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在书法发展史上,易道文化精神始终贯穿其中,保证了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然而,当代一些“现代派书家”却严重背离了易道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否定汉字——对易道“意象”思维的背离;二、否定毛笔——对易道生命哲学的背离;三、否定传统审美观念——对易道“和合”原则的背离.由于这些背离,导致了“现代书法”的诸多弊端,因此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在所难免.文化回归,精神回归,是中国书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论现代性建构的“自律”取向与科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文论批评的主体性/自主性,是中国文论现代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和许多文论家的理论建构理想。以实现“文学理论自身的科学化”为目标的当代文论建构需要在消解“他律论”给文论建构带来的弊端的基础上,寻求文论的“自律”与“他律”在多向度上的辩证统一,彰显文论研究与文学批评的人文本性,求得文学理论批评的知识系统与价值系统的均衡发展和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协调平衡。  相似文献   

3.
当代科学课程是在“两种文化”的张力之下不断变革与发展的。受科学知识社会学和STS运动等思潮的影响,当代科学课程在价值取向上追求事实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在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内容上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整合。这些新的特征凸显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趋势,折射出当代科学课程的人文诉求,体现了当代科学课程发展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4.
范云霞 《成才之路》2011,(18):18-I0013
一、物理教育应融合人文教育“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为人文奠基。科学与人文的主要关系即如此。”科学文化中含有人文文化,人文文化中含有科学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脱离将带来的弊端是:科学技术将不是造福人类而是带来危害;科学发展将不是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是造成新的矛盾和冲突;脱离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不利于高素质人的培养,会出现有知识而无文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科学教育的文化回归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是一种文化,其人文性是内在的。目前我国科学教育片面性的一个最重要表现就是其人文性的缺失,人们对科学认识和理解的肤浅、人们对科学实用价值单方面的强调以及人们思想观念转变过程中存在的惰性等是几个方面的重要原因。“整合论”建立在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基础上,预设了科学与人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实际上决定了科学与人文整合的不可能性;“挖掘论”视野中的科学仍然是学科意义上的科学而不是文化意义上的科学,局限于挖掘学科范围内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更广泛的文化意义上的科学精神。因此,“整合论”和“挖掘论”都存在局限性和认识误区,不是解决科学教育片面性的有效途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现科学的文化回归,在科学的文化背景下而不是单纯的学科背景下开展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的文化回归有助于人们全面理解科学,是实施现代科学教育改革的前提,有利于消除全球性危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文讯》是台湾当代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自诩“坚持可大可久的人道与人文关怀”,型塑兼济天下的性格.继承关怀现实、监督进谏传统,将人文关怀定在文化建设、社会民生和文明建设,开辟学院、民间知识分子可资议论的“公共论域”,依托专题策划、社论、编辑室报告、“人文关怀”等栏目展开,塑造温柔敦厚、渐进节制风格;它的文化建设为“大文化”,形成虚实结合、民间立场与关注社会,进行力所能及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的特点。办刊转向后,“公共论域”趋于消解。  相似文献   

7.
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张岂之的学术研究从中国思想史与中国文化史出发,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为主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迁衍为视域,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认为一部中国历史即是一部文明史,而“人学”则是历史发展的内生动力。张岂之在“人学”理念的基础上,将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与现阶段的素质教育相契合,辅以西方相关的大学理念,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人文教育观”,彰显了文化自信深厚的历史底蕴。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中,张岂之不断丰富着“人文教育观”的内涵,在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培养、课程构建、研学实践等方面不断完善着“人文教育观”的实践路径,并积极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间的会通,在建设“新文科”的大背景下,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悄然兴起的大众文化,深刻影响并在不断改变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更成为当代青少年文化消费的主要方面。而其当初具备的许多积极因素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消极因素所消解,呈现出的诸多弊端严重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因此,建构青少年科学的价值观,提升人文素养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9.
“语文的性质是什么”已成为“世纪性的困惑”,工具性、思想性、科学性、人文性都有过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将它们放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审视,又都有失偏颇。当代的语文性质是“科学人文性”,即工具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论高职“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及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设跨学科综合性课程是实施“科学与人文”融合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科学史、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是实施“科学与人文”融合教育的有效载体,但存在人文文化边缘化、高职针对性不强等局限。新开发的《科学与人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为出发点,以科学与人文统一融合的思想为指导,综合了人生、社会哲思和现代科技与社会等内容,弥补了科学史和STS的不足,体现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1.
人类文化从大的方面说,可以分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长期以来,学术界流行的有关科学与人文之关系的所谓融合论,其实是片面的。因为它消解了人文所具有的、比科学更为重要的功能,并且因此也抹杀了人文所应发挥的同样比科学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拟探讨在科学文化一枝独大的背景下人文文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近现代西方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经历了融合、冲突和消解三个时期,反映到教育理念上也相应地经历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越走越远和共同反思三个阶段。考察这一历史发展表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不能彼此分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需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仅是“罪感”文化,更是“爱感”文化,它的“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助于提供一种接近于文学本质的“博家现实主义”;基督教文化是“普世”性文化,它的“普世观”有助于提供一种走出中西对峙模式、实现文化融合的领带和思路;基督教文化对称漫全球的“后现代”思潮作出了神学回应,立倡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提供一种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向度;基督教文化不是律法性的“审判”文化而是恩典性的“赦罪”文化,它的宽恕与宽容有利于提供一种切实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宽容性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当代科学课程是在"两种文化"的张力之下不断变革与发展的。受科学知识社会学和STS运动等思潮的影响,当代科学课程在价值取向上追求事实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在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内容上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整合。这些新的特征凸显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趋势,折射出当代科学课程的人文诉求,体现了当代科学课程发展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15.
追求人生的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儒家文化注重人性修养、道德养成与人生境界的提升,以推崇“圣贤”作为其境界追求;道家主张让人超越名利,通过出世修行,摆脱外在干扰,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放,成为“真人”是其境界追求;佛教侧重通过“戒、定”获得“慧”,去除欲望,消除痛苦,最终达至“圆满”之境界。新儒家将传统境界学说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多层次”的境界思想。教育从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人文化成的过程,而境界则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精神标识,也是教育的根本价值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对于当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培育有境界的人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理想追求;强调体悟、践行是当代中国教育的行动逻辑;注重家国一体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开展境界教育则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20世纪50年代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源于科学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辩护的语境”与“发现的语境”的二分;20世纪90年代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源于文化或社会建构论.关键问题在于,科学哲学和科学的文化建构论都将科学视为一种“理论”而不是“实践”.如果我们从“理论优位”转向“实践优位”,就会发现科学实践的多维度性,导致对科学进行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才能给科学以完整的解释,从而表明在科学实践中,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是相互融合的.在全球化政治经济格局中,这种融合同样会彰显科学的政治、经济乃至伦理的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对“语文”这一学科的科学定位意味着:第一,汉语是我们的民族语言,足以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骄傲、去自豪、去传承发展;第二,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糅合的、融合的,而不是简单的人文性+工具性.在人文熏陶的同时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才是新课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完人教育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完人” ,而不是造就只有科学技能而缺乏人文素质或只有人文知识而不懂科学技术的“半人”。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导致科学教育的强盛和人文教育的衰微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又强化了这种重科技轻人文的价值取向 ,因而高等教育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上出现了失衡 ,成为一种培养“半人”的教育。要改变这种现状 ,实施完人教育 ,就必须在重视人文教育的同时 ,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四大发明”代表着古代中国对世界的科学贡献,那么当代中国在科学创新方面又有哪些重大成果呢?在2007年,有关部门组织了中国当代的“新四大发明”评选,结果是: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人工合成胰岛素、复方蒿甲醚.  相似文献   

20.
人文:一个与"人和人性"有关的文化概念--古今"人文"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是我国目前最为流行的文化术语之一,但一些重要辞书对其含义的解释明显不当.仔细检讨"人文"一词的古今流变,它在当今决不是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指"与人有关的,能显示人的本性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在当代中国的流行,与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社会出现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争密切相关,我们只有从这"两种文化"的国际背景看问题,才能较准确地理解有关"人文"的一切名词术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