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教材分析:《小动物过冬》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九单元。本课是一篇童话,讲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量过冬的事。告诉我们小燕子要避开严寒到温暖的南方过冬,青蛙准备吃饱了之后钻进泥土里冬眠,蜜蜂则储藏了很多蜜在蜂巢里过冬,表明了不同的小动物具有不同的过冬方式,这篇课文极富童趣,贴近儿童的生活。这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学生喜欢学,爱读书。这课的重点在于了解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课文不仅生动的介绍了有关动物过冬的知识,而且表现了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  相似文献   

2.
教学一篇课文,在不同的课时里,教学的实际要求不同,板书内容也应该各有侧重。《小蝌蚪找妈妈》是看图学文中的一篇科学童话。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八个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掌握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特点和变化的全过程;能看图复述课文主要内容。这就  相似文献   

3.
对于《水》这样一篇课文,如何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呢?我以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具体课文三者的结合。确定教学内容时,特别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课文的主要特征。一篇课文的内容是极为庞杂的,我们应该选择最能体现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4.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第34课《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讲述了水变化的特点、水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状态及水与人类的关系。教学时要注意: 一、紧扣“变”字,认识水的特点的变化 1.篇首设疑,提问导读。会变是水最突出的特点。课文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我会变”。短短三字,经纬全文,贯通始终。教学时首先紧紧抓住这一句设疑:①“我”是谁?  相似文献   

5.
正《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这篇课文以朴素诗化的语言,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看到的、感受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深深的怀念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初教这篇课文,自以为对"园子"有较深的了解,然而读过《呼兰河传》,看过《落红萧萧》的书、电影后,我对这篇课文又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6.
《大学语文》综合知识归纳记忆法刘德璋学习《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时,细心者会发现,该课程知识点多而且散,有的知识在不同的课文中都存在,有的课文作者和另一篇或几篇的课文作者有某一共同点。我们要善于把不同课文中的同类知识综合在一起。这就像数学中的合并同类项一...  相似文献   

7.
一、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语文教学应注重识字与朗读,同时要让学生爱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所以,我们应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架设一座畅通的桥梁,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个性化. 二、教材分析 《乌鸦喝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秀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乌鸦口渴了,通过自己的智慧,就地取材,终于想出办法喝到了瓶子里的水的故事.课文的语言简洁流畅、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儿童阅读.  相似文献   

8.
高小第一册自然课本第13——24课的教学内容,是讲述水的物理性能及水在自然界里循环变化的知识。它的教学目的,是使儿童初步理解“物质不灭”的道理;了解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相互关系;知道水的物理性能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现在,把我钻研这部分教材的点滴体会写在下面,和同志们研究。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中学教材里的常客,从教材中的《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到《故乡》。每一篇课文里的每一句话甚至是标点符号,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仔细琢磨。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第四次执教《故乡》这篇课文。每一次研读这篇课文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  相似文献   

10.
《院子里的悄悄话》(五册第15课)是一篇科学童话,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认为在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抓童话特点,提高运用形象化语言的能力。童话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儿童,它描写的内容,写作的方法都照顾儿童的知识范围和心理特征,易为儿童所接受。《院子里的悄悄话》以拟人的手法,将老槐树写作爷爷,他说话深沉,知识丰富,能知道“一百五十年里,哪年干旱,哪年多雨,哪年冷,哪年暖。”他“神秘地说”,仔细地忆,慈详而和蔼。课文将小槐树写作天真的小孩,他聪明,爱提问题,一会儿他“晃动着脑袋,悄悄地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三年级学生的命题作文作好准备,我利用二年级的一篇课文《我是什么》设计了一堂说话课。小同学都爱猜谜语,于是我引用这篇课文中的句子作为谜面:“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中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让学生猜,然后根据他们猜的在黑板上板书谜底:水。我接着提问:“谁能讲一讲水可以变成什么呢?”稍加思考后,学生回答:“我揭开锅盖时,看到水变成了汽”;“在寒冷的冬天,我看见在水  相似文献   

12.
一只笨乌鸦     
表弟正在大声朗读《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我在一年级时学过,聪明的乌鸦衔石子放进瓶子里,让瓶子里的水升高,最后喝到了水。可是,现在我却觉得乌鸦喝不着瓶子里的水。课文开头说乌鸦到处找水喝,意思是周围没有水,为什么周围没有水呢?可能正大旱吧。  相似文献   

13.
一.设计理念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是相互促进的,但是语文知识内容丰富,怎么处理这些语文知识,这就有学问了。我认为要使语文知识促进语文能力的快速提升,首先要把握这一堂课中语文知识的科学性,即:1、要瞻前顾后,看看他们以前接触过这一知识没有,掌握到什么程度,是不是第一次出现,以后在哪些课文里又出现,在这节课中要做到什么程度,找到学习知识的起点,明确什么时候到达知识的终点,这就是语文知识科学性中的准确性。2、这一知识在这一篇课文中是不是处于主体价值的地  相似文献   

14.
一、讲读要点:本文是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讲读这篇课文的要点是学习课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学习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生动真切地描写事物,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探求各种知识的优良品质,认识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本质。讲读这篇课文的关健是第一部分,特别是  相似文献   

15.
五年制小语六册第六单元是由两篇看图学文和两篇参观记组成。根据这组课文的特点,可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从课文的“顺序”入手,理清文路,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第六单元的四篇课文,虽然组材的方法不同,但都体现了“按一定顺序写”这一特点。《送水》是按由近及近的顺序写的。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划出各自然段中的首句,即“蓝天下面的麦地里”、“村边路旁的几块麦地里”、“在割过的麦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第五册有一篇题目叫《会摇尾巴的狼》的课文。课文讲的是 :一只狼掉进了陷阱里 ,一只老山羊从井边经过 ,狼乞求老山羊把它救上去 ,老山羊没答应 ,离开了。课文要“告诉”学生的道理是 :不要怜悯和救助恶人。通过寓言故事教育孩子 ,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是我们惯用的教育手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的价值观念也会变 ,以我们几千年不变的寓言故事和价值观模式来束缚当今的儿童 ,将我们成人的观念和价值判断强加给儿童 ,迫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期望去想、去做 ,似乎有些不妥。如果拿这篇课文给孩子们自己读 ,让他们讲讲自己…  相似文献   

17.
张书造 《学周刊C版》2014,(10):187-187
语文知识是通过一篇篇完整的课文传授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对每篇课文的知识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但在上课时又往往照顾各种知识点,使语文课显得费力繁琐。这种教学方法突出的问题是"贪多嚼不烂",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由于各知识点要占用必要的时间,就难把重点和难点分析到位并做到又精又细,出现"水过地皮干"的现象。而且,学生的精力有限,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所有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在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做了一点新的尝试,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知识是通过一篇篇完整的课文传授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对每篇课文的知识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但在上课时又往往照顾各种知识点,使语文课显得费力繁琐。这种教学方法突出的问题是"贪多嚼不烂",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由于各知识点要占用必要的时间,就难把重点和难点分析到位并做到又精又细,出现"水过地皮干"的现象。而且,学生的精力有限,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所有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在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做了一点新的尝试,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郑宇 《小学语文》2010,(10):54-54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几篇比较难的课文,六年级上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要算其一。这篇课文主要难在两方面:一是文化背景的差异。这篇课文是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一篇演说词,字里行间传达的是印第安人对自然和生命的认识,这些认识与我们的自然观、世界观不太一样,  相似文献   

20.
《金色的草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的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思路、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展开。一、教材分析《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课文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俄罗斯乡下金色草地的神奇和美丽,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而且还向孩子们渗透了观察、了解自然的意识和方法。由于本课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因此,根据单元主题和本课特点,我设定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2.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