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正>1966年12月28日,中国成功进行氢弹原理试验,当量30万吨。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由飞机空投的330万吨当量的氢弹试验获得成功。美国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用了7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苏联用了不到4年,法国用了8年零6  相似文献   

2.
四十三年前的深秋季节,在我们祖国的上空,一声春雷般的巨响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胜利地掌握了核技术。从此,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不断取得辉煌的发展。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为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特别是国防实力,奠定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如今,在举国上下欢庆建军八十周年之际,我们再一次向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老一代科学家和领导者、组织者致敬。我们要永远记住那火热的战斗岁月,永远记住那光荣的历史足印: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的非凡的人间奇迹。而就在这些令全世界为之赞叹的日期背后,又凝聚着多少"两弹一星"研究者的汗水,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着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着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我国核爆炸理论、应用与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乔登江院士就是其中的一位。几十年来,他不仅历历亲为地参加了每一次试验,主持开拓了我国核爆炸物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更在和平时期的今天,用自己"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敬业精神和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谱写了一曲医学的奇迹,生命的赞歌。  相似文献   

3.
《发明与革新》2009,(10):23-23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中国拿到了核大国俱乐部的“入场券”,氢弹技术的研制被国家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4.
<正>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空爆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这次试验是我国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我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中国青年科技》2004,(10):32-33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世界为之震惊;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0年,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这是我国著名的"两弹"--核弹和导弹。在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相似文献   

6.
科学历程     
正1954年3月1日—美国成功爆炸世界上第一枚氢弹1949年9月,苏联的原子弹爆炸试验获得成功,这意味着美国已经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美国必须制造出威力更大、更具威慑力的武器才能制衡苏联。1950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决定研制氢弹,匈牙利籍的科学家爱德华·泰勒成为该项目负责人。其实,将氢弹称为"三  相似文献   

7.
《发明与创新》2009,(10):19-19
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滩上空升起了一团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芒.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昵?他就是世人熟知的邓稼先.  相似文献   

8.
<正>当我国在1964年和1965年相继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首次在世界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迎来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科技发展的黄金期之后,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在这十年浩劫的特殊时代里,林彪与"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使我国科技管理机构陷于瘫痪,科技研究机构被肢解,科技人员横遭批判和迫害,科研物质条件严重恶化,错误的政治批判取代了自然科学研究。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我国科学和科学家遭受了炼狱一般的严峻考验,科技整体水平与世界差距拉大。但是,在逆境中,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冒着风雨,支撑起了一把保护伞,保护科学的园地,保护我们的科学家。我们的科学家也没有忘记祖国的期盼和科学的使命,他们以不屈的意志在逆境中艰难跋涉,相继取得了导弹核武器试验、氢弹爆炸和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等一系列高科技成就,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一页。  相似文献   

9.
科学历程     
<正>1966年2月3日——第一次成功实现月球探测器软着陆"月球"9号是苏联发射的一颗月球探测器,重量为1538千克,高度为2.7米。它由登月舱、仪器舱、发动机系统等几个部分组成。登月舱是登月任务的核心所在,它呈卵形,直径约58厘米,重量为99千克。1966年2月3日,苏联"月  相似文献   

10.
王淦昌小传     
正王淦昌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07年5月18日,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县枫塘湾。13岁到上海就读浦东中学。1925年6月,年仅17岁的王淦昌来到上海不久,便与同学们一道在南京路上示威游行,抗议日本帝国主义残杀中国人的"五卅惨案"暴行。队伍走到  相似文献   

11.
正12月18日,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30位科技工作者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让我们一同认识他们,感受那份孜孜求索、勇攀科技新高峰的精神追求。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于敏他是新中国氢弹研究中的关键核心人物,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1965年10月,在他亲自组织和部署下,氢弹理论得以突破。目前全世界只有两种氢弹构型:美国的T-U构型和中国的于敏构型。凭借为  相似文献   

12.
邓稼先小传     
正邓稼先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及氢弹的研制,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1941年秋天,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西南联大是原来的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在南迁后合并的一所学校。这里的名师严教让好学  相似文献   

13.
颜慧 《百科知识》2013,(11):62-63
2013年1月27日,我国再次成功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也是我国第二次进行该试验。早在2010年1月11日,我国进行了首次试验,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2个开展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的国家,一时间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1972年1月7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实战氢弹,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举国上下无不为之欢欣鼓舞。但在投掷实战氢弹时,却出现了种种令人难以预料的险情。被誉为彝族之鹰的空军飞行员杨国祥,置生死于度外,沉着镇定,以高超的技艺顺利完成了任务,为中华民族赢得了骄傲。  相似文献   

15.
在聂荣臻同志百年诞辰即将到来之际,“聂荣臻发明创新奖”颁奖会于12月7日在京举行。8位获奖者包起帆、陈欣、周国泰、殷起强、刘传缋、张岐山、杨绵绵、李浩林从朱光亚、倪志福等领导同志手中接过了中国发明协会颁发的“聂荣臻发明创新奖”奖杯和证书。今年12月29日是聂荣臻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聂荣臻同志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中国发明协会原名誉会长。为了纪念和缅怀聂荣臻同志为发展我国科技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聂荣臻同志领导科技工作时倡导形成的可贵传统和优秀作风,弘扬发明创新精神,鼓励发明创…  相似文献   

16.
巨大效益与深远影响 袁隆平开创的杂交水稻研究事业,从1964年发现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到1973年“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成功,整整历时十年。1974年进行优势鉴定,1975年多点示范,1976年全面推广。在全国大推广五年后的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把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与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并列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一批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7.
正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现代实用机器人早已风靡全球。据称,目前世界上机器人数量已达20万,并且每年还在以35%的速度递增。机器人所从事的行业,也由原来单一的工业,迅速扩展到农业、交通运输、商业、科研等各个领域,其中就有军事领域。真正让世人认识到机器人潜在军事价值的,是一次异乎寻常的打捞。1966年1月15日,一架装有氢弹的美军B-52战略轰炸机在地  相似文献   

18.
莫兰德的启示一九七九年,一个叫莫兰德的美国人在《进步》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氢弹的文章。文章详尽地介绍了氢弹的结构及工作过程,外壳的加工工艺、辐射压等重要资料。美国政府惊呼:文中竟有一千三百二十二个字是保密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隆重的颁奖会,表彰“聂荣臻发明创新奖”获得者,并以此纪念聂荣臻同志诞辰100周年。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怀念中国发明协会原名誉会长聂荣臻同志。聂荣臻同志是我们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又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他不仅在我党、我军的建设和发展中建立了丰功伟绩,而且为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尤其是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功垂千古的杰出贡献。聂荣臻同志十分关心我国的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早在1985年中国发明协会成立时,聂荣…  相似文献   

20.
王建柱 《今日科苑》2015,(1):14-19,3
2015年1月9日10时,北京人民大会堂。89岁的"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于敏坐着轮椅,缓缓来到主席台中央,接过国家主席习近平颁发的荣誉证书。这是党和国家的崇高褒奖,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耀。这一刻,距离罗布泊沙漠腹地一声惊天"雷鸣"——1967年6月17日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