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在《社戏》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他的家乡绍兴一带的传统风俗——看社戏。读后,你一定会被其中的盎然情趣所吸引。这里,我再结合一些史料,与同学们聊聊古时的“社日”“社戏”和“社日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社戏》描述了民间春社的热闹场面。读了这样的文章,经历过民间社火的老人,会因之而忆想联翩,没有经历过社火的年轻人或城里人,也会因之而心驰神往。辛弃疾《西江月》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注解说:“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社’,周围的树林就是社林。”这就提示我们,要了解“社日”和“社火”,还要先了  相似文献   

3.
王驾《社日》诗云"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辛弃疾《西江月》词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鲁迅的《社戏》描写了暮春社戏的热闹好看……其中的"社日""春社""社林""社戏"是什么意思呢?这要从"社"说起。一、社,即土地神。后成为村落、区域的名称。《说文解字》:"社,地主也。"段玉裁注引《今孝经说》也说:"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五土以为社,以  相似文献   

4.
古代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都叫“社”。由“社”产生出“稷”,“稷”是五谷,也指“五谷神”。因为土地、粮食关系到国家兴亡、百姓安危,所以从夏代开始便有“立社”(筑社稷坛)的风俗,并规定时间祭祀社神。祭祀社神的日子称社日,一般在春分、秋分前后几天举行,分别称春社、秋社。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有“箫鼓追随春社近”的诗句,写出了当时江南农村春季社日活动的热闹景象。社戏是社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演给“神”看的,一类是演给“鬼”看的,其实都是演给人看的。后来,有许多社戏并不在春、秋…  相似文献   

5.
社日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日作为曾在中国传承数千年的民俗节日,它在公众生活中曾有着特殊的地位。社日既是村社成员的兴奋点,又是维系村社共同体的精神纽带,社日在乡村生活中尽着有效的调节服务功能。社日在中古之后出现了历史性的衰变,这种衰变是中国村社制度动摇的结果,同时也是村社公共精神失落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正>《社戏》是中学教材选编的一篇鲁迅的代表作品。文中描写的社戏——在村社中进行有关宗教、风俗的演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由来已久,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作品中处处洋溢着鲁迅少有的温情。一、纯真的友情我——迅哥儿作为跟着母亲归省平桥村外婆家的小孩子,在平桥村很受人照顾,一群比我大的孩子会主  相似文献   

7.
写在社日     
<正>唐代诗人众多,如李白、杜甫一般的大诗人也多,他们的传世作品数量都相当可观。但也有仅靠一两首诗便留名千古的,晚唐诗人王驾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来读一首他的诗。社日1[唐]王驾鹅湖山2下稻粱3肥,豚栅4鸡埘5半掩扉6。桑柘7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相似文献   

8.
汤顺霞 《培训与研究》2009,26(10):43-44,90
兰州永登苦水街村"二月二龙抬头"民俗社火与兰州民间的春节社火不同,在农历二月初一开始连续举办三天。"社日"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传统的民俗节日,沉淀和凝聚着中华的巨大情感,因元代统治者的禁止在民间失传。本文探讨了"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与传统"社日"的关系及文化内涵后,认为苦水"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以祭社为目的,以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和盛大的规模,延续了"社日"的民俗传统,同样具有凝聚民族情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现实意义,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兰州永登苦水街村"二月二龙抬头"民俗社火与兰州民间的春节社火不同,在农历二月初一开始连续举办三天。"社日"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传统的民俗节日,沉淀和凝聚着中华的巨大情感,因元代统治者的禁止在民间失传。本文探讨了"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与传统"社日"的关系及文化内涵后,认为苦水"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以祭社为目的,以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和盛大的规模,延续了"社日"的民俗传统,同样具有凝聚民族情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现实意义,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春社和秋社是唐代乡村社会的盛大节日,其标志性时间分别为二月和八月的上戊日,标志性习俗是祭社稷和歌舞宴饮.作为唐代传统节日的社日节,从唐代以前官方与民众对社日节俗活动不断的反复实践那里获得了基本的生存力量;到唐代,它又为官方所支持,为乡村民众所需要,具有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呈现出兴盛的态势.社日节在唐代的兴盛与私社的发展具有互动关系.节日及其约定俗成的活动为私社成员提供了周期性聚会的平台,私社则通过成员对节日活动的参与赢得了在国家那里存在的合法性,并加强了内部的交往和联系.同样重要的是,对节日活动的种种安排和组织,乃至相关惩罚措施的制定,展现并锻炼了乡村民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社祭,祭土地神也。什么叫社呢?据《春秋》、《左传》等所载,春秋战国之时,二十五家为一社,而在边远地区村寨,也有五户、十户为一社,或称田社。社日,必须祭社神。社日,分春社日,秋社日;“仲春祈谷是春社之日也;仲秋获禾是秋社之日也。”社日即立春、立秋之后五戊日。何谓社神?共工之子句龙,被称为社神,即土地神祉。《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中,儿童的兴趣点多半在游戏和吃上。在《社戏》中,鲁迅先生准确地抓住了儿童的这一特性,以儿童的眼光和口吻,叙述了“我”在平桥村与小伙伴去赵庄看戏的经历。小说以“社戏”为中心,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组织全文。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其中的“吃”字也贯穿小说的始终:从起笔时的“这虾照例是归我吃”...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是一位民俗文化意识非常深厚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有诸多传统节日、民俗内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如《孔乙己《》阿Q正传《》社戏《》祝福《》药》等,分别涉及了端午节、社日、祭灶节(谢年)、清明节等节日,几乎篇篇以节日民俗为重要背景或发展情节来引发人们对国  相似文献   

14.
《社戏》是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小说写“我”十一二岁那年,随母亲在平桥村消夏时,和小伙伴们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童年往事。章篇幅长,全共40个自然段,近4000字。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但真正着墨于此的并不多,在看社戏的前后还写了其他许多事件,有钓虾、放牛、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途中的月夜美景、归航中的偷豆、看社戏后的余波、六一公公送豆等等。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社戏》叙事写人情真意切,独具风格。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作品,才能“自成高格”。(《人间词话》)用这个标准来衡量,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以其真景真情“豁人耳目”,“沁人心脾”的优秀篇章。《社戏》以儿童生活为题材,运用的是第一人称,描绘的是“有我之境”。材料来源,出于“我”的观察,事件发展,出于“我”的口述,人物描写,出于我的感情。《社戏》中的“我”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在《社戏》的“课文研讨”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对此表述,笔者不敢苟同,窃以为不妥。  相似文献   

17.
戏剧联播     
好奇发问:我们到了江南水乡,能不能去看一看鲁迅先生在文章里写到的社戏?热情回答:社戏是绍兴一带的地方戏种。其实,浙江还有一个更有名的剧种———越剧。社戏可以说是越剧的前身。越剧是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称“小歌班”、“的笃板”、“绍兴文戏”,流传于浙江、上海、江  相似文献   

18.
以叙事学视角结合既往解读方式之长,有助于深入探析《社戏》的叙事技艺。《社戏》是三个密切相关的“我”共同打造的一台意蕴丰富的“好戏”。《社戏》的潜在主题是孤独和寂寞中的回忆,以及对回忆本身的反思。小说创造了一个理智而不失柔情的隐含作者形象。  相似文献   

19.
《社戏》是鲁迅作品中颇具特色的一篇 ,内涵丰富。“社戏”即指“社会之戏”或“人生的戏” ,而不单单指向“社戏”这一地方戏种 ,因而具有极深的社会意义和批判意识。作者以相当篇幅的优美抒写传达出另一角度观照下所呈现的又一心理态势 :审美经验与人生境界的渐入。这是同一文本 ,不同角度之下的两种读解。  相似文献   

20.
《社戏》是鲁迅作品中颇具特色的一篇,内涵丰富。“社戏”即指“社会主义”或“人生的戏”,而不是单指向“社戏”这一地方戏种,因而具有极深的社会意义和批判意识,作对相当篇幅的优美抒写传达出另一角度观照下呈现的又一心理态势;审美经验与人行境界的渐入。这是同一本,不同角度之下的两种读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