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上世纪末,利用粮食相对过剩的条件,我国开始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十五"期间,在河南、安徽、吉林和黑龙江分别建设了以陈化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厂,在9个省开展车用乙醇汽油销售。目前,我国燃料乙醇年生产  相似文献   

2.
曾世祥  韦智科 《大众科技》2008,(11):121-122
在我国燃料乙醇和车用乙醇正在发展和推广应用,粮食原料日益紧缺,通过使用非粮食原料甘蔗蔗汁生产酒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甘蔗蔗汁生产酒精在原料来源、生产成本、技术上已具有可行性,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非粮燃料乙醇技术发展与产业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广东实际,通过对广东省生物质资源特点与现有产业技术基础的分析,讨论广东发展非粮燃料乙醇的技术壁垒与技术发展重点方向,从原料的稳定供应、降低生产成本及分阶段产业规模的确定等多方面探讨广东发展非粮燃料乙醇的产业对策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甘薯乙醇的资源潜力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甘薯在我国分布广、产量高,作为燃料乙醇的非粮源料来源已受国内较多研究者重视,但甘薯在中国的乙醇资源潜力及空间分布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利用气候、土壤、地形和土壤等数据,运用ARCGIS的叠加分析功能,定量分析了中国甘薯的空间分布及乙醇生产潜力。结果表明,甘薯在中国可分布区极广,主要分布在我国北纬40°以南的东南部地区,其中,未利用地可分布的总面积为593.7×104hm2。适宜用于发展燃料乙醇原料来源的未利用地面积为29.7×104hm2,按照目前的生产技术水平计算,其乙醇生产潜力为(83.3~166.6)×104t/a,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和河北省,其次是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如未来提高生产、管理及储藏技术水平,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甘薯乙醇生产潜力可达391.6×104t/a,可满足我国目前E10乙醇汽油50%以上的乙醇需求。因此,甘薯是我国极具乙醇生产潜力的重要源料来源,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甘薯乙醇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支持,同时甘薯乙醇产业布局也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燃料乙醇产业的开发应用现状,生产技术进展,及各国发展燃料乙醇的相关政策和质量标准,为我国燃料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展望了燃料乙醇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末,利用粮食相对过剩的条件,我国开始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十五”期间,在河南、安徽、吉林和黑龙江分别建设了以陈化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厂,在9个省开展车用乙醇汽油销售。目前,我国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已达164万吨。在非粮食能源作物方面,我国已培育出”醇甜系列”杂交甜高梁品种,  相似文献   

7.
《青海科技》2015,(1):56-58
<正>目前国际上将生物能源分为三大类,第一代生物燃料是以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生产乙醇,采用发酵工艺。第二代主要用玉米的茎叶根和木质等纤维素原料,生产酒精等。而第三代则是以原料海藻、地沟油制造出生物柴油等燃料。目前,世界上技术较为成熟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主要包括生物质发电、液体燃料和生物质燃气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对中美生物燃料乙醇补贴政策演进历程进行比较,在进行阶段划分的基础上,描述其特征及优缺点,并从生物燃料乙醇发展目标,补贴环节、补贴手段方面进行了对比评述;其次基于产业供应链的角度详细对比了中美生物燃料乙醇的补贴措施;最后从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目标、补贴原则、完善补贴措施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叶涛 《科技风》2014,(20):121+125
本文首先对有关燃料乙醇工艺的理论及工艺过程的研究状况进行简单阐述,如乙醇发酵动力学、乙醇分离过程。从而建立化学工程的视角对该化学工程中出现的流体流动、质量传递、热量传递以及发酵生化反应对燃料乙醇工艺产生的实质性作用。笔者提出以化学工程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得出燃料乙醇生物反应工艺工程中,对于工程规律的研究、工艺流程的创新以及工程放大等将是未来发展的一大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李彬 《科学中国》2006,(5):52-54
在乙醇燃料应用领域,巴西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它的广泛应用不仅使巴西不再需要进口石油,甚至改变了巴西的经济结构。巴西的经验给很多国家带来了众多启示,特别是美国的一些风险投资开始深入研究乙醇燃料的未来真正价值,他们通过论证多种模型试图否定乙醇燃料,并将乙醇燃料同多种绿色能源进行比较,但其结果却令专家大吃一惊。他们的研究发现,乙醇燃料将会最终取代汽油成为未来燃料。[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