操的人格品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国学经典作为重要的教材内容,对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语文"观是将大学语文置于大文化背景下去审视,从三界融合的视角探讨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之间的衔接性问题.高校"大语文"观的建构,有利于明晰大学语文所应担当的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有利于明晰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及其在母语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国学即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尤其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学术及文化。国学作为本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及生存智慧,符合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品味与风俗习惯。在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国学教育,并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有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也能够促进教育方式改进的新探索。一、国学教育融入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是与西方学术体系相对而言产生的称谓。国学是在中华文明的历程中,一以贯之形成的文化性格、民族意识、思想认同、社会观念,因此,国学理念的传达,在今天不仅不是迂腐落后的"文化复辟",还是更加具有传承价值和实用意义的教育力量。因为国学中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无法回避的文化基因,潜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深处,只要点醒,就能共鸣。国学,基本可称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共融。所  相似文献   

10.
对国学的定义发起于20世纪,一般是以儒学为主体,包含哲学、史学、文学、伦理等各类学科,以及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是以经、史、子、集为一体的文化体系。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现代教育中对国学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国内大力宣传国学精华思想的同时,国外也兴起一股强烈的中国风。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沉积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和人文思想,这些思想和文化哺育着中华儿女繁衍至今,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更新,同时也奠定了现代文化的基础。国学经过众多学者的提炼和改进,已经大量融入现代教育中,并对我国现代思想品德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国学的界定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思想以及学术研究,夏商周时期,国学被称  相似文献   

11.
关玉红 《中国教师》2014,(20):40-42
<正>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囊括了先秦诸子等多家思想,其外延涉及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多个学科。国学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思想,有很强的实用性。近年来,国学教育因在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方面的积极意义而被人们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的国学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远程开放国学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越来越显示出其优势。接下来,笔者就自己的经验谈一谈如何用远程开放教育来推广国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是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必不可少的精神保障。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相关课程体系中势在必行,作为母语课程的"大学语文"尤其要担当重任。文章从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分析入手,探讨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语文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伊始,匡亚明首先倡导在全国高校恢复设立"大学语文"课程,并从文化补课、尊重规律、传承文化等方面提出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匡亚明大学语文思想的核心是"文化觉醒",主旨是"提升素养",方法是"师道传授"。认真总结匡亚明的大学语文教育思想,对我们不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动立德树人、文化育人,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担当精神是个体在对自身行为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预判基础上,主动将责任目标进行实践性转化的行动自觉,培育担当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儒家思想具有强烈的担当主义色彩,儒家担当精神是在儒家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演进形成的一种积极意识和行动自觉,包括个体担当、家庭担当、政治担当和文化担当.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汲取儒家...  相似文献   

15.
刘怡岐 《甘肃教育》2014,(17):90-90
正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的现实意义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对国学教育进行加强,能够有效提升素质教育。通过对国学教育的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在语言文化、礼仪等方面的强化,一方面,学生思想境界提高了,而且语言交际能力也提升了,最主要的是推动了学校的文明建设,如今,教育主要是以人为本,而在育人方面,主要是以德为主,通过对国学教育的进一步强化,能够使国学中的优良传统思想与文化得到弘扬,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生国学教育的缺失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传统思想教育和国学教育的价值应有冷静的思考,要认清大学生目前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个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国学教育的历史文化功能和成败得失,探索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结合之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人文素质提升是重要的.挖掘国学传统与大学生思想相对应的积极因素,充实到现代教育中去,是大学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试论大学语文中人文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人文教育是塑造人文精神的唯一途径。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内容弘博深厚,大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对当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高职教育对人的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实际功用。大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与我国高等教育提倡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内涵教育、审美教育乃至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甚至担当着最为重要的角色。大学语文教师应深刻考虑如何将大学语文的实际功用切实地贯彻到学生的学习吸纳之中去,使之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阵地中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高校大学语文教育饱受争议,但由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却频繁发生。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帮助国人重寻心灵的宁静,构建精神家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期待高校大学语文教育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其可以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20.
问题1:学国学会让孩子们丧失竞争力,不适应未来社会么?国学该不该学? 可以肯定地讲,国学该学.所谓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我们目前在学校掀起的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国学教育,属于狭义的,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所要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一种事物,我们都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国学也是一样的,有精髓,也有糟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