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劭强 《新闻实践》2014,(12):89-91
与文字形式的新闻评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强调节目的效果和舆论场的营造,电视新闻评论员往往要习惯观点碰撞与语出惊人。但是,在追求个性表达与节目效果的同时,电视新闻评论员必须明确电视的媒介属性,把握公共表达的基本特征,遵循表达的规范,具备判断的意识,以对新闻作出比较准确、规范、合适的评论,并对舆论作出正确的引导。可以说,表达的规范和评论意识,是决定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谈及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品牌、影响力。而之前,相关论文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分析较多,多为对成功电视评论节目的个案分析;事实上,电视新闻评论员应该具备的表达基础,更值得研究和探讨,这是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功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与报纸、广播相比,电视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媒体的话,那么电视评论节目的历史就更是最近几年的事了.所以,河北电视台的第一个新闻评论节目<新闻广角>在1998年诞生之后,就无论是在题材的选择和把握上,还是在如何用电视化的手段来制作电视评论节目上,一直都是在探索中前进.  相似文献   

3.
从1958年我国电视事业起步至今,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日趋成熟,评论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据比重越来越大,电视新闻评论员介入程度也越来越深.在电视新闻节目这一话语场中,电视新闻评论员已成为一个深刻的影响因素,考察其从缺席到出现、从成熟到专业化的演变历程及其对于电视新闻节目介入与否、如何介入、以何种立场介入,有助于廓清我们对电视新闻评论员所担当角色的认知,也有助于我们观察电视新闻话语的流变.  相似文献   

4.
高静宁 《青年记者》2012,(18):93-94
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播出,开创了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先河.之后,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断发展,节目同质化现象也随之出现.2012年新年伊始,在共青团中央的指导下,中国青年报社和湖南卫视大胆创新,共同打造了一档由大学生亲手操盘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公开课》,该节目以“年轻、新锐”为主打,创造了新闻课堂的节目新样式,在评论员、新闻话题、评论语态、节目形态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对电视评论节目创新具有启发意义,在节目初期就创造了较高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电视上除了存在于《新闻联播》中的类似于报纸上评论员文章的本台评论外.还风起云涌地发展起了一系列适应电视媒体特点的新的新闻评论模式。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四种:  相似文献   

6.
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推出了电视述评性节目《焦点访谈》,该节目开播一年多来,在全国范围内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电视述评性节目作为电视评论的一个新品种,遵循新闻规律,突出纪实性、现场感,同时配以记者或评论员的言论,使报道的主题具有相  相似文献   

7.
李琦 《视听界》2005,(1):18-19
新闻评论历来被称为媒介的旗帜和灵魂。电视评论在电视媒体中也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它既代表媒介的立场、态度、观点和声音,也代表公众的态度和声音。“没有评论的报纸是哑巴报纸”,同样,没有评论的电视是哑巴电视。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办得好坏与否是衡量一家电视台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电视新闻评论是一种方兴未艾的节目形态,只有认真研究其社会功能,方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新闻传播实践中的效用。本文主要以《大写真》节目为例来探讨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刘海宁 《新闻爱好者》2011,(10):109-110
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今天的观众早已不再陌生。每天,通过各地各类电视新闻频道,人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评论节目,听到风格各异的主持人或评论员就社会、经济、体育、娱乐,包括一些时政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电视新闻界已经步入评论时代。  相似文献   

9.
准确,生动而富于个性的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功的关键。在大众媒体中,广播主要靠声音,报纸主要用文字来描述现场、表达观点。而电视评论节目中说话,表意的则是精彩的画面语言在电视评论节目中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0.
新闻报道与评论是新闻媒介最主要、最常见的两种体裁。报纸和广播的评论历史较长,常用社论、评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被称为报纸、广播的灵魂。电视评论起步较晚,现在还有不少电视评论例行公事而发,或袭用报纸、广播的评论,照本宣科。由于未能对电视评论给予高度重视,使得评论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得到很好确立。如何充分发挥电视的特点和优势,采写好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能体现电视特色,并为受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新闻评论?笔者认为,要突破长期以来单一的口播形式,让画面直接进入评论,增加电视评论的图像信息。电视评论注重画面的特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前,“读报”已成为许多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的新亮点。大大小小的读报节目充斥着银屏。报纸与电视的这次“牵手”,极大地弥补了电视在新闻评论方面的欠缺。长期以来,报纸以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而见长,而电视则以形象直观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2.
一、引入网络公众评论员,呈现多方观点,拓展传统电视 新闻评论节目公众话语空间. 与上世纪90年代"焦点访谈""事实即评论"的"单一信息发布模式"相比,目前以"新闻1+1"为代表的主持人"意见引领模式",和以专业人士对信息进行解读分析的新闻评论模式已被普遍认可和效仿.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发展,电视评论中的专家效应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所谓专家效应,就是指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各方面的权威人士,参与到电视评论性节目中来,就某一新闻事件、现象或问题,发表观点,提出意见,进行评论,以自己独到的见解影响受众,从而成为电视评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焦点访谈》等新闻评论性节目,准确地说,应该是新闻述评性节目。它们大多结合某一新闻事实,在电视评论员(即记者)的引导下,展开评述,让各界人士发表观点,最终论证出节目的主题思想来.在这一论证过程中,专家的评说起着举足轻…  相似文献   

14.
2009年7月27日,改版后的央视<朝闻天下>闪亮登场,在当天的节目中,<中国经济导报社>新闻中心主任杨禹以央视特约评论员的身份与节目主持人就当天新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根据CSM的监测数据,新版<朝闻天下>7月27日至8月6日的平均收视率较今年同时段平均值提升28%.[1]作为国家电视台的央视,它的每一项改革都对我国传媒业界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电视评论员杨禹的出现势必将引发中国电视评论节目的新一轮革新热潮.  相似文献   

15.
老报人邓拓曾说:“社论是表明报纸的政治面目的旗帜,报纸必须有了社论才具有完全的政治价值”。如果说社论是报纸的旗帜的话,电视新闻评论则是电视的旗帜,如果电视不善于运用新闻评论,不精心组织、撰写、采编、制作评论性节目,就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就难以跻身于当代新闻媒介之林。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继承了电视专题节目精雕细刻的优点,发扬了口播电视观点鲜明、语言泼辣的长处,同时增强了公开性、开放性和时效性,使得它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利用电视进行舆论引导、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成为沟通党与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那么怎…  相似文献   

16.
电视读报节目是电视媒介选取、整理报纸媒介的新闻信息(报道或评论),以电视化传播形态进行导读、点评,将纸质媒介的深度性、抽象化与电视媒介的形象化传播的紧密结合。电视读报节目可以说是近年来电视新闻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城市电视台有了明显发展,但是,无可讳言,和报纸相比仍然差距较大,目前仍是电视宣传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有分量、有影响的电视评论并不多。  相似文献   

18.
电视评论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一种电视形式,它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焦点时刻”和“焦点访谈”节目为发端,迅速赢得了广泛的电视观众,并带动了各地方电视台电视评论节目.作为一种新的电视形式,电视评论的特点何在呢?笔者以为就是形象性.一不妨和报纸评论作一比较,两者的目的都在于引导舆论、弘扬正气、外砭时弊,但由于表现方式不同,导致效应不尽相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电视评论的形象性.具体说来,可以举出以下几方面:1.传播符号不同报纸的新闻评论以文字符号为载体,文字是语言的书写方式,它是“符号的符号”.文字通…  相似文献   

19.
正评论是报纸的旗帜,也是电视的旗帜。它依托新闻事实,发议论、讲道理,直接表明媒体的立场,体现编辑部的观点,教育群众,指导工作,影响社会舆论,在电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现在,各地电视台大都开办有电视评论节目,同时在消息类新闻节目中也越来越重视短评、编后等新闻言论。区别于电视评论节目,对电视新闻节目中依托新闻报道来发议论、讲道理的这些短评、编后等体裁,我们称之为电视新闻言论。与报道评论相比,与电视评论节目相比,电视新闻言论自有其特点。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应做到"六宜六忌"。  相似文献   

20.
郭学文  张敏 《东南传播》2011,(8):175-176
网络话语体系的崛起改变了传统的新闻话语结构。网络新闻及其评论成为公众舆论的重要影响源。在此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员需塑造和提升网络素养,以适应舆情环境的变化。本文认为,电视评论员需从选题、叙事和舆情等方面关注借鉴网络,同时从尺度和用语方面规避风险,做出更具影响力和导向性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