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一)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贵在挖掘文本,品字析句,涵泳文字,把握意涵,而其中离不开对细节的把握。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细节,让学生从细节中体味文本的情感、意涵,感受文本的言语及表现形式。那么。该如何抓住细节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之精髓呢?笔者根据《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细节一:抓景物描写,析人物性格 优秀的叙事文章,离不开好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对推动故事发展,彰显人物性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中,出现了两处景物描写,其中有写天游峰的高耸的,也有写天游峰的陡峭、险峻的。针对这两处景物描写,我让学生进行了三步品读。第一步为比较。比一比两处景物描写有何不同?主要写了天游峰的什么特点?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两处描写的相同之处在于,两处都写了天游峰的险峻,但区别在于角度不同,前者是远看的角度,后者则是近观的角度。另外,作者的心态在两处景物描写中也有区别,前者是登上山峰好不得意,但近看后却又倒抽冷气,吓得冷汗淋淋。  相似文献   

3.
《一面》是阿累回忆鲁迅先生所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深情地表达了我对先生的思念和敬仰之情。全文内容可简洁概括为:一次见面,两本书,三次外貌描写,四处语言实录,五种称呼。具体解说如下:  相似文献   

4.
李育善的第一本书是我写的序,现在出第二本书还是我来写序,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事,况且多年前就宣布不再写什么序了。我之所以这样,一是李育善为我的同乡,巴不得他这个文学人才赶快出来,二是他的散文真的越写越好,使得我有话要说。  相似文献   

5.
正弗朗西斯·雅姆在其《十四篇祈祷》中写过这么一句:"这一切在那里就像一个善的海洋,光明和宁静在里面降落。"用这句话来综叙白才的散文,我认为是恰如其分的。我先后主编了《中国西部散文百家》、《内蒙古60年散文选》、《中国西部散文地图》、《中国西部散文诗》,白才都给了稿。这几本书选入了白才近3万字的作品。特别是《内蒙古60年散文选》一书,我请一位评论界的朋友作序,朋友由衷地写出了我还未来得及表达的词句:"白才虽年过半百,但其《鄂尔多斯三章》、《一个人的年  相似文献   

6.
《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三部分,文字不多、结构简单,但它却是一个过渡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让学生赏析这一作用呢 ?我的做法是:抓住动词“送”和副词“又”、“竟”作文章,该部分的作用便可一目了然。  首先品味“送”字,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原先是白莽“亲自送来”,现在是“我”带着游记去看“他”,前后文对比着写,表明“我”跟白莽关系密切,友谊非同一般。由此引出了下文“较熟的要算白莽,即殷夫了”等的文字,进而带出“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以此表达作者对白莽为革命献身的崇敬。…  相似文献   

7.
师:大家听我把第一小节朗读一遍。 (师读)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浙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相似文献   

8.
《想北平》是老舍散文的经典之作。本文的情感分析不能仅停留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一层面。散文贵在以情动人,真情正在细节涵泳之中,文中的细节设置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匠心所在。从文本的细节描写处入手,走近作家,挖掘老舍内心深处的心结,才能深层解读文章情感主旨。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写过两篇《薛大娘》,一篇是散文,另一篇是小说。汪曾祺有改写自己旧作的爱好,改写目的是要挖掘到某个生活片段的更深广的意义。他所遵循的改写原则是"小改而大动",即情节故事基本不变,而在关键细节的地方加以变动,以增强人物思想的现代意识。《薛大娘》的两个不同文本具体改动有八处,区别最大的在结尾部分。通过改写,汪曾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健全人性的独特感悟和思索。  相似文献   

10.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悼念文字。全文五段:第一段,写和白莽的三次会见;第二段,写和柔石的亲密交往;第三段,写和白莽、柔石在“左联”一起战斗;第四段,写柔石等的牺牲以及作者的悼念;第五段,写作者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全文的线索是明确的:写作者和几个青年作家的交往;重点也是明确的:写白莽和柔石。顺序呢?也应该是清楚的:前三段写烈士的生前,后两段写烈士牺牲前后,即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也就是时间顺序写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第一段为什么写的白莽而不是柔石。从作者对他们了解的深浅和与他们接触的疏密说,应该先写柔石;从作者  相似文献   

11.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表现家庭成员间真挚感情的散文。作者选取“散步”这一生活细节展现人际关系,抒写亲情。篇幅短小,内容简单,语言简练,情感浓郁,同时又蕴涵着人生的哲理,一步三叹,回味悠长,因而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但在入选人教版七年级教材时,编者对作品细微处进行了删减。通过与原作对比,我发现删减的内容有两处:  相似文献   

12.
每个学者都想写好一本书系统地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每个教师都想把课上好,带出一批好学生。但是,要写好书和教好课都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甚至要花毕生的精力去追求、探索。这是我在写《教育原理》一书和上教育原理这门课时深切地感受到的。《教育原理》第一版的编写及主要观点1993年,安徽教育出版社来约稿,希望我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写一本《教育原理》,我也就欣然同意。我对这本书有两点期望:一是这是一本学术专著,要比较系统地论述我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二是这本书也可以作为教育专业研究生用的教学参考书。目标决定了本书的写作风格。第…  相似文献   

13.
围绕质疑解难这一训练重点,在教读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学生提出了三个我感到比较新的问题,大家共同研讨,促进了教学相长。  其一,作者回忆白莽,写了三次见面、两次去信、两次送书、三次被捕,把同白莽的接触全部写出来,为什么 ?难道作者疏于选材吗 ? 我先引导学生从外围进行研究,启发学生:当你非常想念朋友、亲人的时候,是不是会想起他们许许多多的事情 ?学生说是的。我请学生沿着思念,特别是对死者的思念来考虑这个问题。最后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把这些材料按时间顺序一一叙述出来,反映了作者对白莽的了解认…  相似文献   

14.
希学先生要出一本书,我是很惊喜的,但更多的是好奇。他到底要出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记忆中,他是写报告文学和长篇通讯的高手,别的,我所知就甚少了。当我看到《人生卷首语》书稿的时候,这才六吃一惊,原来是一本散文诗集。  相似文献   

15.
【题目】 请以《爱意,在细微处弥散》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要写出真情实感,600字左右。 【导写】 这是一篇全命题作文,题目规定必须写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除了文体不能搞错之外,写好这篇文章还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6.
<正>《背影》是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情感充沛的写人记事的散文,比如,《老王》《阿长与山海经》《信客》等。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中也都是把这一课放在了写人记事的单元。例如,人教版是把本课放在了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和鲁教版的处理是一样的。这样的安排便于集中学习写人记事散文的方法结构,表达技巧。对本课处理的重点是文本的解读,深层次的挖掘,在品味揣摩词句方面重点训练,难点就是通过品读、研析和老师的点拨把握作者的"意脉"——这不是普通的父慈子孝的故事,而是有隔阂、有矛  相似文献   

17.
闻君 《教师博览》2005,(6):39-39
我要送给你的不是一朵花,而是一本书,一本前苏联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写的名叫《金蔷薇》的书。十多年前,曾看过一篇文章,是著名诗人蔡其娇写给女诗人舒婷的。他告诉舒婷,读一读《金蔷薇》这本书,它告诉你什么叫文学,什么叫生活。于是我也买了一本,读了。这是一本用散文笔法写的关于文学创作方面的书。书不厚,只有约17万字。全书由20个独立成章的短文组成,但又浑然一个整体。当时我才不到20岁,对文学只是爱好而已。我把这本书连续读了两遍,就着魔似的喜欢上了那个叫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苏联人,喜欢上了这本《金蔷薇》。我几乎找不到合适的语…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白莽作<孩儿塔>序》,写于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即一九三六年三月。这篇文章,情感重,色彩浓,诗意盎然,文情并茂,显千情万态以平实,寓深刻丰富于精粹,是一篇颇具艺术魅力的优秀散文。  相似文献   

19.
我有两位作家朋友,都给他们的女儿专门写了一本书,分别在一周岁和十周岁的时候出版送给了女儿。我也有同样的愿望,但是很愧疚,直到现在为止,这本书还没能够写出来。  相似文献   

20.
散文的生命在于真实。这真实,是通过作者个人的记忆和表述来体现的。虽然也曾有过代表一个时代发出强音的散文,即所谓写"大我"的散文,但我以为,那很难成为真正的文学。我心目中的好散文,大多还是个人的记忆,同时又是真实的记录。所以,它同时也是历史,但那是一个人的历史。这里的两篇小散文都是写吃的,都是我生命中的真实故事。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事情都淡忘了,为什么这两篇作品里的事却忘不了呢?我想,因为这里有文学的真生命在。它们在我心中,是刻下深深的烙印的;而同时,通过我的经历和我的眼睛,从中即小见大,也能看到一个时代的侧影。在写散文时,我很注意将一些细小的东西,和一个时代结合起来写;也注意将看似无甚大意义的细节,和自己后来的人生经历融合在一起。这是因为我坚信:散文就是历史——当然,是一个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