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所谓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在对待时间的功能和价值上、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的人格特质。它包括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时间监控观指个体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观念和能力,它通过一系列外显的活动来体现。时间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利用和运筹时间的信念和预期,反映了个体对时间管理的信心以及对时间管理行为能力的估计,它是制约时间监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社会时空观的变迁和大学管理理念的变革,中国大学教师的时间观变化巨大并形塑着学术工作的生态.本文通过对24位中国大学教师的深入访谈,关注他们在时间深度、时间边界、时间节奏、时间冲突和时间轨迹的层面如何形成自己的时间观,结果发现,学术工作自身特征要求大学教师持一种有深度的思考时间观、工作与生活时间区分并互相调剂、以学术兴趣和能力为导向进行时间规划、用预约和计划机制来协调时间冲突、容忍知识创新的不确定性、随机性与偶然性,进行较长的职业准备和持久的职业发展,但大学管理体现的时间要求与之截然不同.中国大学教师的日常实践就是在这两种冲突的时间观中挣扎,因而有必要调整大学行政部门的时间观,并遵循学术工作的时间规律改革学术管理制度,避免大学教师的身心健康、职业认同和学术创新陷入危机.  相似文献   

3.
学习者能否有效地分配和利用学习时间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为了从时间监控的视角探究网络远程学习者对时间利用和运筹中所形成的控制感是如何制约自己的时间管理功效的,本研究对时间监控的设置目标、计划、优先级、时间分配和反馈等维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用SPSS软件统计和分析了学习者的背景因素在时间监控各维度上的差异性,以及学习者的成就目标定向与时间监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者重视具体的时间监控活动、学习者的学业能力追求目标能提高时间管理的质量、学习者的表现目标积极影响短期和具体的时间管理行为,而学习者的性别和就业状况在时间监控的某些维度上表现出了差异性,这些结果将有助于揭示学习者自我意识对其时间管理的控制和调节机制,为选择有效的时间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心理的时间结构及时间关联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以往关于时间透视的看法和获得的时间透视结构或因素混乱的状况,我们以过往研究的并集为探索范围,编制了一份综合性问卷.对问卷调查资料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除人们经常看到的指向性和广柔性(广度)等因素之外,我们发现在时间属性方面还包括流逝感、变奏感、宽松度以及时间不变性等时间透视因素,而在时间态度方面除计划性外,还有时间超然度、时间消逝的平淡度、时间脆性、无聊厌倦度、时间利用的现实性和非自主感等.在过去时间透视方面,除过去拒绝度外,还包括脱离苦海心有余悸感、美好不再感、向过去投射、过去潜意识作用、苦中乐等因素.指向现在的因素,除快乐充实度外,还有"抓住现在时光"等.在心理的时间关联性或一致性方面.则包括自我的时间关联性、社会的时间关联性、生活事务的关联性、自我时间失落感、非我时间流逝、无我时间、过去和将来对现在的压力、非自主时间感等.密度方面也包括多个因素,它们分别反映了现在事件密度、未来事件密度、过去苦难密度和时间流动密度,以及时间流动密度的变化等等.这使我们认为,时间透视实质上是指心理在时间上的透视(结构),而不仅仅限于传统上所认为的是关于时间的心理(透视)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个体差异变量和构建心理时间的基本维度,时间洞察力是个体在时间的认知、体验和行动(倾向)上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纵观时间洞察力的研究历程,对其概念界定逐渐趋于综合性和多维性,既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维度,又包含认知、情绪和行动内容。在理论模型方面,时间洞察力的五因素模型、平衡的时间洞察力和先验的未来时间洞察力等观点在国外较为流行;国内也对时间洞察力、过去时间洞察力、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心理结构提出了本土化的理论模型。该领域的研究可以从研究工具、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6.
时间是理解一切存在的背景。教学寓于时间之中,对教学存在的认识需要从理解教学时间开始。现代教学时间遵循线性时间观,以计算为基本功能,呈现出抽象化、制度化和商品化的基本特征。现代教学时间的计量化倾向过分追求时间的精确性、程序化和效率化,由此导致教学失序、教学僵化、教学算计等一系列实践问题。克服教学时间计量化倾向的价值偏差,需要重申现代教学时间的复杂性、重提现代教学时间的生命本质和重塑现代教学的时间结构。  相似文献   

7.
在语言中,时态和时间往往是不对应的,这给理解"真实的"时间带来了困难,甚至会产生误解。鉴于此,在借鉴国内外涉及语言学的时间资料的基础上,对语言学的时间的内涵、特性和功能逐一进行分析,认为语言学的时间是语法时间和语言组织时间的统一,它是想象的时间,是真实的时间、社会和历史在语言中的表征,是语言生产必不可少的理据。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时间     
美国横跨西五区至西十区,共六个时区。每个时区对立一个标准时间,从东向西分别为东部时间(西五区时间)、中部时间(西六区时间)、山地时间(西七区时间)、太平洋时间(西八区时间)、阿拉斯加时间(西九区时间)和夏威夷时间(西十区时间),按照“东早西晚”的规律,各递减一小时。  相似文献   

9.
利用微波相敏技术,获得了硫增感AgBrI T颗粒乳剂中自由光电子和束缚光电子时间衰减信号,分析了光电子衰减时间、电子陷阱效应、光电子寿命、有效陷阱深度及束缚电子转移时间与增感时间的关系,获得了最佳的增感时间、衰减时间、电子陷阱效应、光电子寿命、有效陷阱深度和转移时间数值.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主要批评了牛顿、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三种流俗时间观,在他看来,这三种时间观都是此在处于沉沦态时把时间看成是时间内状态的发生的结果。本真的时间性是意义性、自由性、终结性和生成性的时间绽出形式,它具有环性的结构;而时间内状态的时间是无意义性、必然性、非终结性(无终性)和现成性的时间领会,它具有线性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一”是荀子哲学的核心性概念之一,并且在荀子哲学体系中起着一以贯之的重要作用。这个概念一直以来没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这确实是荀子哲学的一大缺憾。本文试着从内在心性、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统治方法等方面对“一”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研究。目的在于说明荀子哲学是真理的绝对主义与价值的观念上的唯一性,同时亦表明荀子哲学有着“齐言行,一统类”的思想旨归。  相似文献   

12.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实践的概念。但这时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唯心的,它是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前奏,马克思主义创始者在实践中,通过一系列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逐步确立唯物主义实践观所迈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康德的原著,具体地分析了康德对“物自身”概念的处理。这个概念是康德哲学的精髓所在,是其批判哲学的最重要的着力点,也是他的批判哲学与其他哲学家及哲学流派的最重要的概念上的区分。  相似文献   

14.
"存在"对于哲学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纵观西方哲学史,几乎每个哲学家都有对"存在"的主张。哲学家们也因为对"存在"的认识不同而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由于对"存在"的理解也被定性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间或二元论的标签。西方现代哲学的存在主义表现出了对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心物等二分法的厌倦,且想对此超越,对"存在"的理解又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毅 《教学与研究》2001,5(11):36-41
对“哲学是什么”的不同回答 ,反映了哲学观的差异甚至对立。中国近代以来文化保守主义坚持从道德形上学的哲学观出发 ,认为哲学在主观层面上才有意义。由此指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客观、革命等意义上的非哲学性。  相似文献   

16.
托马斯·库恩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范式”的概念,这一概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科学哲学界,更渗透到了诸多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但是,在给库恩带来声誉的同时,批评与非难也如期而至。鉴于种种原因,库恩渐渐不再使用“范式”这个概念,而使用一个同样内涵丰富的词:“辞典”。  相似文献   

17.
在康德哲学特别是在其道德哲学中,"实践理性"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在通常的理解模式中,人们会将其与"思辨理性"来进行对照性的理解。然而,这往往致使我们忽视了"实践理性"概念在康德道德哲学内部所具有的独立特征和丰富意蕴。因此,该文将视线集中于这一概念自身,厘清出它的三重基本维度:内在、先验和超验,并从中梳理出康德进行实践理性论证所展现出来的自由的理念(意志自由)——自由的法则(道德法则)——自由的世界(道德王国)的逻辑线索,在深化对实践理性自身理解的同时,勾勒出康德道德哲学体系的全景。  相似文献   

18.
在关于康德启蒙观念的研究中,学界并未给予批判哲学中所做出的理性与知性的区分以充分的重视,这导致将二者等而视之。但实际上,作为批判哲学的现实应用,康德启蒙观念必须以批判哲学为基础,因而在康德的启蒙观念中,关于理性与知性的划界思想依然存在,这一点应用到了理性的公开运用与私下运用的区分当中。但这一界限并未能够阻止启蒙理性反过来限制主体这一悖论的发生,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即是以此来批判康德式的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19.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中最为核心的观念。但是,由于“道”在老子哲学思想中的多义性,使得《老子》之学异见叠出,众说纷纭。因此,本文试从《周秦道论发微》一书引起的诠释问题来说明认识《老子》思想诠释基础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巫史文化的演进及先秦儒道的渊源来探讨道家这一思想基础的来源。这可以有助于在不同的状况下(如传统文献诠释的差异,以及新文本的出现时等)有一基本的思路来理解道家学说。  相似文献   

20.
“荣”、“辱”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践履“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良好风尚,要坚持“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