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通常的理解中人们常常把教化理解为教育,将真理看作是关于世界的现成的知识,因而教化就是将真理作为一种现成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但是在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中,教化与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化并不是主体对一种客观知识的掌握和传授,它应该在柏拉图的意义上被理解为以某种理念为原型的造形,教化本质上是人的存在状态的本质性的转变。海德格尔在关于柏拉图洞穴喻的生存论解读中,对教化与真理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辨析。  相似文献   

2.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体系的作用在于区分不同种类的人,并将其置于社会中属于他们的位置上。当每个人都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所有社会职能都能得到最好发挥时,社会就是合乎正义的。劳动分工和社会分层预设了最重要的政治美德:正义。柏拉图对教育体系分层功能的理解是服务于其终极理念的。苏格拉底认为,在某种意义上,美德即知识———知道美好的事,就会做美好的事,而且美德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习得。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这个命题进行补充,他把正当的知识看作是关于善的理念的知识,但柏拉图不像苏格拉底那样相信人们能获得关于美德的知识。这是…  相似文献   

3.
论“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谈论有关教育问题时,中国古代教育家常用“教化”一词。其实,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化”远比“教学”、“教育”出现得频繁。这主要不是一个用词习惯问题,而是反映了古代教育家对于教育工作的基本理解。这里的关键是“化”。一般理解,“化”的方式有以下特点:(1)在方法上是非粗暴非强制的;(2)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接受者而言是不知不觉的;(3)它所要影响的不只是接受者的外部行为,主要是他们的心灵深处。人们常用“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等形象的说法来描绘所谓“教化”对人的作用方式。“教化”被古代统治者用来养成社会风俗(即社会教化或政教风化),也被古  相似文献   

4.
一创造教育教学过程的概念创造教育的教学过程乃是创造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既然创造教育是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的教育,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又涉及整个人格的完善,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创造教育教学过程的概念理解为一个形成健全的创造性人格的教育过程,它包括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和发现真理、传授活的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的动机和意志等。这样理解概念的理论依据在于:1、我们既然要教会学生如何创造,那就不能简单地给学生奉送现成的真理,而必须引导学生在实际的探索和发现过程中获得真理。因为,我们只有让学生通过探索学会…  相似文献   

5.
“形而上学”形式的辩证法似乎是一个怪诞的命题,它正是柏拉图辩证法的特征。柏拉图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理念”论的思想。“理念”是事物的原型和根据,认识了“理念”,就达到了最高的认识。这种关于“理念”的最高知识,就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追求的目标。柏拉图的辩证法正好是对“理念”的认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的辩证法就是关于“理念”的知识,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6.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宣告要将摹仿诗人永远逐出城邦,与此同时,柏拉图推崇另一种非摹仿性的诗歌,其目的在于以一种在教育上有效的方式表达出他的信念与标准——这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诗歌——究竟该怎样看待其复杂重叠的相互关系?本论文论述并比较了历来的诸多学者的观点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柏拉图贬抑那作为摹仿的诗歌而向往一种理想城邦所需之诗的典型,后者属于柏氏哲学王国的一部分——如此方才产生出柏拉图的两种诗歌”:1.对摹仿诗人的批判只有在以哲学语言构造一新城邦的整个过程为背景时才能被理解;2.对一个现实城邦中的诗歌表示不满之际,柏拉图用语言构建了代理想之中的哲学城邦与诗,其只有在哲学中才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论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刘旭东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一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是与科学知识教育及理性教育、非理性教育不尽相同的“教化”形式。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集中在人上,因此,不能将其理解为某种专门化或独立形态的教育形式。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与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教育理念以理性说服为核心。其中,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三卷中对“高贵的谎言”的论述,被认为是古典教育的经典论述。《理想国》和《蒂迈欧篇》相关文本表明:一方面,高贵的谎言建立在说服的宇宙论模式之上,由此证明高贵的谎言对真理进入灵魂来说是必要的;另一方面,高贵的谎言具有无法让真理稳固地存在于灵魂之中的困难,这一困难本质上是由柏拉图的形质论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当前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存在着一种比较鲜明的“实践性”偏狭,即研究者倾向于将教师实践性知识理解为一种教师仅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知识,似乎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生成和发展其实践性知识的唯一来源。这使得教师实践性知识逐渐远离教育理论知识,两种知识之间产生了一种相互独立的假象。实践性只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根本性,实践性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教育理论知识在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教育理论知识参与教师识别和分析问题情境的过程、在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起价值导向作用,深化教师反思的活动,是教师交流拓展的媒介。  相似文献   

10.
<正>一、少教多学,对话互动1.内隐对话,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对话教学活动来源于苏格拉底的学说,他认为好的教育方法不是将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知识,了解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学生通过学习能发现蕴含其中的真理。对话活动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活动,能让思想和灵魂碰撞的关键和火花。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对话不仅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更要体现在人与物,以及人与环境之  相似文献   

11.
人文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提高人格境界,最终达到美的境界。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证实了这一点。真善美是紧密相联的统一整体,美是对于两者的升华和自然表现。确立这样的人文教育理念,对于当今我国人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教育思想强调社会和个人的协调发展。建国以来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和定位在传统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下都存在一定偏颇。重视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以促进政治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视人性和个人价值的培养,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重视个人创造力的培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是古希腊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要指导高等教育改革需要有教育学的阐释,从教育学的立场看,高等教育改革应该以师生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的、多方面和谐的发展。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改革应有基本的教育理念,完善和创建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主动提升对师生的服务质量,把大学生的失误和错误转化为教育的资源,还教师以教育教学的权利,鼓励和支持基于真实问题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This essay reminisces on the contributions of Professor Kazamias to my own thinking and assesses the imperative for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o foster more complete and egalitarian societies across multiple historic and cultural contexts. “Paideia of the soul” is acknowledged as connected not only to the humanities but also to the social sciences, within which education is embedded. The broadening of the mind enabled by “paideia of the soul” challenges current trends toward a narrowing of the curricula in schools and encourages us to be reflexively critical of current global education policies and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Nurturing students’ continuous learning is a current trend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agenda. Curricula and academic contents should enable students to take part in stimulating learning experiences, as well as promoting both developing and training opportunities in the course of their lives and careers. Despite the relevance given to lifelong learning 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there are still some open questions: how this concept is understood and put into practice b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paper aims to analyse the conceptions of lifelong learning as reflected on the learning outcomes proposed in a sample of study programs. A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and a data-driven approach are adopted to explore the content of the learning outcomes proposed in 10% of total study programs submitted to quality accreditation, since 2009. Generally, results reveal tha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committed to the lifelong learning paradigm, particularly in master and PhD degrees.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invest in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to ‘develop learning competences through life’, as well as to ‘foster lifelong learning’. This study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ange of perspectives and the relevance given to lifelong learning as a valuable learning outcome.  相似文献   

16.
国家教育部提出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然而对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对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还不明确,况且我国师范院校在计算机教育或信息技术教育等专业中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还没有得到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匮乏,很多计算机教育或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育实习前没有进行教学设计的训练,写不出好的教案。本文对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明确,并着重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7.
尽管所有的学问最终都通向自由,也就是人的解放(佛教叫“解脱”),但惟有道德才是最直接的途径。道德也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因为道德所关涉的是人的灵魂之中最深沉的部分。那么,德育就可以理解为“解放教育学”。然而,现在作为一个学科的德育,基本上只在学校里说话,也只在德性上说话,并且把德性狭隘化了,这样,学校德育工作就成了一个以否定规定的过程。德性与智慧是人类全部文化的精髓,共同形成人类的伟大观念。德育应该用人类的全部文化培养完整的人的德性与智慧。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innovation concept in two key welfare areas where the demands for innovation are substantial, namel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lder care. On the basis of ethnographic fieldwork and interviews on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a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and elder care services, the article develops a tripartite empirical model of innovation. The model suggests that innovation requires levers (understood as methods and management contexts) as well as craft (understood a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rootedness), if it is to be integrated into the core services of a specific context. 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s how innovation's value-creating aspects should be understood in a public sector context. The proposed innovation model yields recommendations on issues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establishing successful innovation in a public, cross-organizational context.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育要塑造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必须以“真善美融合的新理念”来探求语文教育的原则,即既要探求相关性的课内外结合原则,又要探求多类型的思维训练原则,还要探求最优化的自能学习原则,从而促使受教育者探索品质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