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通过计算环北部湾经济圈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不平衡指数及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 分维数,讨论了环北部湾经济圈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特点;用城镇密度、关联维数分析了环北 部湾经济圈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指出了目前城镇体系的特征:序列大小分布,大城市实力不 强,中小城市数量偏少,规模小,经济实力差,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空间布局小集中、大分散, 城镇间的相互作用较小,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差.在对城镇体系结构特征形成内在机制探讨 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环北部湾经济圈城镇体系发展的相应对策:重点发展大城市,增强大城 市辐射力;大力发展中小城市;以工业化推进小城镇的发展;积极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完善城镇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与分形理论的天山北坡城乡空间演变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遥感和GIS并结合分形理论研究区域城乡空间形态演变,揭示其变化规律,还是一项较为前沿的研究领域。本文集成GIS和分形研究等方法对天山北坡进行了区域和流域两个层面的城乡空间演变研究,初步探究了天山北坡城乡用地扩展方式的时空演变规律,对区域城乡发展的空间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结果表明该区域城乡空间形态具有较好的分形特征,城市形态分维数由1.238减小为1.234;城镇聚落具有较乡村聚落更为明显的分形特征,分维数依次为市县(1.549)、乡镇(1.236)、村(1.213);城镇用地较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展迅速,城镇用地变化指数(0.47)大于农村居民点用地(0.16),城镇用地扩展以外延型为主,城镇化发展较快;城乡用地变化和分形特征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干旱区绿洲型特征;区域研究和流域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辽中城市群规模结构演变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构建首位城市规模、城镇数目、城市首位度、大城市增长指数和城镇规模分布的基尼系数 5个指标 ,对经济转型期辽中城市群规模结构演变进行数量分析 .辽中城市群规模结构为极不平衡的首位分布 ,并且城乡差距逐步扩大 .辽中城市群规模结构演变的驱动因子中 ,制度变迁是深层次的驱动因素 ,经济增长是最直接的驱动因素 ,技术和产业组织的二元结构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 .最后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提出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和大力提高农民素质等结构优化对策 .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泰 《资源科学》2016,38(2):364-376
旅游流潜力格局是影响城市群旅游空间竞合关系协调与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基础。基于旅游供需系统视角,利用GIS和改进的旅游流潜力模型研究2000年、2010年两个时间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的空间变化特征,利用离散指数和Zipf分维数研究旅游流潜力格局变化的等级秩序特征,并利用积矩相关与秩相关系数分析不同因素对旅游流潜力格局变化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整体呈现出以扩散为主的等级结构均衡化演变特征,上海、杭州的扩散特征显著,长三角中心区域的苏州、嘉兴、常州、无锡等城市的旅游流潜力集聚提升明显;②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分布具有非均衡、多层极核的结构特征,核心-边缘模式是解释长三角旅游流潜力格局的基本模式;③旅游流潜力格局的等级秩序存在幂律分布和分形特征,进一步证实说明旅游现象中可能普遍存在幂次法则和分形发育;④旅游业水平与旅游流潜力的等级相关性和影响程度最高,人口分布、时间距离的影响程度一般,但都呈现出不断增强趋势,影响因子体系之间的紧凑性和结构效率整体增强,说明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的整体服务效率和旅游流竞合格局趋于优化;⑤旅游流潜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并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强趋势,证实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旅游流潜力的重要变量,也相应说明了本文旅游流潜力模型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演进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金鹤  孙红雪 《软科学》2020,34(2):72-79
基于多维视角下,运用熵值法、ESDA等方法剖析三大城市群内55个城市的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查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2016年城市群城市韧性排名:长三角大于京津冀大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等级结构:京津冀以京—津市为支撑呈双核心驱动模式,长三角呈橄榄型结构,珠三角呈金字塔式结构;长三角城市韧性呈正空间集聚,京津冀与珠三角城市韧性呈空间负相关;财政风险与金融效率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负,市场、技术、开放性因素及金融规模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正;各因素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空间溢出特征差异化明显。  相似文献   

6.
区域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基于区域创新的视角分析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的区域创新环境的现实基础以及问题,提出实施对策,既有利于辽宁中部城市群快速发展,也丰富了创新型区域和创新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软科学》2018,(1):109-113
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中国8个城市群中具有代表性的13个城市为样本,对其在三个五年规划期内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结构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十二五"末期小幅反弹;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由正到负,再由负变正的V型变化,这是城市化初期的典型特征。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分布发生了两次明显位移,充分体现了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外贸程度对成渝及珠三角等南方城市群碳排放的影响较为显著,外贸程度越高,对碳排放的影响越大。制定碳减排政策应因地制宜,因城而异,经济发达的城市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带动经济欠发达城市协同发展;城市群内合理配置要素,实现低碳化流动和转移。  相似文献   

8.
关中地区具有构建关中城市群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科研技术、工业基础以及城市布局等优势,但也存在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短缺、结构升级困难和城市等级结构不合理等限制性因素。笔者在对关中城市群发展的可行性和难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完善城市等级结构、加强西安经济中心的地位、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化水平以及提高农村城市化进程几个方面构建关中城市群。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时空修复理论与演化经济地理理论,将科技创新的内生性与外部性纳入统一的理论机制中,提出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会对城市群结构体系呈现U型作用关系。通过双向固定效应非线性估计考察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结构体系的影响关系,创新性地由历史维度工具变量(中国历史官员量化数据、中国古代城市城墙数据)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展开内生性检验识别,并运用门槛效应模型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的结构变化点进行探寻。结果表明:①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经济等级结构呈现出U型作用,对城市群首位度呈现出倒U型作用,表明中心城市对城市群结构体系的变化呈现出先集聚再扩散的演化逻辑;②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结构体系之间呈现U型结构关系,以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识别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动态影响变化点的阈值范围为13158项发明专利申请。  相似文献   

10.
刘振灵 《软科学》2009,23(10):95-100
回顾偏离-份额(Shift-share Analysis,SSA)模型的基本形式及其主要拓展模型,将动态化分析的思想引入模型,构建起DSSA模型(Dynamic shift-share analysis Model),选择辽宁中部城市群及其中的矿业城市抚顺和阜新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其产业结构演进。研究结果表明,DSSA模型更加科学、合理,在区域分析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辽中城市群产业结构持续改善,矿业城市抚顺和阜新的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落后于城市群的变化;最后,给出矿业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概念做分析对比,研究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演化的动力和路径.对福建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在福建创新集群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的不足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对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探讨需要借助系统研究、实证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从中部六省各类图书馆的特色信息资源现状来看,在集群协同创新系统中,特色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特色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硬件设备的配置、软件平台的选择、数据库的组成、资源的整合等策略,还要注意特色化、互动性、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从而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提供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3.
试论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在总结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升级理论基础上,提出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应包含五个方面的升级即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外向关联、社会资本和创新系统的升级。通过剖析我国台湾地区PC产业集群的升级历程,对我国大陆产业集群尤其是制造业集群的升级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的学科群建设同地方特色产业相互脱节的发展现状,提出嵌入地方产业特色的优势学科群的概念划分.按其与地方特色产业的协同发展关系,将优势学科群的成长周期划分为孕育期、萌芽期、发展期以及进化期四个阶段,并按照每个阶段的不同发展特点,论述包括人才培养层次、社会服务对象以及人才输出规格等在内的各不同阶段优势学科群应选择的具体发展模式和政府层面应给予不同的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的种种优势和效应,是通过集群"场"的效应而体现出来。因此,构建产业集群的本质是构建"场"。本文在场理论、集群力场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产业集群"场力"评价模型,并对模型各影响参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创新能力的我国“十三五”集群创新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集群创新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突破方向。创新在空间上具有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集群创新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创新能力评价是国家创新布局的科学依据。文中使用Porter基于集群创新的国家创新能力模型,对我国主要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使用空间统计方法对我国创新布局的区域均衡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创新格局主体分布在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以城市为依托的全国创新格局呈现区域基本均衡的态势。建议"十三五"时期启动我国集群创新战略,设立我国卓越创新集群计划——构建20个全球性卓越创新集群和30个全国性卓越创新集群,拓展我国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空间。  相似文献   

17.
赵波 《软科学》2011,25(11):19-23
以陶瓷产业集群为例,对产业集群内部特征与集群的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以广东佛山、四川夹江、福建晋江、山东淄博陶瓷集群的412份调研问卷为研究样本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集群的协同性和支持性对产业集群创新绩效三维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集群的集聚性对集群的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集群的生态绩效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draws on social network theory to develop a model of regional cluster performance. We suggest that high performing regional clusters are underpinned by (1) network strength and (2) network openness, but that the effects of these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cluster as a whole are moderated by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Specifically,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etwork openness on cluster performance tend to increase as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increases, while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etwork strength on cluster performance tend to decrease as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increases. Our findings hav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network research in general, and cluster research in particular.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资源对企业创业活动影响的实证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基于产业集群现象有关创业活动的研究还很少见。集群企业的创业研究将创业置于一个具体的环境中,使其更具现实意义,而集群的创业也是集群持久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产业集群资源和创业两个领域,研究劳动要素分工、产业环境、集群企业社会网络通过对创业要素的影响进而对创业活动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并建立实证研究模型,依据研究提出七个命题,为创业研究、产业集群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knowledge component in cluster literature from its origins to the present. A chronological perspective is deployed in order to shed light on how the concept of clusters has evolved. Given the increasing interest in clusters as knowledge repositories, and the apparent conviction among policymakers of the manageability of clusters, lessons learned from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practices in organizations might well be applied to the many policy efforts aimed at governing clusters. We argue that introducing KM initiatives on a regional level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ossible downfall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KM fail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