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德育生成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德育生成的内在基础;从德育价值、意义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终极目标;从德育效果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因此,必须大力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2.
从规范伦理学视阈来看网络道德教育,主要是制定网络规范、规则;从德性伦理学视阈来看网络道德教育,就必须塑造网民的德性。自由自主是网络人的首要德性,平等公正是网络人的关键德性,尊重互惠是网络人的重要德性,诚信责任是网络人的核心德性,自律慎独是网络人的终极德性。  相似文献   

3.
从德性上说,"诚"是包含在善之中的,是善的一个要素,但"诚"又有认识功能,其目的在求"真",是在德性上与"真"的合一,从这个意义上说,"诚"又是独立于善的。"诚"在教学伦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意义,它为教学奠定了扎实的伦理基础,有助于教学智慧的生成和教学美德的养成,而现代教学中的伦理危机和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诚"的缺失和匮乏。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传统观念认为,人之为人的根本是德性,而德性的萌发和教化始自家庭,家庭是人伦关系的基石。从这一视角来看,由于缺乏健全的家庭人伦关系,由无性生殖的克隆人往往无法形成确定的自我角色认同,这势必会影响其道德情感和道德观念的培育,最终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克隆人技术对儒家传统伦理秩序的深层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师德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实效性依然不高,指导思想和方式亟待更新。从指导思想来看,师德建设应着眼于诱导教师的生命力创生教育教学活动和为教师德性生成提供良好环境支持。从方式来看,师德建设应寓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中、教师与管理者关系的协调中、教师与其他相关人员关系的调适中。  相似文献   

6.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为了激发学生需要,在学生“自我实现”这个最高层次上满足发展需要。离开了学生需要谈教育,无异于舍本求末。那么如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思想品德课教学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根本在于激发学生德性内需。从现实状况来看,思想品德课教学始终处于低效状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德性内需不足。学生的心理内需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自由选择是学生德性生成的基础,是道德教育的前提;同时,价值引导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方式。价值引导与自由选择之间自然存在着冲突,冲突推动了道德教育实践的发展。道德教育正是在自由选择与价值引导的二重变奏中促进学生德性成长的。  相似文献   

8.
当前个人品德的探讨呈现出多视角的特点,其中德性伦理学为其提供了德性途径的视角,但却往往忽视和缺少规范伦理基础上的德性理论的研究,德性理论不仅存在于德性伦理学的领域内,同样规范伦理学也拥有自己的德性理论。康德的伦理学作为典型的义务论规范伦理学蕴含着丰富的德性理论。康德的德性理论是义务论基础上的人的品德理论,从义务与德性的统一来界定人的品德,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规范与德性的关系,从而更为全面地把握个人品德理论、促进个人品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康德的德性理论在道德原则与道德品格、行为者与德性卓越、德性与人类繁荣等基本问题上超越了当代德性伦理学。康德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是其德性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它以成就有德性的人为目的,是个人品德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校园行为启蒙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种手段,是指通过情境、活动、体态语、模范榜样、故事童谣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促进良好德性的养成。其促进校学生德性养成的策略主要有:提高教育者的德性水平,从"知识论"向"德性论"转型;创设良好的校园德性文化环境;建立多样化的校园德性活动模式。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和亚里士多德分别建立了德性伦理体系,其德性总汇分别是仁和公正(正义)。两者相似之处有:以调节人际关系为使命,是利他性美德,诉诸某一规范作为标准,包含、统摄并指导着其他德性,受中庸(中道)的制约;相异之处有: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诉诸的规范不同,道德层级不同,视角不同,主导机制不同,后世影响不同。比较的意义在于:取他之长,补己之短。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心理教育——基于教育学反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心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 ,也是一种教育制度。从教育学视角来看 ,心理教育是张扬人性的教育 ,体现在人的心力、人的潜能、人的德性三方面 ;心理教育是发展性教育 ,包括求上心态、自主意识、健全人格三方面 ;心理教育是幸福教育 ,主要表现为察知幸福、体验幸福、追求幸福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说到底就是要培养人,培养有德性的大写的"人",担当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语文学科比别的学科蕴含着更丰富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资源,是学生德性生成的重要源泉。因而,我们有必要将德性教育贯穿于语文教育教学之中,让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同频共振,从而提升生命价值,成就幸福人生。一、从课堂到课外的拓展延伸中提升个性品质德性不是知识,德性也不是能力,不能够像学习知识一般理解掌握,也不能通过教育直接培  相似文献   

13.
个体德性是外塑和内生共同作用下生成的,但是随着主体性的高扬,德性更加注重个体的自主生成。文章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考察了德性自主生成的理论根源,并提出了德性自主生成的具体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社会价值多元的实存背景之下,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因教学文本和过程互动而使学生德性成长的资源愈加丰富,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从道德价值资源中获得个体意义的过程也更富生成性。文章从教师与教学文本、学生与教学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多种关系视角考察了课堂价值资源与道德意义生成的若干问题,指出文本的价值解读、过程的多向互动、教师的价值引领,都是学生道德成长所必需。文章的最后以提问的方式表明,相对于价值的强灌输、硬牵引和“贴标签”而言,教师在价值问题上的“不作为”同样是“不尽责”和“不道德”的。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育不是人德性形成的唯一途径。儿童在校开始接受德性教育也并不是从一种原始的德性荒漠开始的,而是以家庭作为根植的基础。家庭作为学生德性和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植基础使得家庭教育与学生的德性成长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然而,在当代,社会的急遽转型给已处于变化中的家  相似文献   

16.
个体德性是外塑和内生共同作用下生成的,但是随着主体性的高扬,德性更加注重个体的自主生成。文章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考察了德性自主生成的理论根源,并提出了德性自主生成的具体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7.
学生怨恨是其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到伤害或挫折后所生发的一种不平情绪。这种情绪因自身的软弱无力而被迫隐忍于内无以宣泄。学生怨恨的生发关涉到社会基础与心理基础两个维度。其中,社会基础是指学生体验到伤害或挫折的外在条件,心理基础是指学生软弱无力的人格特质。而学生怨恨则是在社会基础与心理基础的交互作用下生发的。怨恨一旦滋生将对学生的德性发展产生着消极意义:它导致学生道德人格的扭曲;使自身德性趋向平庸;引起学生破坏性和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等。学生怨恨所具有的消极意义要求学校教育对其进行必要的干预。这种教育干预要从两个向度进行:一是采取教育措施预防学生怨恨情绪的滋生,二是通过合理的途径疏导学生的怨恨情绪。  相似文献   

18.
佛家中观般若同儒家中庸之道相比较,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从其与佛性的联系上看,它是一种“佛性即智慧”,而儒家是“德性而智慧”;从其以“缘起论”为基础来看,它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法”,而儒家是“肯定性的辩证法”;从其作为一种处世哲学来看,其“世间法”仍为一种“出世的智慧”,而儒家是“入世的智慧”。  相似文献   

19.
叶飞在《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6期《学校公共精神教育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一文指出,学校公共精神教育需要充足的公共道德空间,并通过这个空间来促进人的公共道德意识及公共精神理念的发育。但是,从当前学校教育的实践来看,学校和教师往往更加重视个体德性的培养,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公共德性的教育。这就造成了个体德性对公共德性比较严重的遮蔽,阻碍了青少年学生的公共德性精神及人格品质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物技术与工程》是高中生物学三个选择性必修模块之一,该模块教材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从观念的视角来看,它可以深化学生对生命观念的理解和应用,突出生命伦理观;从思维的视角来看,它可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工程思维和伦理思维;从探究与实践的视角来看,它能够发展学生探究与实践能力,理解科学的过程和本质;从责任的视角看,它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