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人获得自由的三种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在世代相继的历史活动中,一方面把自由作为自己 追求的最高目标,另一方面努力施展自己的本质力量,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去获取最大限度的自由。认识论层面的求“真”,是人获得自由的理论方式;价值论层面的求“善”,是人获得自由的实践方式;本体论层面的求“美”,是人获得自由的审美方式。人通过审美方式获得的自由,是自由的最高境界。人从自己的劳动实践创造的“天人合一”的美中去观照自己的本质力量,证明人的生命创造意义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2.
从哲学思潮的形成反思西方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科学、理性和功利是西方哲学和思想史中的重要范畴.自由和理性作为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性,同时也是人文和科学的哲学本质.可从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层面来考察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在认识论层面,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分歧主要表现为对人类认知方式和认识能力的不同理解;在本体论层面,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对立表现为对自由和必然的各自追求,最终本体论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认识论上的差异.上述四种范畴根据各自的内涵发展为相应的哲学思潮,但均可归纳为理性和自由两种属性.它们作为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哲学基础,制约和影响着西方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基础,认识论是本体论的贯彻和具体化。认识论的基本范畴是从本体论范畴逻辑地发展而来的。主体和客体这对认识论范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本体论范畴。客体就是进入实践领域的物质,主体就是进入实践活动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可区分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人类观"."世界观"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社会观"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人类观"研究的是人的普遍本质和人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的根本问题是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包括"世界物质论","社会实践论","人类解放论".就三大论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看,是"前提-过渡-落脚点"的关系;就其逻辑关系看,是"起点-中介-终点"的关系.在逻辑走向上,是从抽象向具体上升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被尊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奠基人的乔治·卢卡奇(George Lukacs),主张实践不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而是一个本体论的范畴,认为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就表明了马克思是把“实践”作为自己哲学的核心和出发点的,从而认为“实践本体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新本体论。这种观点,尽管被国内一些学者所认同,但笔者  相似文献   

6.
自由是人的内在本性和精神追求,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的自由实现的历史。自由是每一个思想家不容回避的问题,一切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都不能不对此做出自己的回答。然而,国内外理论界对马克思自由观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许多混乱和误区,文中立主在理论上予以澄清。在哲学观念上研究自由问题不等同于在政治、体制上研究自由问题,自由问题无禁区,自由与人不可分离,自由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是人的类生命的实现与发展的问题。本文力求揭示马克思立足于人的解放发展,揭示自由与人的“类生命”本质之间的联系。真正解答了哲学史上关于自由问题的“斯芬克斯之谜”——人在本性上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是人的“类生命”的实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万物的本原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有三条路子:一是从本体论意义上界定物质范畴,并以此来统一认识论;二是从认识论意义上界定物质范畴,并以此回答本体论问题。三是把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结合来界定物质范畴,回答先在性和万物的本原问题。马克思物质观把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结合,提出“物质形态”的概念,科学地解答了宇宙的本原和物质的先在性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实践范畴是唯物史观的研究起点和逻辑前提,它深刻揭示了人的真正本质和存在方式,赋予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理想目标以逻辑和历史的合理性。人的实践活动是理性与价值二重尺度在“此在”意义上获得整合的现实表征,因而实践不仅是认识论范畴,更具有人类学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由是人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关于自由的理论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康德第一次区分了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和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为实践哲学保留了余地。马克思则在此基础上将实践的理论引入自由观,为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找到了现实基础,形成了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的自由观,为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范畴郁建兴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理解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仅限于"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这一认识论命题,仅限于指出自由是对外在必然性的认识和控制,而较少注意马克思对自由的另一层也是较高层次的规定:"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在...  相似文献   

11.
长久以来,学界一直以“技术应用于教育”的逻辑来阐释技术对于教育的意义,但这种技术观显然不能诠释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教育存在方式的深刻变革。究其原因,将技术置于“人之外”的技术界定方式是此逻辑产生的根源。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可以重新正确认识技术与教育及人的发展的关系。从人类学视野关注人类体内进化、社会人进化以及后人类进化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技术发展是推动人类进化的主因,这种认识从本体论上超越了技术“人之外”的界定方式;而教育哲学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人的发展的论述,为阐释教育如何“使人成为人”的深刻内涵提供了认识论上的营养。以此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础,我们可以正确解读“人的技术化”与“社会的技术化”的内涵,以及合理澄清两者遭遇诟病的症结。由此我们认为,人与社会的“技术化”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技术是教育的存在方式,从来就没有外在于教育。以此技术观为出发点,反思我国教育技术的实践,可以梳理出“修旧如旧”和“以旧换新”两种实践形式。“修旧如旧”是落后技术观在实践中的反映,只有“以旧换新”才能逐步有效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对象化”是一个人本学的范畴,而不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对象化”的人本属性在于人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作用的对象性存在,其基本特征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类特性”或“类意识”。在这种“类特性”和“类意识”的基础上,人的对象性的生命活动才显示出全面性、超越性、创造性、自由性和多维性的本质特点。对象化和非对象化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非对象化就是与对象反向而行的一种异己化、异在化。非对象化是存在于对象化中的,离开对象化就无所谓非对象化。人的本质与对象性活动是统一的,这在逻辑上呈现为一个典型的三段论:人的本质是逻辑的起点,对象性的活动及其产物是中介,最终的归宿是通过关于对象性存在的反思而重新回复到自我的本质。“对象化”的人本价值在于它是探讨人的本质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提升人的本质程度的力量和源泉,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人本根源和根据。  相似文献   

13.
关于真理范畴的归属问题,哲学界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主观范畴论”认为真理作为“正确”的意识,依然属于主观范畴;“客观范畴论”则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本性也是客观的,所以真理属于客观范畴.上述观点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下述问题:第一,“主观范畴论”是在“本体论”范畴的意义上考察真理归属问题的,是在主观与客观绝对不相容的对立的思维中获得的结论,那么真理在哲学整体系统中究竟是属于本体论范畴,还是应该属于认识论范畴?第二,“客观范畴论”在考察真理范畴归属问题的时候,是以“真理的本性是客观性”这一命题作为理论前提的,那么,客观性真的是真理的本性吗?第三,“主观范畴论”和“客观范畴论”在考察真理范畴归属问题的过程中,都把真理当作一个“固定范畴”,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以对真理范畴的静态理解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那么真理究竟是一个抽象的固定范畴,还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对于这些问题,笔者的基本看法是:在哲学整体系统中,真理不属于本体论范畴,而属于认识论范畴,对于真理范畴自身性质的考察应在认识论中展开,而不应在本体论中进行;在认识论中考察,真理的本性不是客观性,而是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性、一致性,真理的实现实质上是“主体和客体的一致”、“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急剧破坏着自然生态系统,这也集中反映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片面发展观和认知缺陷.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面对自然生态的先在性、属人性、辩证性,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生态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回归.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同一性辨析,在于承认自然生态的先在性,进而以人类社会实践为中介,以发达生产力为基础,通过充分规制资本的历史本性,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达成人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的辩证统一.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将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并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洪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体系以实践范畴为核心构建,在第 1 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中,将哲学基本问题、物质观与辩证法置于实践范畴上作出再诠释;第 2 章认识论部分对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价值观中的基础地位予以强调;第 3 至 7 章则通过理论补充,揭示实践范畴在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基础与核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建立起了其“人学本体论”。认为客观世界(自在存在)若脱离了人的主观意识(自为存在)就是一种荒谬的无意义的存在;它只有依赖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的和真实的存在。用他的话讲即:“世界上没有一种真理能够离开‘我思故我在’”。接着他又进一步从他的“人学本体论”出发提出了充分反映其“自由观”理论基础的著名命题:“存在先于本质”。即:人不是由上帝或别人来决定自己的本质,而是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自由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本质,自己决定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也就是,人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造成自己的本质。由此,萨特构成了自己“自  相似文献   

17.
一、丑是什么丑,是与美相对立的一个美学范畴.多数人公认,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人的本质力量就是显示生命的价值,自由自觉地认识改造世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所奉献的力量.丑,就是那些对于这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压抑和迫害的东西.在自然中,一般说来,那些直接构成对人的本质力量有所威胁的现象,那些表现着和象征着生命力的颓丧、衰落、死亡的现象,大都属于丑的范围.由于自然的美丑不能够脱离人的社会实践而孤立存在,因此,自然丑与自然美一样,常常存在着相对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大陆,反本质主义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美的本质”也被某些人视为“伪命题”,“没有意义”,力图逐出美学领域.但是,作为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美的本质”是不可回避的,正是“美的本质”的基本确定规定了一种美学研究的基本性质、基本导向、基本原则,美的本质问题恰恰是美学研究的灵魂.“美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是任何一种美学体系的理论前提和理论悬设.关键在于,以什么观点、立场、方法来研究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已经颠覆和消解了传统古典美学的形而上学的美的本质观,由实体本体论和二元对立认识论转向了关系本体论和实践认识论,把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起来,给“美的本质”注入了新的生机.20世纪90年代的“后现代实践转向”则把“美的本质”引向了多层次、多视角、开放性的研究和探索途径,给“美的本质”打开了新思路.实践转向和实践分析给“美的本质”的解密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1.人的一般特性:人的类特性人的类特性是指人作为种属的一般特性,反映的是人这个类与别的类的区别。马克思认为人作为类存在物还有其特性,即人的自由自觉的生产劳动。犤1犦这是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区别于其他哲学家的一个所在。所谓“自由自觉的劳动”就是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并在劳动活动中能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自然发展的规律。劳动作为人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人只有通过这一形式才能表现自己的“类本质”的特性。人的自由自觉的生产劳动,是类存在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马克思看…  相似文献   

20.
青年卢卡奇以总体性思想为核心原则,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集中阐述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从方法论、认识论、本体论三重向度展开总体性思想,其意蕴在于廓清作为方法论本质的总体性与物化意识、作为认识论原则的总体性与阶级意识、作为本体论表征的总体性与实践哲学的演进逻辑。总体性作为历史辩证法的方法论本质,是被严格限定在历史范畴内的总体性,意在弥合历史主客体之间的同一趋势。以总体性为原则的认识论,其本质是关于历史领域的认知,蕴含着生成总体性的阶级意识的动力。卢卡奇以总体思维范式的转化重构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形成了历史主客体统一的关系本体论。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作为其哲学认识论、方法论与本体论的高度统一,对其深入考察是呈现出卢卡奇青年时期较为完整的思想谱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