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文化不仅是我国独有的文化标识,也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愈发强盛的精神支撑.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将传承中华文化视为时代发展的内在需求,将研学实践作为增强学生文化自觉的有效措施.通过家校间的密切协作,统一教学目标,扩大合作空间,从而有效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传承发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云锦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策划“探寻云锦之美”博物馆研学活动。在研学之前,先开设了一节活动准备课,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云锦文化,感受云锦之美;在研学中,学生理解云锦丰富的文化内涵,探索云锦之美;研学后学生传承和发扬云锦文化,展示云锦之美。  相似文献   

3.
凤翔泥塑是宝鸡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之一,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作为中国泥塑第一村,是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基地。本次研学旅行设计通过现场示范教学、动手操作、实地考察等方式,在“旅”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开启非遗文化与研学旅行相融合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邢窑白瓷”传承基地建设和工艺美术专业转型发展,可以互促共建、协同发展。传承基地建设的教学设施,工艺美术专业可以共建共享;传承基地举办传播活动,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积极参与;传承基地研学并举,提升工艺美术专业的学术水平;传承基地编写教材,完善了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体系;传承基地人才培养,助力工艺美术专业实现人才目标;同时,工艺美术专业的蓬勃发展,可以丰富传承基地建设成果,使基地建设更快更好。  相似文献   

5.
以地处赣南山区的崇义中学探索研学实践课程校本化开发为样本,以县域特色资源建立的校级研学实践示范基地为依托,深入挖掘思政、劳动、地理与生物相关课程资源,进行跨学科项目式整合,从研学主题选择、基地课程资源价值、研学课程目标、研学项目规划、项目活动形式、研学成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研学实践课程的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文化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极为重要,太极拳文化的保护传承主要从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一是研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武术文化;二是太极拳文化进入中小学校园路径研究;三是太极拳文化研学旅行项目基地建设研究。并从如何利用太极拳文化研学旅游项目建设,做大做强焦作市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分析研究,为弘扬与发展焦作市太极拳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研学旅行是新时代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研学基地是实施研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研学旅行事业快速发展,但在研学基地建设上还存在研学资源整合不足、优质研学课程缺乏等问题。文章以海南石碌铁矿为例,依托其独特的地质遗迹、矿业遗迹、历史遗迹资源,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征设计相应的研学课程,并从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方面提出研学基地的建设路径,以期为石碌铁矿遗迹保护和发展研学旅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采用随机抽样法,从研学旅行活动实施情况、师资情况、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广东省10城市11844名中小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城乡学校之间、公办民办学校之间、不同学校和学段之间研学旅行的实施情况存在显著差异,研学旅行师资队伍比较薄弱,且缺乏科学化、体系化的课程,缺乏研学基地。为此,建议规范管理,保障研学旅行活动的正常开展;强化师资,建设专业优质研学旅行导师队伍;优化课程,提高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效;培育基地,推进研学旅行活动服务体系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红色研学实践作为一种独特的综合实践活动,在促进旅游业升级、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和加强红色文化传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革命老区大别山六安市的红色资源为依托,以地理核心素养和红色精神的培育为终极目标,确定“行走大别山,重温红色路”为研学主题,提出“认知、思维、实践、情感”四维研学目标,围绕主题对研学思路、研学路线、研学内容、师生活动、研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以期推动地理实践教学与传承红色精神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0.
产-学-研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基地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生产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实践基地。能源学院通过近10多年的建设,建成了胜利油田等5个产-学-研基地,为学院的实践教学及全方位合作奠定了基础。产-学-研基地具有多层次立体构架的特点。依托产-学-研基地,形成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系列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具体实施,取得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多方面成果,实现了校企互利、双赢。对于这种合作模式的巩固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正>研学地点:广州罗洞工匠小镇研学科普基地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道罗洞工匠小镇核心区内,距离从化客运站地铁站仅3公里,交通便捷。基地占地面积约300亩,室内生活学习区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以培育青少年忠党爱国情怀,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劳动光荣的正确价值观,以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为目标广泛引进全国各地工匠名师、非遗大师、劳动技能达人,在传统文化传承体验的基础上,创新加入知识产权科普内容,以现代科技元素赋能传统文化活化传承作为基地教学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2.
研学旅行是“教育+旅游”的新模式,是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助推器。如何提升研学旅行的教育内涵和价值是研学基地的关注重点。本文分析了研学基地景观与游憩设计教育意义表达的现存问题、影响因素、表现形式,提出了融入地域文化、打造特色主题、创设五感体验、注重因材施教的策略以营造更具教育意义的研学基地。  相似文献   

13.
王东  辛艳  于春哉 《知识文库》2023,(13):71-73
<正>酒泉工贸中等专业学校研学旅行基地自2018年运行4年以来,通过开展“重走丝绸路,寻找大漠梦”等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效果明显、意义重大,为区域内全面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阶段学校充分利用基地为中小学生开展职业体验等活动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在运行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基于中小学生体验式研学旅行基地类型的视角,在剖析学校研学旅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开设特色研学课程、规范研学服务、支撑科研课题、服务区域经济、互惠互利等,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为推动职业学校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和运行提供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4.
根据新课改提倡的实践育人理念,结合北京师范大学房山综合实验基地特色与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从研学主题、研学目标、研学内容、活动设计和总结评价等方面,设计针对高一年级的、紧扣“土壤侵蚀”主题的单日短途研学旅行课程,以期为京津冀及其他地区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受限于高中教学课时、安全风险及新冠疫情等因素,户外远距离开展研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较为困难.本文以重庆南山风景区为研学活动基地,依托基地的研学资源,从研学设计思路、研学主题及目标设计入手,围绕"初识南山、探秘南山、造化南山"三大主题进行研学内容、研学任务、活动实施及评价的系统设计.该设计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课程设计存在的课程目标分离化、课程内容去身化、课程评价单一化等问题,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课程设计应遵循的情境性、体验性、生成性三项原则,并以侗族大歌为例,从拟订研学课程目标、确定研学课程主题、设计研学课程内容和引导研学课程评价四个方面,设计具身情境下身心共同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课程,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科实践作为学科育人、实践育人的突破口,是核心素养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方向.本文基于重庆市江津区研学基地的打造与实践经验,阐释研学基地对于带动学科实践的价值所在,论述了依托研学基地设计学科实践活动的重点与要点,以及开展学科实践的方法与模式.  相似文献   

18.
伴随各地研学旅游团数量的逐年攀升,研学领域存在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国内现有的研学活动大多围绕自然和人文景观展开,体验类别较为单一,特别是职业体验类研学活动更是缺失严重,究其原因是职业体验研学基地资源匮乏。因此,依托地方高职院校建设职业体验研学基地是实现基地数量快速增长的有效途径。依托学校旅游管理专业,通过设立部门、明确分工,确定对象、开发课程,多方合作、健全机制,完善硬件、优化制度,提出地方高职院校职业体验研学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研学旅行能提高学生环境观念、全球意识及家国情怀。文章以具有地理研学优势的塞罕坝为研学基地,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制订研学目标,在研学前提炼研学主题、确定研学线路及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在研学中从研学内容、研学任务、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地理研学方案设计,研学结束后对研学旅行目标达成度评价分析,系统总结反思,并提出改进设想。  相似文献   

20.
卜宪荣 《成才之路》2022,(12):130-132
研学旅行是旅行和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培育和提升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文章从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研学旅行活动与其他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中融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创新研学旅行教学形式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对研学旅行中融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