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交待不清     
课本第 14 3页 :“西晋末年 ,匈奴首领刘渊起兵称帝 ,进攻西晋。匈奴兵占领洛阳 ,俘虏晋怀帝 ,杀死官民几万人。西晋迁都长安。3 16年 ,匈奴兵又攻入长安 ,西晋灭亡。”刘渊进攻西晋和匈奴兵占领洛阳之间缺少必要交待 ,过渡突兀 ,很容易误认为刘渊率匈奴兵占领长安。“匈奴兵”一词内容不具体。实际是刘渊的儿子刘聪于 3 11年“派刘曜率兵破洛阳”。交待不清$安徽省全椒县马厂中学@何泽九  相似文献   

2.
匈奴在与塞内的不断交往过程中,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其经济生活、政治制度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都逐渐发生了变化。汉王朝充分利用文化上的优势,通过羁縻之策、“约为兄弟”、和亲,以及每年的大量赠遗等对匈奴进行文化浸润,分化和汉化匈奴,实现“用夏变夷”的目标。在受到汉文化熏染的过程之中,一些贵族阶层率先接受儒家思想,认同汉文化,使匈奴社会越来越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渊于西晋"八王之乱"之时,乘势在西河郡举兵反晋树起中兴汉室的旗帜。刘渊之所以打出兴汉旗帜而不是恢复昔日的匈奴游牧政权,主因是其与匈奴上层贵族均已汉化。当时内迁的匈奴贵族已经与汉士族大夫无异,他们要起兵建立的政权一定会是中原王朝式的。同时,刘渊可以凭借兴汉旗帜来号召天下有志于反抗晋朝的汉、胡贵族与民众共图大业。  相似文献   

4.
西晋是个短命的王朝,它在实现全国统一后,只过了十多年的安定日子,就出现了全面的危机。先是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八王之乱”,继则流民起义四起,自汉魏以来迁居内地的少数民族也乘机起兵反晋。最后,西晋王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终被匈奴贵族刘渊父子的铁马强弓所摧垮。随后,北方就进入了诸胡纷争的十六国时期。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的匈奴,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力量大为削弱。但是,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化,西晋王朝的日益腐败,匈奴人的不断内迁,给匈奴的再次兴起创造了条件。西晋后,匈奴在风云变幻的乱世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新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西晋后期,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相互交织,异常尖锐.流民起义的风暴,自南而北,猛烈地震撼着司马氏集团岌岌可危的统治宝座;蓄谋问鼎中原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乘机起兵割据,使北方陷入长期分裂混战之中.这场纷争的始作俑者是匈奴族刘渊.他于公元308年称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县),国号汉.刘渊死后,其子刘聪继位,于公元316年灭掉西晋.此后,羯、鲜卑、氐、羌等族相继在淮河以北建立了许多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探讨匈奴社会政治制度发展演变史,指出秦汉时匈奴社会的政治制度与其社会发展形态、游牧经济类型的生产方式是相适应的;魏晋以后,匈奴社会由于大量接受了汉文化,开始农耕定居,所以其政治制度亦发生根本性变化;到五胡十六国时完全汉化。这种变化加快了民族融和的步伐,为盛唐时期更大范围的统一和更多民族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316年,匈奴族刘渊建立的汉国灭晋。整个王朝存在仅五十一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大一统局面下的短命王朝之一。秦朝和隋朝也属短祚,但由于相继出现的是汉、唐两个极盛的时代,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可资总结,故研究秦、隋短期灭亡的原因自来就为人所重视。对西晋则不然,它的速亡作为一个历史现象而存在,不大为人所注目,缺乏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西晋之速亡,一般认为是世家大族庄园经济发展造成的,因为庄园经济反映地方势力的膨胀,本身就是离心的因素。这种结论有它一定的正确性,但却失之笼统。实际上,西晋灭  相似文献   

9.
匈奴社会政治制度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秦汉时匈奴社会的政治制度与其社会发展形态、游牧经济类型的生产方式是相适应的;魏晋以后,匈奴社会由于大量接受了汉文化,开始农耕定居,所以其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到五胡十六国时完全汉化。这种变化加快了民族融和的步伐,为盛唐时期更大范围的统一和更多民族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刘渊作为西晋末年南匈奴的首领,在其早年的质子生涯中,与西晋士族高层——太原王氏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立这种联系的纽带,表面上似乎是乡党关系的作用,实际上二者的关系却是基于某种互相的利益依赖:刘渊需要通过利用王氏在朝中的地位来保证家族安全,以及为南匈奴的发展赢得空间;王氏则需要刘渊的军事实力,以保证家族威望和家族故地的安全。二者互惠互利,各取所需。这种相互利用关系的建立,在西晋末年政局动荡、民族融合这一特殊历史大背景下来看并非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时代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晋江流域东晋南朝墓葬是研究泉州地区唐代以前区域社会发展与经济史的重要资料。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组合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墓主是西晋末以来南迁的中原汉人,墓葬分布显示出以丰州为中心的聚落结构景观,家族墓地制度流行,社会阶层分化不明显。东晋南朝时期对晋江流域的开发,促进了当地农业和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为泉州唐宋时期成为世界著名的通商港口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列锦”作为一种修辞格,渊源滥觞于两汉时代的诗歌作品。经过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反’复运用,到初唐时期,“列锦”已经发展出许多新的结构模式。与此同时,伴随着词在唐代的发展,唐及五代词中的“列锦”在继承两汉以来的诗歌“列锦”模式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一些与词这种文体有关的新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3.
乌桓、鲜卑部族最初属于东胡联盟,东胡破灭后,余部逃往乌桓山和鲜卑山,开始以乌桓、鲜卑之名出现于中国史籍。西汉武帝反击匈奴后,一直被匈奴奴役的乌桓、鲜卑族逐渐南徙,靠近汉边。考乌桓、鲜卑南迁的原因,与汉匈力量的转变密切相关。此外,他们长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汉化较深,又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迫使其不得不南下寻找适宜的牧场。乌桓、鲜卑南下附汉,对汉匈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晋统一王朝的建立,唤起了士大夫文士的中兴期盼,也为大赋的繁荣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并使汉代赋学观在晋代得到接受和传播。对汉代赋学观的接受形成了晋人赋学观的兼容开放与大度;在抒情小赋繁荣之际,大赋勃尔复兴于赋坛,荟萃成为大赋小赋争奇斗艳,各展风姿的绚丽景观,使晋代成为六朝辞赋创作最为繁荣活跃、成就最高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三国对峙之世,各家之间互争正统地位,政权源自曹魏的西晋统治者一方面需要肯定曹魏政权的正统性.以此来证明自身的正统地位;但另一方面,在西晋完成全国统一后,蜀、吴势力的影响消磨殆尽。而曹魏在当时的社会上仍残存有巨大影响力,司马氏统治者需要在舆论上为魏晋禅代进行合理的解释。陈寿《三国志》一书的编纂受此影响,其书虽侧重于赞扬曹魏的功业但贬低曹魏帝王的品德以及家族出身,以此来显示司马氏代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历代大学校长一脉相传,都属于有较高"级别"的"朝廷命官"。汉代及汉代以前的大学虽然未设专门的校长,但代行校长之职的官员已具有一定的级别。西晋专设国子祭酒后,其级别总体上呈现由高向低的趋势:西晋、东晋和南朝为正三品,隋唐为从三品;唐代以后各朝国子祭酒,除元代为从三品外,宋、明、清诸代皆为从四品。历代大学校长级别是由大学政治地位决定的。唐代以后,大学校长级别的不断下降,是科举时代大学政治地位不断下降趋势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7.
周金华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6):14-19,58
汉初社会经济严重凋弊,再加上“重租税以困辱之”的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基本萎缩。惠帝、文、景之时,实行“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商品经济亦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到汉武帝时出现了繁荣景象。汉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汉代社会经济(包括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二、汉初“黄老政治”与“休养生息”政策,为汉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三、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大,是汉代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四、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格局,为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两汉俸禄考     
著名历史学家全汉升认为"中古自然经济"是自汉魏以后开始出现的,可是种种迹象显示,自然经济化情况在两汉之际已开始出现。两汉俸给由西汉时以钱币为主转变为东汉时的半钱半谷,汉晋以后则发展为以实物支付为主的模式,可见,中古自然经济的发展有其历史渊源,而战争及币材不足只是当中较表面的原因,更重要的可能是受到当时货币思想倒退,甚至出现反货币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颍川荀氏和弘农杨氏都是汉晋时期著名的士族,其两家的发展轨迹有一些共同的规律,两家都是以经学起家;两家子弟均保持士大夫清廉的品行,不畏强权;两家都兴盛于西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