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新文学大系》是新文学权威与现代传媒共同运作的结果。它不仅是一部作品集,同时还具备了文学史的特征。《大系》在编选人员的组成、对作家作品的评价以及编选作品的数目三个方面都影响了"五四"作家的文学定位。由于《大系》的编选时间距离新文学的创作时间较近,同时编选者在编选作品和评价作家作品时很难剔除个人因素。因此,这种文学定位并非完全公正。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系》对"五四"作家的文学定位将不断接受新的检验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孟若虹 《语文天地》2011,(12):33-34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评价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的确,朱自清的散文朴素自然、缜密优美,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学具有一定程度的“世纪末”色彩,这是学术界很早就注意到的问题。鲁迅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写道:“那时觉醒起来的知识青年的心境,是大抵热烈而悲凉的,即使寻到一点光明,‘径一周三’却是分明的看见了周围的无涯际的黑暗。”  相似文献   

4.
为总结"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经验,赵家璧将新文学运动最初十年的创作、理论、资料加以整理汇编成《中国新文学大系》。呼应这一时代的要求,阿英将闲散的著作收集起来,对新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及创作实绩,作了大规模整编。以《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入手,概括《史料·索引》(1917-1927)的编撰特点,以小见大,借以完善对《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中西文化碰撞的"五四"启蒙思想是现代文学思想的开端。"人的文学"和"为人生"是启蒙思想的两个要素。这两种现代文学观念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文学革命的先驱,他们将二者以文学史的方式确认在《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中。载于《大系》中的启蒙思想于当今文学仍有不可言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是20世纪中国出版史上的经典丛书。在20世纪30年代文化界政治立场明显分裂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团结左、中、右三个不同阵营中的文学大师共同编辑出版这套丛书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主编赵家璧功不可没。《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出版在文化界和文学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经《中国新文学大系》主编赵家璧证实,郑振铎在《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导言》中所做的"无数青年们的呐喊的热忱,只是形成了他们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他们践踏着青年们的牺牲的身体,一级一级的爬了上去。当他们在社会上有了稳固的地位时,便抛开了青年人开始‘反叛’"评价是指的胡适。这一评价主要蕴含两层意涵:一是踩着青年爬了上去,获得了很高声誉;二是在获得稳固声誉后,"反叛"了曾倚重的青年。对郑振铎做出此番评价的原因、其所牵涉的文学场的复杂生态进行探讨,从而观照胡适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中自我形象的建构以及郑振铎及其他编者叙述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8.
胡适为《申报》成立五十周年写成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以历史参与者和叙述者的双重身份言说,实则借立言形式建构"白话正宗观"和"文学进化史观"的文化诉求。十几年后又应赵家璧之邀编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在大系导言中追述了新文化肇始的源起发展,胡适又有意淡化了陈独秀一代人共同努力营造的社会文化氛围,从两者的发展中可以窥见胡适的文学观念变化中文化诉求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是其主编赵家璧编辑生涯的代表作。赵氏不仅是《大系》的创意者、总设计师与总工程师,而且在《大系》编辑出版过程中,他最善于放大自己,甘于且擅长当好优秀的服务员和联络员,又兼具事业心与商业头脑。  相似文献   

10.
浅草社是我国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关于它成立的时间,历来的说法很不一致。陈金淦在《关于浅草社成立的时间》一文中作了考证。他首先叙述了在这个问题上的三种意见:其一是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提出的一九二四年,以昏沿用此说的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林志浩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田仲济和孙昌熙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其二是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提出的一九二三年春,沿用此说的有九院校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其三是冯至在《鲁迅与沉钟社》一文中提出的一九二二年。——实际上,对浅草社成立时间的不同说法不止这三种,据我所知,杨晦在《怀念翔鹤同志》一文里认为是一九二三年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一散文集)导言》中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怀着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学之美,要算他了……散文又称美文,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点。取材广泛,感情充沛,文笔优美是其它文体不能与其媲美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辑内部工作会议上,该项目总负责人、著名作家王蒙呼吁,应将入选作品的稿费从原先的40元提至100元。在他看来,“40元的稿费是对作家劳动的侮辱”。会上,王蒙向上海文艺出版社建议,提高入选作品的稿费。“1980年代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时,入选作品的稿费是千字30元。这么多年过去了,稿费只有40元。这有点说不过去,是对作家劳动的侮辱。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 ,中国文学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由新文化开拓者们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汇集了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的主要创作成果。随后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 导论集》是由参加编选此大系的编委们对大系选编工作的说明、评述 ,展示出一面旗帜 :推行白话文 ,发展新文学。《导论集》结各家观点为一体 ,既具有共同的现实导向 ,又蕴含了鲜明的个体创作风格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占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和《小说三集》的编者茅盾和郑伯奇在《大系》选编队伍中的位置有着微妙的对比意义。某种程度上讲,是茅盾选择了赵家璧参与完成自己整理和总结五四文学的初衷,从而参与《大系》的出版,是社会历史将郑伯奇推到赵家璧的面前,让他成为相对合适的编辑人员。事实上,回到三十年代文坛,赵家璧选择这十位编选者是因为他们在当时背景下具有比他人更成熟的条件,同时他们也对参加《大系》的编辑出版做出了选择。这是一个历史背景下时代选择和编者互相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和“被选择”的痕迹程度不同地体现在文本之中,令《大系》表征出多元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5.
罗黑芷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罗黑芷是一位默默耕耘的拓荒者,长期以来,几乎被人遗忘。他的小说和散文,以“新创的体裁和别致的人生怀抱”引起文坛的瞩目,代表作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和散文二集。他是文学研究会中极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也是江西著名的现代作家。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文艺大系》与《中国新文学大系》在十七年文学的小说篇目编选上,表现了编选者不同的精神背景对同一段文学的不同讲述,以及编选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规训,在谁的十七年文学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归属的差异与分歧。我们应该以客观的目光去正视这段历史,靠近这段真实存在过的文学,最真实地还原这段文学的历史,从而给予十七年文学以更准确、更真实的文学史定位。  相似文献   

17.
钱理群教授主编的《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总数达五六百万字.这是一项填补中国现代文学资料整理工作空白的重要工程,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钱先生为此书所写的《沦陷区文学总论》却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文艺报》去年为此展开过讨论.本文仅就《总论》中涉及的有关鲁迅的两段引文的理解提出一些异议,就教于钱先生及文学工作领域的同行们.  相似文献   

18.
刘汉东《囗号》文(《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8期)说:“在整理古籍过程中,表示删除,也用囗号。如郑振铎主编的《新文学大系》,其中小说《金瓶梅》就有好多用‘囗囗……’来表示删除的”。这一段话有几处错误。郑振铎没有主编“《新文学大系》”。《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主编是赵家璧,其中第二集《文学论争集》才是郑振铎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1917—1927)理论和作品的选集,其中没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化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学的序幕,中国学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由新化开拓们的《中国新学大系》汇集了现代学第一个十年的主要创作成果。随后出版的《中国新学大系.导论集》是由参加编选此大系的编委们对大系选编工作的说明、评述,展示出一面旗帜:推行白话,发展新学。《导论集》结各家观点为一体,既具有共同的现实导向,又蕴含了鲜明的个体创作风格,在中国现代学史研究中占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有很高的学和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孟若虹 《语文天地》2011,(23):33-34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评价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的确,朱自清的散文朴素自然、缜密优美,富有诗意和情趣。《荷塘月色》便是其中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是中学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