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校贫困生由于经济的贫困,因自我认知上的偏差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倾向,影响了他们的自我发展,高校在关注扶贫的同时,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对贫困生心理的积极影响,建立多层面的立体交叉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论高校贫困生的成才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贫困生群体日益暴露出一些心理、学习、人际、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认为对高校贫困生应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心理健康,引导贫困生自我调适;在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强化贫困生的诚信观念;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准确把握贫困生的思想特点,着力于精神扶助和心理疏导,帮助贫困生真正走出困境真正成才。  相似文献   

3.
高校贫困生的"贫困"并不只是表现于物质和经济方面,同时也集中反映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在帮助贫困生切实解决经济贫困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关注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深入剖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求帮助高校贫困生实现心理脱贫的有效策略,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贫困生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贫困生在经济、心理、人际、学业等方面承受着不同的压力.辅导员作为贫困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肩负着教育、引导贫困生的重任,围绕“解决经济困难”、“帮助认识自我”、“打破交往障碍”、“解除职业迷茫”等途径,探寻有效开展贫困生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尊的渴望和强烈的自卑心理、对优异成绩的渴望和焦虑抑郁心理、对社交的渴望和自我封闭心理等,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确定解决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目标,提出经济扶困与心理扶困有机统一、通过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教育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等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校扩招,贫困生数量大幅增加,贫困生问题备受关注。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在某些贫困生中普遍存在,因此,在关注贫困生经济贫困的同时,要充分关注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要从不同角度对贫困生给予关注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自我效能感研究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自我效能感研究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关注高校贫困生,并不是简单的经济扶持和心理疏导,重要的是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教育,增强贫困生自我效能信念中的积极因素来促进其心理健康,以使其真正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8.
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本文从自我概念的视角分析了高校贫困生不同于非贫困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即更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逆境、更容易出现自我期望值高与自我认同度低的矛盾心理和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同时,从培养贫困生积极的自我概念的角度,提出了指导贫困生形成全面客观的自我认识与评价、开展贫困生教育时给予积极的社会反馈、指导贫困生在学校中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等三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贫困对贫困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贫困生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贫困对贫困生生理、心理、学习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贫困生的物质和精神帮助,使其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贫困生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在独立面对需要一定经济基础的自主开放的大学生活时,必然要接受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心理挑战.有部分贫困生由于认知的偏差,心理能量的不足,面对"经济贫困",存在焦虑、抑郁、自卑、自闭、依赖、敌对等"心理贫困"现象和不良人格倾向.这一问题已成为影响贫困生自我发展、适应社会的最大障碍,并引起了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